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997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稳中求进”的发展方针,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努力克服改革和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全省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物价涨幅回落到较低水平,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各项社会事业继续向前推进,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
一、综合
全省国民经济呈现了“低通胀、稳增长”的良好运行态势,国民经济实现了稳中有进的预期目标。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宏观经济有所提高。初步统计,全省国内生产总值27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0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1460亿元,增长10.3%;第三产业增加值750亿元,增长12.1%。由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以及市场机制作用的增强,宏观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全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16,300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3.3%。
市场价格呈现涨幅低、波动小的特征。1997年由于国家继续执行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农业连年丰收、市场竞争加剧,市场物价涨幅持续回落。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上涨2.2%,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4%,涨幅分别比上年回落2.9和2.7个百分点,是1991年以来涨幅最低的一年。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产业结构有所变化,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占18.4%、53.9%和27.7%,上年为19.4%、53.3%和27.3%;产品结构受市场商品供求的影响而略有调整,市场需求较旺的产品增长较快,而一些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一般日用消费品及能源、原材料生产持续低速增长或下降。
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企业改制、改造和改组取得积极效果,股份制改革取得了较大进展,全省股份制企业已发展到8290户,有18户企业、19支股票挂牌上市,共融资59亿元。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鸡西、伊春6个国家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在兼并破产、增资减债、下岗分流等重点难点问题上取得率先突破;纳入国家和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30户企业全部进入实质性运作。贯彻“抓大放小”方针,以资本为纽带,组建各类企业集团302个。煤炭、森工、军工等行业危困局面有所缓解。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完善。此外,投资、科技、流通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项改革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劳动就业工作有所加强,实施再就业工程取得进展。坚持抓发展促就业、安置与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原则,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开辟就业门路,全年有71万下岗职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了再就业。据劳动部门统计,年末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
前进中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相当一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较大的困难。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比重仍然偏低;产品结构低层次,突出表现为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品多,高精尖、名牌产品少;所有制结构中的活跃成分较弱,非国有经济比重较小。
二、农业
全省继续实施农业强省战略,加大了农业的投入力度,强化了农业的科技推广和基础建设,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农业生产又获好收成。全省粮食总产量3104.5万吨,增产57.9万吨,增长1.9%,创历史最高水平。从品种看,呈“两增两减”趋势,水稻、大豆产量分别为860.9万吨和576.2万吨,分别增产35.0%和39.4%,小麦、玉米产量分别为328.4万吨和1165.9万吨,减产0.3%和19.3%。在经济作物中,除油料增产外,亚麻、甜菜和烤烟产量下降。
林业生产稳定。全年实现林业增加值8.2亿元,比上年增长2.6%。全年完成幼苗抚育面积121.4万公顷,比上年增长3.3%,完成造林面积30万公顷,增长0.3%。
畜牧、水产业继续保持发展势头。全年牧业增加值82亿元,比上年增长8.3%,大牲畜、猪、羊和家禽存栏均呈增加趋势。全年肉类总产量192.5万吨,比上年增长16.1%。水产品产量32.3万吨,增长11.4%。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有所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285.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4%。年末农用拖拉机、农用载重汽车达到52.2万台和0.9万辆,均比上年略有增加。化肥施用量121.8万吨,增长5.9%。农村用电量26.1亿千瓦小时,增长7.1%。
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产品销售不畅,粮价下跌,影响农民收入增加;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抗灾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规模小,加工转化增值能力低。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和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抓大放小”和扭亏增盈工作取得明显效果,工业生产在改革调整中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310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轻工业增加值380亿元,重工业增加值930亿元,分别增长14.3%和7.8%。国有企业增加值733亿元,增长4.4%;非国有企业增加值577亿元,增长17.0%。
工业经济效益回升。根据工业企业新的经济效益评价考核体系,全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6.0上年上升7.5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为95.6%,上升0.8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8.0%,上升1.3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6.1%,降低0.4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12.9%,提高0.3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12.3%,提高3.7个百分点,流动资金周转1.4次,加快0.02次,全员劳动生产率16,900元/人,提高10.5%。由于大庆原油涨价因素的影响,实现利税311.8亿元,比上年增长19.2%,盈亏相抵实现利润总额133.3亿元,比上年增长33.2%。
但是,由于企业改革的推进和结构调整的加快,相当一部分工业企业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阶段性变化,生产经营困难。到1997年底,全省企业应收账款净额400.7亿元,比上年增长13.4%。企业亏损面20.6%,比上年上升1.1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达44.8亿元,上升10.7%。其中国有亏损企业亏损额39.2亿元,增长12.3%。由于扭亏增盈措施的实施,地方国有企业取得一定成效,亏损额26.3亿元,比上年减亏7.9%。
建筑业继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全省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50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国有建筑业实行投标承包的单位工程施工个数为1096个,投标承包面15.5%。完成房屋竣工面积528.1万平方米,增长22.2%,劳动生产率41,630元/人,增长11.1%。实现利税总额40,976万元,比上年下降19.5%。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适当。1997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9.4亿元,比上年增长21.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工作量增长17.8%。其中,国有经济投资521.2亿元,增长25.4%,集体经济投资22.7亿元,下降15%,城乡居民个人投资79.2亿元,增长38.2%,其他类型投资46.3亿元,下降13.6%。按计划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341.9亿元,比上年增长53.3%,更新改造投资111.6亿元,下降5%(扣除不可比因素则增长12.6%)。
投资结构进一步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倾斜。全年农林牧渔业投资9.8亿元,比上年增长3.7倍,占全部投资额的比重由上年的0.4%上升到1.5%。能源工业投资255.6亿元,增长24.3%,所占比重由37.2%上升到38.2%。运输邮电通信业完成投资112.O亿元,增长38.1%,所占比重由14.5%上升到16.7%。
房地产盲目开发势头得到遏制。全省房地产投资44.8亿元,下降6.9%;全年商品房竣工面积315.8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162.2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下降13.1%和7.6%。
投资效益有所改善。全年基本建设、更新改造项目建成投产率61.6%,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新增固定资产495.5亿元,增长25.1%。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74.O%.提高2.4个百分点。
全年建成投产的基本建设、更新改造项目2030个,其中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有:浩良河水泥厂、哈同公路、哈大公路半幅、哈绥公路、哈尔滨机场扩建、哈尔滨石化公司苯酚丙酮项目、哈尔滨“八五”火电项目、牡丹江第二发电厂三期工程共8个项目。全年新增生产能力主要有:煤炭开采157万吨,天然石油开采394.1万吨,发电机组装机容量59.3万千瓦,新建公路602.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46.69公里。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年完成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增加值127亿元,比上年增长20.4%。
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综合运输能力加强。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货物周转量1006.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5.8%。其中,铁路801.3亿吨公里,增长6.2%,公路136亿吨公里,增长5.4%,水运21.4亿吨公里,增长9.7%,航空1亿吨公里,与上年持平。旅客周转量完成336.7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0.4%,其中:铁路151.9亿人公里,增长7.0%;公路173亿人公里,增长37.3%;水运0.2亿人公里,与上年持平;航空11.6亿人公里,增长1.8%。
邮电通信环境大为改观,业务量实现了高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8.2亿元(含中国联通),比上年增长47.3%。全省市话程控交换机容量达365.5万门,县和县以上城市全部实现电话交换程控化。市内电话年末到达户数238.2万门,比上年增长25.2%,城市新增公用电话点31,326处,全省电话普及率10.3%,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移动电话新增用户33.1万户,年末到达62.9万户,比上年增长1.1倍。
六、国内贸易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以国合大型流通企业、企业集团为龙头,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的商品市场体系日趋完善,连锁超市、便民仓买、集市贸易等形式多样。全省消费品市场货源充裕,品种齐全,继续呈现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格局。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60.2亿元,比上年增长13.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增长幅度比上年有所回落。从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620亿元,增长14.6%,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40.2亿元,增长10.2%,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增长12.4%和7.4%。从主要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668.4亿元,增长13%,餐饮业零售额62.1亿元,增长19.8%。
在各种经济类型中,个体私营商业发展迅猛。在消费品零售额中,国有经济零售额230亿元,比上年增长3.9%,集体经济零售额97.7亿元,增长5.3%,私营经济零售额34.6亿元,增长67.3%,个体经济382.5亿元,增长21.2%,其他经济115.4亿元,增长6.1%。
在各类商品销售中,吃的商品零售额383.2亿元,占全部零售额的比重为44.5%,肉禽蛋、蔬菜、水果等商品货源充裕、品种丰富、价格平稳;穿的商品零售额176.8亿元,占全部零售额的比重为20.5%,衣着消费趋向个性和时尚,更加注重质量和档次;用的商品零售额262.1亿元,占全部零售额的比重为30.4%,居民对用的消费选择性增强,质量提高。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稳中有升,进出口结构继续向现汇贸易方式转变。全年进出口贸易总值35.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进口15.8亿美元,下降7.4%,出口20亿美元,增长10.5%。在进出口总值中,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一般贸易进出口增势强劲,全年为17.4亿美元,增长26.2%,一般贸易占进出口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9.3%提高到48.5%。易货贸易继续呈下降趋势,全年易货贸易进出口值8亿美元,下降28.8%,现汇贸易进出口值27.8亿美元,增长16.2%。
利用外资稳定增长。全年新签利用外资协议金额8.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3%,实际利用外资10.4亿美元,增长10.8%。经年检整顿,年末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三资”企业4208户,比上年减少388户。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取得新进展。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3.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7.6%,营业额0.9亿美元,增长28.6%。
国际旅游业繁荣兴旺。全年接待国际旅游人数34.2万人,比上年增长32%。其中,外国人30.8万人,增长35.2%,华侨、港澳台胞3.4万人,与上年持平。旅游外汇收入首次突破1亿美元,达1.1亿美元,增长33.4%。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全省财政部门积极扩大财源,努力增收节支,财政收入保持了较高增幅。全年地方财政收入149.8亿元,比上年增长10.8%,财政支出233.9亿元,增长8.1%。
在国家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背景下,全省金融形势基本正常。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409.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47.8亿元,增长22.8%。其中,企业存款余额为661.1亿元,增加154.2亿元,增长30.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89.7亿元,增加288.1亿元,增长20.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524.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16.8亿元,增长19.8%。其中,短期贷款2119.3亿元,增加356.6亿元;中长期贷款362亿元,增加46.6亿元。货币净投放135.4亿元,比上年增长15.2%。
证券市场较为活跃。全省目前有证券经营机构28家,其中证券公司5家,营业网点53个,全年股票交易额达1300亿元。
保险事业方兴未艾。全年承保额3970亿元,比上年增长19.4%。保费收入18.7亿元,增长51.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0.4亿元,增长12.2%,人身险保费收入8.3亿元,增长1.7倍。财产险赔付金额5.5亿元,人身险赔付金额0.9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队伍继续扩大。全省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902个,从事科研活动人员3.6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2.4万人。1997年末全省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4.8万人。
科技经费投入增加。全省科技活动经费总额21.6亿元,其中研究与发展经费5.6亿元,均比上年有所增加。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果。全省取得各类科技成果890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204项,国际先进科技成果68项,国内首创或领先成果220项。全年受理专利申请2642项,授权专利1288项。
技术市场更加活跃。全年共签定技术合同8358份,成交金额14.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9%和28.0%。
质量检测、标准化建设和天气预报服务进一步完善。全省共有产品质量检测中心80个,其中国家检测中心2个。建立超短波天气警报服务系统4647个,系统发射台552个。
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省共有普通高校37所,招生3.6万人,在校学生11.6万人;招收研究生2326人,在校研究生6662人。成人高校招生11.5万人,在校生5.4万人。
普通高中在校生27万人,比上年增加1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26.6万人,增加0.3万人。
全省初中在校生171.1万人,初中毕业升学率42.5%;小学在校生370.5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8.8%,小学生巩固率99.6%,小学生升学率95.6%。
成人中专技术培训毕业347.5万人,成人在校中小学12.9万人。全年共扫除文盲3.4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取得阶段性成果。1997年全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2个,文化馆136个,公共图书馆97个,博物馆29个,档案馆125个,广播电台74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45座,电视台35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09座。各类城镇电影放映单位528个,发行各种新片100部。全省出版全国性和省级报纸7.1亿份,出版各类杂志7124万册。
卫生事业得以巩固和发展。1997年末,全省共有卫生机构7676个,比上年增长8.6%,其中医院、卫生院1999个;床位11.5万张,与上年持平。全省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7.9万人,增长0.5%,其中医院、卫生院有医生7.7万人,护士、护师5.2万人。预防保健工作继续得以发展,全省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47个,卫生技术人员0.8万人;妇幼卫生机构171个,卫生技术人员0.3万人。
体育事业成绩喜人。在国内外的各项比赛中,我省运动健儿获得金牌71.5枚,银牌69枚,铜牌71枚,分别比上年增长24.3%、30.2%和31.5%。全民健身运动推向新阶段,全年举办县以上运动会982次,参加人数达45.6万人。全省共有495万人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得到重视,宣传执法进一步强化。以污染治理、大气环境和地面水保护为主的“蓝色工程”,以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为主的“绿色工程”,以增加环保投入为主的“金色工程”得到进一步的实施。1997年,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0%,城市气化率为70%,热化率为23%,均比上年有所改善。
“三废”污染治理水平有所提高。工业废气处理率86.5%,工业废水处理率82.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率88%,分别比上年提高0.2、0.1和1.3个百分点。大气总悬浮微粒为每立方米296微克。
环境保护事业继续扩大。年末全省环境保护系统共有3676人,环境监测站105个。自然保护工作取得了新的成就,全省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120个,总投资7051万元。建成烟尘控制区278个,总面积749平方公里。全省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202个,达标区面积460平方公里。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计划生育成绩显著,人口继续低速增长。据抽样调查测算,1997年全省人口出生率12.02‰,死亡率5.17‰,自然增长率6.85‰。年末全省总人口3751万人,仅比上年增加2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022万人,占54%,农村人口1729万人,占46%。
劳动力结构有所调整。年末全省从业人员1657.4万人,比上年增长6.4%。其中,第一产业占38.9%,第二产业占32.8%,第三产业占28.3%。年末城镇职工802.4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2.2万人。城镇私营个体从业人员157.1万人,增加20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有所改善。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91元,比上年增长8.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9%;农民人均纯收入2308元,增长5.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8%。城镇人均消费性支出3213元;增长3.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1.2%。城镇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比重)45.9,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1549元,比上年增长0.8%。乡村恩格尔系数54.8,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下降标志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有所改善。年末乡村贫困人口112万人,比上年减少58万人,解困面为34%。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得到改善,城镇人均居住面积7.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2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17.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平方米,砖瓦化率53.1%,比上年提高6.5个百分点。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扩大。全省由社会集体供养的孤、老、残、幼人员4万人,社会集体办敬老院1042个,收养2.9万人。民政部门办的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精神病院31个,收养5930人。全省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3571张。城镇社区服务网络持续快速发展,已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756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