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述

  1997年,全省经济运行出现了低通胀、稳增长的局面,比较好地实现了宏观调控目标,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实现27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500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1460亿元,增长10.3%;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750亿元,增长12.1%。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8.4%、53.9%和27.7%。
    1.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产业化起步态势良好。1997年是实施农业强省战略的第二年,农业的物质投入和科技投入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种植结构进一步合理调整,为农业丰收奠定了良好的物质技术基础。尽管出现了春耕期间严重的西旱东涝、夏季大面积的干旱以及局部地区的早霜等自然灾害,粮食生产仍获大丰收。全省粮食总产量310.5亿公斤,比历史最好水平的上年增加5亿多公斤,增长1.9%。畜牧业进一步向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了龙型经营体系,出现了新一轮养殖热。全年牧业增加值实现182亿元,增长8.3%。乡镇企业坚持发展与提高并重的方针,全年增加值、营业收入和实缴税金分别比上年增长25.3%、26.4%和20.9%。农业产业化呈现出快速推进的良好势头。各市(地)根据省里确定的十大主导产业,从本地资源优势出发,因地制宜地确定本地需要培育和壮大的主导产业、发展目标、产品方向和区域布局。省级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实力不断增强。全省已建成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集团40多家,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经济发展。
    2.工业生产稳步增长,经济效益有所好转。省委省政府加大了对工业经济的调控力度,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全省工业在市场竞争激烈、流动资金紧张的形势下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实现1310亿元,比上年增长9.6%。非国有工业和轻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能源、原材料的生产基本满足了生产和生活需要,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继续得到缓解,产销衔接开始好转,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全年全省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6.O,比上年上升7.5个百分点。评价工业经济效益的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3.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重点建设项目进展良好。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69.4亿元,比上年增长21%。投资结构有所调整,进一步向农业、能源工业以及交通、通讯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倾斜。资金到位情况较好。全省基本建设、更新改造项目资金到位率好于上年。项目建设进展顺利。1997年计划建成投产的大中型基建和限额以上技改项目39项,全部按计划完成。列入计划的48个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投资137.1亿元,全年完成投资131.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96%。计划投产的8个基建重点项目中,除哈三电厂50万伏输变电工程要推迟到1998年一季度完成外,哈尔滨阎家岗机场、哈同公路哈佳段、哈大公路另半幅、绥满公路牡横段、大庆石化总厂三期工程、牡丹江二电厂和七台河矿区等7个项目已先后投入使用;莲花水电站等7个单项投产的基建重点项目也已陆续投产。
    4.消费品市场运行平稳,物价涨幅进一步回落。全省市场商品品种丰富,货源充足,较好地满足了居民多层次消费需求。城乡消费品市场同步发展,商品库存继续增加。全年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60.2亿元,比上年增长13.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增长幅度比上年有所回落。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食品价格稳定和没有大的调价项目出台等有利因素的影响,全省物价涨幅持续回落。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2%,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4%,涨幅分别比上年回落2.9和2.7个百分点,是1991年以来物价涨幅最低的一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91元,比上年增长8.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9%;农民人均纯收入2308元,增长5.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8%。
    5.财政收入增长较快,金融形势比较平稳。全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49.8亿元,比上年增长10.8%,财政支出233.9亿元,增长8.1%。按现行分税制口径,加减与中央的各项结算后,可实现当年财政收支平衡。金融运行较为平稳,货币呈投放趋势。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409.5亿元,比年初增加447.8亿元,增长22.8%。在新增存款中,居民储蓄存款占64.3%,企业存款占34.4%。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524.4亿元,比年初增加416.8亿元,增长19.8%。在新增贷款中,短期贷款占85.6%,中长期占11.2%。信贷借差由上年同期的80.8亿元扩大到114.9亿元。银行现金收支相抵,由上年同期的净投入59.2亿元扩大到135.4亿元。
    6.对外贸易平稳增长,实际利用外资增长较快。全年进出口总额完成35.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出口完成20亿美元,增长10.5%。对外贸易呈平稳增长态势。但外贸整体形势并不乐观,外贸经营企业亏损较多,易货贸易下滑的局面仍未改观。利用外资工作在注重量的扩张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0.4亿美元,增长10.8%。
    7.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各地、各部门大力开展科技攻关,积极推进科教兴农、科教兴工,广泛搜集和吸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科技成果,开展技术创新工程,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全省开发新产品1730种,实现新产品产值21.2亿元,新增利税4.3亿元;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施科技攻关项目195个,投入科技三项费用5187万元;推广先进技术54项,新增产值1.7亿元,增收节支2.6亿元,在省内组织实施了“两高一优”农业试验示范区,推广了玉米保护地栽培、高分子农林保水剂、微生物复合肥、大豆垄三栽培等30多项新技术,四大作物大面积高产综合试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教育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部实行并轨,中等专业学校招生进一步扩大了自费生比例。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80%以上实行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95%以上分配到工农业生产第一线。经过全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省台广播电视节目顺利上星。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85‰。以职工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为中心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进展,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再就业工程取得进展。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从本省实际情况出发,在尽可能保障失业职工基本生活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有效途径,通过采取向第一产业分流、扶持第三产业发展,对下岗职工技能培训和转变择业观念教育等措施,使部分下岗职工得以重新就业。据劳动部门统计,截至11月底,全省下岗职工约80万人,失业9.8万人,已有57.8万人实现了再就业,占总数的64.4%。
    经济生活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需要在工作中着力克服和解决。
    1.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1997年全省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虽然比上年同期提高了7.5个百分点,但这是建立在上年低效益基础之上的。同时本年度国家下调了银行利率,提高了大庆原油价格,相应增加了企业利润,拉动了经济效益提升。扣除这些因素,经济运行仍是低效益下的增长。工业企业亏损严重,生产经营困难较大,国有企业尤为突出。全省亏损企业亏损额达44.8亿元,亏损面20.6%,分别比上年上升10.7和1.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亏损额39.2亿元,比上年增长12.3%。
    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粮食流通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本省农业基础设施、尤其是大江大河的控制性工程比较薄弱,旱涝灾害频繁发生,进一步实现粮食增产,建成全国粮食战略后备基地的任务十分艰巨。本省粮食生产已连续8年获得丰收,粮食产量逐年增加,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滞后,粮食收储、烘干、运输等基础设施远远满足不了粮食增产的需要,成为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大问题。
    3.下岗待岗人员增多,社会就业压力大,部分职工生活困难。截至11月,全省停产、半停产、破产和亏损企业有69.7万人不能正常开支,拖欠工资额10.3亿元,其中国有企业51.8万人,拖欠工资12.2亿元。 (李本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