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评价
1997年全省气温稍高,降水偏多,光照偏少,初霜偏早。春季旱涝、夏旱和秋季阶段性低温灾害严重。
全省年平均气温2.2℃,比历年平均高0.6℃。初冬气温偏低,大兴安岭地区11月上旬平均气温出现建国以来最低值。后冬(2月)气温持续偏高。春季冷暖变化显著,3月初出现明显降温天气,3月中旬起气温持续偏高,4月平均气温比历年同期高2.0℃,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初日,大部分地区比历年早10天左右。6月中旬至7月下旬,全省出现80年代以来罕见的持续高温天气,松嫩平原、牡丹江市大部、三江平原中部≥30℃日数均在15~29天,泰来、双城、安达、肇东、哈尔滨市多达30~33天。7月中、下旬气温比历年同期高1.8℃,哈尔滨市最低气温25.7℃,为历史同期最高值。秋季出现阶段性低温,9月中旬平均气温9.7℃,为80年代以来最低值,大部分地区日最低气温降到0℃左右,比历年同期早7~15天。10月上旬全省平均气温比历年同期低3~5℃,出现建国以来同期最低值。全省年平均降水量560.3毫米,比历年多41.5毫米,时空分布为东部多西部少,冬、春、夏季多,秋季少。年平均日照时数2482小时,比历年少71小时。初霜比历年早5~12天,无霜期平均为128.9天,比历年多4.6天。
主要灾害性天气为春夏连旱、春涝、阶段性低温、霜冻等。西部、南部地区由于底墒特差,3—4月降水持续偏少,气温偏高,至4月中旬全省干旱面积达3800万亩,重旱面积2800多万亩。东部、北部地区因雨雪封地,冬雪多,春季涝象严重,至4月初春涝面积为1200多万亩,其中重涝面积550多万亩,东北部的涝象持续到5月上旬。春季旱、涝给春播生产带来很大影响。齐齐哈尔南部、大庆、哈尔滨西南部、牡丹江南部地区干旱持续到7月下旬。8月21—23日,受11号台风影响,中南部县(市)普降暴雨或大暴雨,最大降雨量达252毫米(肇源县)。据不完全统计,全省9个市、县受灾,转移人口7500人,5条公路中断,洪水冲毁19公里铁路路基,桥涵165座,损坏一座小型水库,冲毁塘坝46座,渡槽2座,水利桥涵194座。12.84万公顷农田受灾,其中绝产1.8万公顷。毁坏房屋1510间。直接经济损失2.07亿元。比常年早5~12天的秋霜冻,对粮食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一定影响。10个县(市)出现冰雹天气,部分农田受灾,仅8月2日泰来县乌兰、红旗、石家村成灾面积达1.45万亩,绝产12,556亩,经济损失502万元。8月3日东宁县一场雹灾,6242亩水稻、玉米、烤烟绝产,经济作物减产5~8成,经济损失约1214万元。
1997年虽然异常天气与灾害性天气较多,但作物生产关键期气候条件适宜,基本满足作物的生长需求,粮食总产达到310亿公斤。 (李荣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