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
1997年本省哲学界硕果累累。专著方面有:李南明著《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哲学思考》(1997年4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提出主要观点是: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人的解放,尽管政治、经济等客观层面的进步是人的现代化不可或缺的条件,但社会转型和现代化的根本历史作用则在于人的主体性的跃升,使人由自在、自发的历史客体变成自由、自觉的独立主体。以这一现代化的主体定位,分析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和经验教训,以及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并力图说明中国现代化的最终走向。柴文华著《再铸民族魂——中国伦理文化的诠释和重建》(1997年10月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分上下两篇。上篇从宏观上对中国伦理文化做了纵向阐释,认为中国伦理文化的“原型”是正统与异端、中心与边缘的对抗和统一,具体表现为道德自愿与道德自觉、感性主义与理性主义、个体主义与群体主义的分裂和渗透。下篇着重论述了中国伦理文化重建的必要性、理论基础、方法论原则、内容、途径等,展示了一种吞吐古今、融汇中西的超越式或整合式的伦理文化思路。张本祥著《社会科学非线性方法论》(1997年4月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系统总结了非线性科学已有成果,探讨了非线性现象的根本物理机制,认为社会系统也是非线性系统。陈世奔著《意识与存在》(1997年5月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提出意识发展与演变的基本规律,评价了西方哲学两种主要认识观,指出了它们在历史中的意义及局限性,对当代认识论有一定的参考作用。魏义霞著《天·人·命运——人类命运的哲学阐述和当代审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1月出版),是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中命运问题的理论专著,并在借鉴古人智慧的同时,对命运做了全新的阐释。本书通过对中西命运学说的哲学和文化比较,揭示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心理结构与命运观念之间的相互影响。
在学术论文中,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孙实明的论文《析儒家人才观及其现代意义》(《中国哲学史》1997年第2期),提出儒家人才观有以下一些理论和观点可供现代社会人才培养借鉴:德才兼备思想;提倡以大我为基础的主体性;肯定个性的差别和发展;一定的创新精神;肯定合理竞争和思想开放。同时在这些方面亦均有其局限性。魏义霞的论文《殊途而同归:墨子与韩非子哲学的比较研究》(《齐鲁学刊》1997年第3期),对法家的韩非和墨家的墨子的哲学进行比较研究,提出差异性与相似之处。柴文华的论文《论冯契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贡献》(《哲学研究》1997年第2期),对当代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冯契先生的中国哲学史观做了系统研究。认为冯契先生较早摆脱了“左”的思维方式的限定,以黑格尔、列宁的辩证法和哲学史观为参照系统,全面总结了从孔夫子到毛泽东的整个中国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结构。本文还对冯契的中国哲学基本精神论进行了分析。对于生态危机的研究,丁立群的论文《人类中心论与生态危机的实质》(《哲学研究》1997年第11期),针对在生态危机讨论中,那种笼统地、不加分析地把生态危机的根源追溯到人类中心的观念,提出人类中心论是一个具有多种层面的深层文化价值体系,其中包括功利的、伦理的、哲学人类学等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互相规约、调节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是由于人与社会的分裂、文化价值的分裂和对立,导致了这一深层价值体系的分崩离析,导致了科学功利主义的泛滥。所以,生态危机的实质乃是一场社会—文化危机。丁立群在他的《生活世界:一个非经典认识论领域》一文中(《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提出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是认识论研究的两个基本领域。作者认为,与科学认识论相比,生活认识论有着独特的理论性质。生活认识论是一种奠基性认识论、综合认识论、规范性认识论,是一种体现实践逻辑的认识论。生活认识论的确立,对于深化和完善认识论研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柴文华在《论中国人伦精神的重建》(《求是学刊》1997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中国人伦精神的重建应当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理论基础,以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为根本方法论原则,以’由强制到自觉为一般途径。王国有在《文化批判及其维度》(《求是学刊》1997年第5期)一文中,提出的主要学术观点是文化批判就是以审美为总体维度的生活方式批判,即以审美为基础、尺度和现实力量,促进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审美化,促进文化的审美化。 (穆文荣 丁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