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语言文学研究

  1.语言学。詹人凤所著的《现代汉语语义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10月出版),是运用当代语义学理论描写现代汉语的语义问题。徐耀民等编写的《现代汉语》教材(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6月出版),在编排体例、观点等方面都有创新。马彪所著的《公关口语》(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是填补本省乃至全国综合大学口语(语言)课的一项空白。在方言研究上,尹世超著有《哈尔滨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5月出版),这是国家社科基金“八五”重点资助项目,是第一部全面系统详尽描写哈尔滨方言的词典,是哈尔滨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尹世超的另一项成果《哈尔滨话音档》(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出版),是国家社科“九五”重点资助项目,是香港安子介基金赞助项目《现代汉语方言音库》所收录的40种现代汉语方言音档之一。2.文学。李波、富金璧编著的《十三经新索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5月出版),解释十三经所有的字,并附有人名、地名、官名、书名等。在《红楼梦》研究中,刘敬圻的文章《贾宝玉生存价值的还原批评》(《红楼梦学刊》1997年第1辑),对贾宝玉的生存状态做还原考察之后,认为,在传统的价值拷问面前,贾宝玉是既有背离又有认同,但背离略大于认同,积极背离又略大于消极背离的良性不肖子弟。该文对贾宝玉的文化归属做了客观梳理之后,认为,贾宝玉与儒家文化最为亲近。其价值选择的模棱两可,正是儒家文化既强大而又失控这一尴尬处境在“良性不肖子弟”身上的反映。胡元翎的《漫说李纨》一文(《红楼梦学刊》1997年第4辑),从李纨的两种仪态、两种超脱、两种悲剧结局切入,使李纨的形象更加清晰。刘敬圻的《聊斋志异宗教现象谈解》一文(《文学评论》1997年第5期),指出该书宗教故事的兴奋点依然落实在儒教批判与思想建设上面,其神经中枢仍不外乎修身治心,即道德自律与他律的融合与完善。对现代文学的研究,马伟业的论文《论肖红的生命体验》(《学术交流》1997年第2期),从新的角度,即生命体验的角度考察了肖红的小说,认为肖红也是创作出体验生命的作品的女作家。她体验并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悲凉的体验。在外国文学研究中,唐俭的著作《美国文学指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4月出版),为美国文学(诗歌)导读纲要。本书不仅结合具体作品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诗歌鉴赏的基本原理与技巧,而且注意到诗歌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联。3.写作学。王明志著的《社会调查报告与论文写作》一书(红旗出版社1997年1月出版),将两种常用的应用文体合为一书,不仅在体例上有创新,而且提出了调查报告具有多功能性的特点的观点,提出这两类文种写作模式的观点。潘绍玺著的《英语写作》一书(学苑出版社1997年10月出版),是全国工商企业出国人员培训的教材,是英文专著。为了服务于市场经济和对外贸易的需要,方岚编著了《国际贸易函电及应用文写作》(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彭放、喻权中等选择了我省37名重点作家做专题研究,著有《黑龙江作家论》(北方文艺出版社1997年出版),本书探讨了黑土地作家群体的成长及其规律。4.符号学。连甫著的《你身边的符号——符号学入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 997年12月出版),是一本符号学的入门书。5.影视学。高云雷著的《影视初论》一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4月出版),作者对影视改编、表演、导演和创作进行了研究,书中所阐述的问题,有的具有开拓性质。 (穆文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