您的当前位置:

讷河市

  市委书记:王荣生 1941年生,大专学历,中共党员,1960年8月参加工作,1992年10月任现职。
    市人大主任:于春兴
    代市长:王 昶 1946年8月生,大专学历,中共党员,1968年2月参军,1996年10月任代市长。
    副市长:王风忠 陈亚东 杨 越 刘庆余 冯玉龙 相长青 余善鸣
    市政协主席:李景芳
    【概况】
    1996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实现23.2亿元,增长15.9%;工农业总产值实现34.4亿元,增长18.2%;乡镇企业总产值实现24.6亿元,利税2.27亿元,按可比口径分别增长30.5%和14%;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7.14亿元,增长18.9%;财政收入13658.7万元,增长21.9%;农村人均收入2678元,增长12.1%;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2879元,增长20.5%。先后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科技工作先进市、教育“两基”工作先进市,全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先进单位、农科教结合工作先进单位,被省政府评为城市建设管理“十佳”县(市),连续两届获得省级文明城称号,顺利通过了全国卫生城复检,获得了“两个文明建设”双丰收的好成绩。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生产在大灾之年获得第14个丰收年。农业总产值实现20.8亿元,比上年增长21.5%;粮豆薯总产实现11.4亿公斤,增长13.8%。乡镇企业形成了以粮油、马铃薯、饲料和建材为重点的四大企业群体。投资6600万元,新上项目20个,新建企业400个,实现销售收入27亿元,增长34.3%;利润1.7亿元,增长38.2%;实缴税金1500万元,增长29.6%。通南淀粉厂通过和农民签订生产收购合同,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秋季实现利税200万元,成为立镇型企业;讷南镇提出“大抓薯经济、大发土豆财”的口号,当年马铃薯加工增值的人均收入达到1590元,比上年增长20.5%,占人均收入的80%,形成了小规模、大群体的产业开发格局;讷南镇鲁民村是远近闻名的粉条专业村,全村775户,有粉坊261家,产品远销北京、广州和深圳,人均加工粉条收入2870元,占人均总收入的66%。粉条生产已成为这个村具有一村一品特色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全村已达到一人一头猪、两户一台小四轮、三户一个大粉坊、五户一部程控电话、七户一个大学生、十户一个10万元户的规模实力。外雇劳动力达到2000多人,年上缴税金35万元。牧业进一步发展,实现产值7亿元,比上年增长16.6%;渔业产值实现1500万元,增长34.8%;林业产值实现3500万元,增长34.2%。农村小康户达到61150户,占农村总户数的50.9%。
    工业生产在困境中稳步增长,全市工业总产值实现13.6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利税1.05亿元,增长14.3%。有19户工业企业实施了破产重组,卸掉包袱7481万元,处理历史潜亏挂帐4438元,盘活资产4875万元,资产负债率由破产前的148.9%下降到72.5%。采取租赁、联营联合、委托经营等多种形式,相继启动了印刷厂等10户“双停”企业,盘活存量2697万元,安置职工上岗988人。开发全方位深松机等11种新产品,新增产值1200万元,利税100万元。注重研究营销策略、开拓产品市场。万兴源酿酒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强化广告宣传和产品包装,使万兴源系列产品能够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占有一席之地;拉哈制酒厂通过强化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使产品不但占有本地市场,而且陆续打入齐齐哈尔、大庆、哈尔滨、牡丹江等省内大中城市,成为全省同行业中唯一无银行贷款、无超额损耗、无职工欠款、无历史欠帐的四无企业。
    商贸流通主渠道作用更加突出,经济开始步入产业化轨道。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现10亿元,比上年增长17.6%。被国家授予对外经济贸易出口经营权和“中国马铃薯之乡”称号。全市个体工商业户已发展到20238户,私营企业303户,从业人员分别达到4.1万人和2800人。实现税金1790万元。农业产业化原料基地建设稳定发展,已形成了麦豆、马铃薯、水稻、瓜菜种植和畜禽养殖等5大生产区域。辟建蔬菜开发区50处,牧业开发区58处,五小绿色企业320个,百亩以上家庭农场80个,种养大户1.72万个。龙头企业实力有了明显增强,初步确立和培育了10大龙头企业,其中大兴公司等4户企业已被列为省级农村经济化龙头企业。马铃薯加工业已发展到906家,比上年增长47%。全市已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讷河市档案局 阎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