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况

  1.创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步伐加快。全省已吸收260万户农民加入供销合作社,占全省农户总数的61%,吸纳社员股金2.3亿元。1/3的市县和1/2的基层社召开了社员代表大会,重大问题实行民主决策、民主协商和民主监督机制初步建立并已形成。2.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做出新贡献。1997年农业生产年度供应市县部分化肥268万标吨,比上年增加26万标吨;同时,组织开展肥、药新品种试验、示范18项,参与测土配方施肥2800万亩。组织县以上企业和基层社开展分购联销,扩大农产品经营。1997年收购销售粮食80万吨,比上年增长50%,加上其他土副产品,实现收购总值10.6亿元。另外,加工以粮食为主的农副土特产品6亿元,比上年增长18.80%。3.专业合作社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各级供销合作社坚持从当地资源优势出发,根据广大农民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依托当地基层社或“龙头”企业,兴办了一批有资源特色,有合作制特点的专业生产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对入社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并对销售的农副产品,实行一次结算,二次返利,供销社与人社农民共担市场风险。1997年末,全省依托供销社兴办的专业合作社已达到1089个,入社社员54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13%,吸纳社员股金6826万元。4.综合性服务向纵深发展。各级供销社根据农民生产生活需要,不断增加服务项目,下伸服务网点,拓展服务领域,努力满足农民多层次、多元化的需要。全省在供销部基础上新建和改造村级综合服务站1058个,在原单一生活资料供应服务的基础上,陆续增加了农资送货上门和技术服务,送货到户率70%以上;1997年全系统生活资料供应23亿元,比上年增长9.30%。5.开发利用闲置资产创办市场效果显著。各级供销社努力挖掘社有资产潜力,向盘活存量要效益。初步形成以市场建设为主体,其他多种经营相补充的资产经营新格局。1997年,全省供销社系统有自建、联建的集贸、轻工、果菜、旧物等市场263处,年交易额达45亿元。6.企业经营机制日趋完善和多样化。全省已有138户企业试行了现代企业制度;363户企业推行了经理任期目标责任制和资产经营责任制,307户包袱沉重的企业实行了“剥离经营”、分散突围办法,90户大中型商场实行了自营与出租柜台相结合的办法,83户危困企业实行了破产重组,同时,在基层供销社普遍实行了联销计酬、联利分红的集体承包办法等。
    1997年由于市场趋淡,加之企业包袱沉重,全省供销社系统主要经济指标呈现总购持平,销售略升,效益下降的局面。 (高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