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岗市
市委书记:何忠学
1945年2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64年参加工作,1995年12月任现职。
副书记:秦玉海 付会庭 杨育光
市人大主任:张珠钰
副主任:果鸿翔 潘华安 姚凤鸣 王治靖
市 长:秦玉海
1953年4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71年参加工作,1997年12月任现职。
副市长:孙景钰 王礼民 李宏臣 贲起利 于会文
市政协主席:韩玉祥
副主席:周克礼 卫德洪 王 伟 郭桂荣 袁正岱 赵柏林 韩民师
【概况】 199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63.22亿元(现价),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6.56%。全市农业总产值完成32.8亿元,增长12.6%,其中市属农业总产值完成11.4亿元,增长10.8%;粮食总产达到4.05亿公斤,比上年增加0.5亿多公斤;畜牧业和乡镇企业产值分别增长10%和28.3%。全市工业总产值完成47.68亿元,增长5.9%;完成利税2.5亿元,增长18.5%。地方工业完成产值19.04亿元,增长16.1%。全市非国有经济所创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3%,占全市经济的比重由上年的42%上升到44%。区街工业产值、利税分别增长15.8%和2.6%。私营工业产值增长34%;个体私营经济上缴税金3657万元,增长20.07%。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20.3亿元,增长19.6%。全市财政收入完成4.3亿元,同比增长16.7%,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22.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3.6亿元,增长12.1%。全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4.38亿元,超计划62.9%。外贸进出口总额744万美元,增长44.8%。安居工程开工62万平方米,竣工35万平方米;康居工程竣工24万平方米,超计划14万平方米。五路一桥提前竣工,八大建筑已有五处交付使用,萝北至名山路段超额完成年度施工计划。全市建筑业增加值达到4.8亿元,同比增长28.5%,拉动全市第二产业增长4.6个百分点。随着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步伐的加快,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全市859户企业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一部分企业改革已经到位。向区下放了24户小企业,组建了6户企业集团。成立了市国有资本经营公司,初步形成了国有资本的管理、监督和运营机制。与此同时,以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完善双层经营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以及住房、社会保障、医疗等城市其他配套改革也同步深入。部分停产半停产企业得以启动,一部分下岗职工得到了妥善安置;促进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一部分企业通过改革找到了生存和发展的新途径,涌现出禾友农药、玛钢厂、鑫海公司、宏源酒业等一批先进典型,出现了一些能够主动进入市场,并在市场中站住脚根的企业。
以“一学五创”和“三大创建”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村委、文明街道和“十星级农户”大量涌现。“窗口”单位普遍实行了公示制和承诺制。围绕思想道德建设和弘扬鹤岗精神,又培养树立了东山区32委主任沈锡兰、市工商局、工农公安分局、第二看守所和交警支队等一批先进典型。科技工作紧紧围绕“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强化了科技计划的落实。加大了民营科技企业扶持力度,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了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教育事业的“两基”工作达到省级标准,市区全面达到“双实”工作目标。初中教学整体水平继续处于全省上游,普通高考升学率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创历史最好水平。卫生工作得到加强,农村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计划生育工作已连续多年完成与省签订的一档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文化艺术事业繁荣活跃,一些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多次在国家和省级比赛中获奖。体育工作实现了竞技水平逐年提高,广泛开展了全民健身运动,成功举办了全市第六届运动会,市运动员张志华在全国八运会射击比赛中为本省夺得1枚金牌。广播电视、新闻、环保等各项事业也都有新的起色。
共调整村级班子34个,全市12个后进贫困村全部脱贫。在城市认真开展和实施了“一帮一”扶贫解困活动和“再就业工程”,有10,387名下岗职工得到安置,2800名特困职工实现了基本脱贫。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在贯彻中央关于厉行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和刹风整纪、查办案件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认真组织开展“严打”战役,强化治安防范和社会全面控制,刑事综合发案率大幅度下降,实现了社会治安形势明显好转。加强信访工作,认真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减少了越级上访。各级人大、政协、统战、侨务、民族、宗教、人民武装和工青妇等群众组织的工作都有明显进步,区域内矿务局、宝泉岭农管局、鹤北林业局和鹤岗电厂等中省直企业的工作都有明显成效,为全市政治、经济形势的巩固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帮一”扶贫解困】
全市104个单位的4900多名机关干部和100名优秀私营企业者与5009名特困职工先后结成帮扶对子,实现了“一帮一”入户对接扶贫。自1997年以来,本着“输血”与“造血”结合,节日送温暖与平时办实事结合的原则,重点在帮技、救急、助学上下功夫。共计为特困职工捐助粮油48万公斤,捐款74万多元,捐衣物8200多件,还为780多人次解决了涉及烧、医、住、学等实际问题,使2800名特困职工实现了脱贫,占帮扶总数的56%。这一举措受到特困职工的普遍好评,并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中央和省一些新闻单位也给予了关注和报道。
【再就业工程有新进展】
再就业工作已初步形成了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全市共创造15,310个就业机会,完成市政府承诺的年内提供1万个就业机会的153%,其中下岗职工再就业10,387人,待业青年实现就业492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从养老保险、失业保险金中拿出100万元,用于开辟再就业基地,扶持下岗职工生产自救,先后建立了18处解困市场,扶持了10个再就业车间(工厂),吸纳下岗职工5300多人;通过为2840名特困职工办理特困证,扶助近800名特困职工实现了生活自救;市、县(区)、企业三级培训网络基本形成,实现转岗训练11,345人,其中免费培训380人。
【实施“十百千工程”】
加速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逐步提高个体私营经济在全市经济中的份额,使之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支撑点,到2000年,产值达到3000万元、纳税额达到100万元的私营龙头企业要达到10户以上;产值达到500万元、纳税额达到20万元的县区私营骨干企业要达到100户以上;产值达到100万元、纳税额达到5万元的小型巨人企业要达到1000户以上。为了把个体私营经济的战略地位落到实处,市委市政府决定把全面实施加速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十百千工程”作为推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抓重点、带全局,集中全市各方面的力量,强力推动“争十优、创百强、带千户工程”,促进私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上效益。就是以产业方向、企业规模、技术含量、上缴税金、就业安置为标准,每年从全市个体私营经济中推选出十优企业、百强企业和一千个大户,实行市县领导帮扶“十优百强”,县区领导帮扶“千户”。通过实施“十百千工程”,使1110户企业产值(或营业额)到2000年达到18亿元,比1996年增长260%;纳税额达到8000万元,增长300%。
【发展大吨位公路运输】 市委市政府通过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根据全市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客观条件,发展大吨位公路货物运输。责成市交通局对全市货物运输状况进行调查研究,论证上大吨位公路运输的可行性。市政府分别召开了三次由运输大户、个体业主参加的座谈会,激发了运输大户和私营业主上大吨位的热情。按照“先予后取”的原则和让利于运输业、搞活流通业、促进煤炭等资源型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对大吨位公路货物运输给予政策倾斜,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公路运输业,制定了八条优惠政策。多渠道筹措资金,提倡规模经营。鸿运运输集团公司就是由市政府组织,工商局牵头,由个体运输大户参加的集团公司。首批出征的车辆共16台,部门、企业、个人正在购置的有20余台,到租赁商社报名租赁的近百人。由于公路畅通,大吨位货物运输全面启动,不但瓶颈问题得到有效缓解,而且在全市形成了公路、铁路的竞争态势。
【鹤岗东北亚商城】
东北亚商城于1997年11月18日开业。商城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是全省单体占地面积及建筑面积最大的建筑物之一,是煤城鹤岗的一大人文景观。商城投资近6000万元,全部由市工商局招商引资和自筹资金,在确保省级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三年工期一年完工,创造了惊人的建设速度,既节约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又提早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促进商城迅速繁荣,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文化艺术与商品市场有机结合,成立了东北亚艺术团,为东北亚商城自制服装进行展示促销,为东北亚商城经营的商品进行广告宣传,为光临东北亚商城的广大消费者提供文化娱乐享受。同时东北亚艺术团还广招人才,拓展业务,在时装表演上独占鳌头,对外多次完成接待外宾的表演任务,改变了文化局在市文艺表演团体一支独秀的局面,为繁荣全市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新增了一道风景线。 (鹤岗市政府办公室 申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