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1997年省农业科学院为了全面贯彻和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农业强省建设的战略目标,按照科研单位“稳住一头、放开一片、调整结构、分流人员”的指导方针,以创建“四个一流”,即“培养一流人才、提供一流成果、做出一流贡献、创建一流农科院”为目的,不断地深化科研体制改革,自觉地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需要的管理机制,加强规模化、多元化的科技开发体系,逐步实现科研、生产、开发的良性循环。省农科院承担国家攻关项目、农业部及省科技攻关等各类科研项目251余项,评审通过20项院级研究课题,审定推广农作物新品种12个。科技人员发表论文355篇,累计获得各级奖励(不包括地市奖励)26项。其中大豆品种“抗线一号”获得国家发明奖,有7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8项成果获省农业科技进步奖。150余项科技成果在全省乃至我国北方区的农业生产上有较大面积的应用。据统计:育成推广的农作物新品种年应用面积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5%,加上实用技术物化成果的应用面积,每年服务生产的面积要超过1亿亩,创造社会效益15亿多元。同时,科技开发在诸多不利的情况下,实现创收纯利润达1800万元,确保科研和服务生产工作的正常进行,激发了科技人员对服务生产的热情,从而为全省粮食生产再次突破600亿元大关做出了巨大贡献,充分显示了农业科研在建设农业强省中的重要作用。
1997年省农业科学院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1.基础性研究上新水平。利用高新技术和传统技术的有机结合,利用生物技术外源DNA导入方法培育的大豆新品系D89-9822已正式审定推广,命名为黑生101,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应用生物技术方法育成的大豆品种。番茄、青椒、茄子等蔬菜的航天诱变育种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应用研究见成效。着重加强了科技成果的示范和11项重大成果推广工作。利用热带资源导入方法培育的玉米新品系黑221,对改善全省玉米品质、加快全省效益型农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3.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生产。继续开展百项技术下乡活动。协助林业部门建立“大兴安岭岭南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小兴安岭高寒农业高新技术园区”,使该地区第一次实现粮食自给有余。开通了20个研究所面向农民的科技咨询热线电话,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20个研究所承担全省14个县(市)集团承包工作,四大作物高产攻关面积630万亩,约占全省集团承包面积的1/2以上,成为全省集团承包工作的主力军。4.科技开发工作稳步发展。实现了全年创收纯利润1800万元,其中所办实体创收989万元,创收纯利超百万元研究所有6个,科技开发支柱性产品36个,为了实现产业化经营,增强整体竞争力,筹建了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壮秧剂集团(暂定名)。 (张太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