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1997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323,450吨,比上年增长11.5%,提前3年实现了比1980年翻4番的奋斗目标;其中养殖产量达到274,878吨,比上年增长15.3%;鱼种产量达到3.4万吨,比上年增长14.8%;渔业产值实现11.6亿元(1990年不变价),比上年增长11.5%;水产业产值(含工副业)实现32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全省养鱼户发展到56,560户,比上年增加3864户;渔业劳动力达169,132人,比上年增加1132人;全省渔民人均纯收入2800元,比上年增长7.7%。各级水产部门继续把水面资源承包开发作为牵动整个渔业经济发展的“牛鼻子”来抓。坚持宜渔则渔、协调发展、规模推进、规范管理的原则,使水面承包开发逐步向深广发展。全省新承包水面资源400万亩,新开发水面62万亩。从承包开发启动以来,全省累计承包水面资源860.7万亩,占宜渔资源面积的87.7%;开发水面资源127万亩,占待开发水面资源的28%,超额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完成的80%的承包任务。综合开发整体效益突出。各地积极拓宽生产经营领域,大力发展多元渔业经济。全省综合养殖面积发展到28.5万亩,比上年增长14%。全省游钓点和度假村已超过1500个,比上年增长2倍。哈尔滨市游钓点发展到600多处,其中已形成规模的度假村、钓鱼村近百家。全省珍稀毛皮动物养殖发展到25.2万只,比上年增加9.8万只,增长63.6%。本省从省外引进移植大银鱼受精卵2.05亿粒,放养面积达97.8万亩,其中新移植水面72.9万亩,投放大银鱼受精卵1.9亿粒,多数水面已移植成功。名特优新品种养殖发展步伐有所加快。1997年,全省从国内外新引进湖鲱、大口胭脂鱼、金鳟、小体鲟、香鲤、锦鲤等6个品种。哈尔滨市池塘常温饲养淡水白鲳放养面积扩大到210亩。齐齐哈尔市从省外购进的鱼苗名特优新品种占20%。全省名特优新水产品增养殖面积发展到104.3万亩,其中池塘养殖面积6.5万亩,分别比上年增长95%和85.7%。乡镇水产站“三定”工作取得突破。各级水产部门按照省编委的要求,把乡镇水产站“三定”工作作为全系统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指定专人具体负责,并积极取得各县(市)编委、人事、财政部门的支持,已取得实质性进展。据统计,截至年底,全省共建乡镇水产站639个,全部实行条块结合双重管理体制,定为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新配备编制1616人,已有729人上岗,经费全部纳入县、乡财政预算。水产品供应满足了市场需求。各级水产供销公司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努力开辟货源,调剂品种,省内市场水产品货源充裕,品种丰富,购销两旺,基本适应了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全省城乡市场水产品成交量42万吨,成交额30.2亿元。水产品市场建设得到加强,交易方式向代理、配货、连锁经营等多层次发展。为了满足消费者冬季对鲜活水产品的需求,许多地方积极做好储存保鲜工作。据统计,全省商品鱼越冬池面积达7.2万亩,活鱼越冬温室面积发展到6.3万平方米。全省地产鱼人均占有量达8.6公斤,加上外购的水产品,人均年消费量达到11.2公斤。1997年,水产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和存在的困难还很多,除了渔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外,主要问题还有:水面资源承包特别是开发难度日益加大。随着水面资源承包开发的不断深入,在大部分地方,资源条件好的水面已所剩无几。而那些地处偏远、道路不通、不畅、改造建设投入大的宜渔资源则很少有人问津;渔业产业化程度较低。主要是缺乏连结千家万户的分散小生产进入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载体,相当一部分渔民仍然处于盲目生产和单打一的状态,渔民参与市场竞争力弱;名特优新品种仍然适应不了市场需要。特别是鳜鱼、兴凯湖大白鱼、虹鳟等名贵品种和鲶、鲫、鲂鱼等优质鱼类远远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名特优新品种苗种供不应求成为制约品种结构调整的主要瓶颈;国有水产经销企业扭亏乏力。大部分国有水产供销企业机制不活,管理不善。个别企业负债率逐年提高。 (王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