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
创刊于1984年10月6日,是黑龙江日报社主办的一张面向全省区域组合城市的晚报。1992年底由周三刊变日报,4版,1994年变8版,1996年扩至16版。发行量在东北三省晚报类报纸中名列第一,全国乃至东南亚国家也有该报订户。1997年,《生活报》在几件全国大事件的报道中均表现不凡,受到省委及同行的好评。由于注重提高精品策划的艺术,致力于渲染精品活动,不少出色的报道达到了调动读者兴奋点的作用。在1997年元旦,率先创意放飞1997羽信鸽,迎“回归”庆元旦,开辟了这一年里全市许多会议放信鸽的先河。为带好年轻的记者队伍,在哈尔滨市烈士陵园种下两棵纪念树,一日乾坤,一日轩辕,使之从此成为《生活报》的报道题材。迎香港“回归”,报业竞相出奇兵,《生活报》出珍藏版48版,在东北三省是首例,受到省委宣传部表扬。大力倡导社会文明新风,在省内率先提出星期六义务劳动倡议,并且身体力行,组织编辑、记者到街头义务劳动。《生活报》关于《踏访索菲亚大教堂》的系列报道是省内最早关注索菲亚教堂的新闻操作,为广场建设奠定了舆论基础,汪光焘市长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再三肯定了这一点。1997年,生活报还在每位记者已捐助一位希望工程濒临失学儿童的基础上,又出资和调动社会资金建立了两所希望小学,一所叫“新生活希望小学”,生活报出资10万元;一所叫“高和屯希望小学”。此外,策划了三大主题鲜明的活动。迎七一,庆“回归”,生活报组织全市市民万人长跑活动,特邀奥运冠军王军霞到哈尔滨领跑,参与者踊跃,充分展现了新闻媒体操作社会性、民众性大活动的威力。年末组织的“步行街无冬天”献计献策活动,促成了哈尔滨市“中央大街卡通之夜”的举办,中宣部新闻局阅评组对本报此举予以表扬。《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社竞相报道,香港凤凰卫视、浙江卫视、成都电视台、凌峰八千里路云和月摄制组分别采访生活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授予主办单位“中国最早、规模最大的公益性卡通狂欢活动”称号。在全国希望工程进入最后一轮劝募阶段后.生活报策划主办了“希望工程万里回访活动”,4个采访小分队,行程全省大小市县,采访乡村教师、受资助的孩子上百名,发稿89篇,在社会上再次掀起了为希望工程募捐行动。该报道结束后,《生活报》与省青少年基金会联合评选出全省希望工程5年的成果:10名希望之星、10名奉献之星,《生活报》列奉献之星之列。 (袁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