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佳木斯市

  市委书记:孙启文
    1954年8月生,大专学历,中共党员,1970年4月参加工作,1997年11月任现职。
    副书记:王国学 董永贵 赵庆有 夏仲和
    市人大主任:姜 杰
    副主任:李德生 陆道模 王志忠 吴 军 关玉琴 刘俊武
    市 长:王国学   1944年7月生,大专学历,中共党员,1961年7月参加工作,1997年12月任现职。
    副市长:罗文孝 王 发 李玉林 张邦升 王桂文 曲汝柏 张宪军
    市政协主席:韩树礼
    副主席:麻名山 王文义 杨秀恩 张建业 薛振经 胡志民 宋柏华 普列·阿里格
    【概况】
    199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实现56.15亿元,比1992年增长42.4%,5年平均递增8.4%。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18.01亿元、16.57亿元、21.57亿元,5年平均递增10.3%、3.3%、11.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实现2620元,5年平均递增7.1%。农村经济全面发展。1997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9亿元,比1992年增长74%,5年平均递增11.7%;农村经济总收入100亿元,是1992年的7倍,5年平均递增47.7%;粮豆薯总产26.4亿公斤,比1992年增长89.2%,5年平均递增13.6%。实现了粮食总产、农村社会总产值、农村经济总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和粮食商品率5项翻番。工业经济逐步回升。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55.5亿元,比1992年增长34.1%,5年平均递增6%;实现销售收入63.8亿元,比1992年增长59.6%,5年平均递增9.8%;实现工业增加值14.1亿元,比1992年增长21.5%,5年平均递增4%。交通和通讯事业迅速发展。火车站新站舍投入使用,同三公路哈佳段、桦富路、鹤大公路鹤佳段、哈萝公路汤原段等建成通车;口岸建设初具规模,国际航线顺利开通;市话交换机总容量已达19万门,移动电话、无线寻呼等全面开通。非国有经济快速增长。1997年,实现二、三产业增加值22亿元,占全市二、三产业增加值 的53.6%,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外经外贸不断发展。全市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1855万美元,比1992年增长3倍,5年平均递增32.4%;口岸过货28万吨,入出境人员12万人次,分别比1992年增长40%和71.4%。财政收入逐年增长。1997年全市财政收入4.4亿元,比1992年增长50%,连续3年实现当年收支平衡。城乡市场繁荣兴旺。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0.01亿元,比1992年翻了一番,5年平均递增15%;社会商品零售物价上涨幅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9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2元,比1992年增长1.4倍,5年平均递增18.8%;农民人均纯收入2501元,比1992年增长2.3倍,5年平均递增27.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5亿元,比1992年增长2.3倍,5年平均递增27.2%;城镇人均居住面积7.2平方米,比1992年增长15%,农村人均建筑面积15.8平方米,比1992年增长7%,砖瓦化率达到42%;“米袋子”、“菜篮子”愈加丰盛,增强了主副食品的自给能力,改善了居民的膳食结构,提高了消费水平。
    科技进步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33%,比1992年提高9个百分点;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由1992年的70%提高到85%。继续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经费占预算内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提高。“两基”工作达到了省、国家要求标准,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取得成功经验,市职教中心被评为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取得可喜成绩。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形成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氛围。“创四城”工作顺利实施。双拥和军警民共建共育工作深入开展,夺得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为群众办实事,保持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为市民办实事】   佳木斯市1997年为群众办实事共有26件,概括为“四路、八道、十大工程、四项其他”。当年开工当年结的18件,在这些项目中,属于必须解决的有国际空港修复、热电厂大堤、防浪墙、安居工程、七水厂改建。属于群众反映强烈,严重影响生活、生产的有市区内的6条部分地段翻建道路,红旗路铁道口护栏。属于长期遗留问题2件,从1988年起,全市有1041户拖期回迁的动迁户,1997年安置520户;博物馆工程1984年研究确定1992年动工,1997年结尾。属于改变城市面貌,为经济发展打基础,提高人民生产生活质量和水平的8件,4条网化工程、长安路东出口拓宽改造、友谊路样板路建设、主要街道路灯亮起来、宣传部搞的灯箱广告、沿江公园打通、外滩的开发,都为市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条件和环境。
    【外经贸发展成效显著】   1997年1至11月份,全市实现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8309.9万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6%,其中一般贸易进出口1855.5万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4%;易货贸易进出口4558万美元,为年计划的2.26倍。利用外资项目20项,实际利用外资1733万美元,为年计划的3.7倍;三资企业实现进出口总额1764万美元,为年计划的176%。全市拥有外贸进出口权的企业增至15家,对外贸易整体实力得到加强。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已同20家工贸企业确定外贸业务代理关系,为生产企业代理出口200多万美元,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市对外经贸局投资2900万元,创办山野菜加工厂和木制品加工厂等4户外贸实体企业。1—11月份,全市签订来料加工合同12份,进出口总值5384万美元;签订进料加工合同13份,进出口总额3540万元人民币。
    【工业经济效益快速增长】   1—9月份,全市百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0.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4%;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28.59,比上年同期增长3.33%。主要特点:一是集体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到9月末,集体经济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6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4%;实现利润297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4.3%;实现利税912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7.6%。二是重工业经济效益有所好转,到9月末,全市重工业实现销售收人22.1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5%;实现利润比上年同期减亏24.9%。三是大中型企业效益下降势头得到控制,1—9月份,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4.3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6%;实现利润比上年同期减亏1.8%;实现利税比上年同期减亏14.2%。
    【哈同公路哈佳段竣工通车】   8月30日,哈同公路哈佳段全线竣工通车。哈佳段公路是“九五”国家公路重点建设项目,是国家交通部确定的“两纵两横”中从同江市到海南三亚公路的起始路段,全长325公里,是钢筋混凝土构筑的全立交、全封闭的高速公路。哈同公路哈佳段的建成通车,从根本上改善了佳木斯与内地联系的交通条件,解决了长期以来公路通而不畅、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市中心广场落成】
    佳木斯市中心广场是全市城市建设史上建设速度最快、一次性建成的大规模综合性市政建设项目,是一项面向21世纪的文化工程。中心广场东到文化官,西到市政府,南连保卫路与顺和街相通,北隔长安路和博物馆相接,长166米,宽85米,总面积近1.41万平方米,不算道路、台阶1.28万平方米。广场主体由白色混凝土道板铺成,四块草坪对角相望,两处花坛如新月对影;国旗与彩旗相映生辉,高杆照明灯、大型宣传板及音乐喷泉等设施一应俱全。广场气势宏大,环境优美,功能完善,配套设施齐全,充分展示了佳木斯市文明、美丽、富饶的东方第一城的建设风貌。广场地处市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是全市人民庆典、观瞻、娱乐、休闲的活动场所。中心广场的建成使用,对振奋全市人民的士气,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增强全市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进全市两个文明建设步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村经济取得巨大成就】   主要表现为:1.粮豆薯总产5年接近翻一番,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8.4%。粮豆薯总产在1992年13.94亿公斤的基础上,达到26.38亿公斤。2.畜牧业保持了稳步发展的好势头。全市黄牛存栏38.2万头,生猪存栏74万头,山绵羊存栏32万只,家禽存栏1074万只,分别比1992年增长177%、60%、109.5%和98.3%;牧业产值可实现7.01亿元,比1992年增长92%。3.林业、渔业发展较快。全年全市造林实际完成31.07万亩,比1992年增长84.2%;全市池塘、稻田、驯化养鱼分别比1992年增长170%、33%、26%。4.农业产业化初步取得了成效。全市建立水稻、小麦等20大类316个农产品基地,为发展龙头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基地。全市龙头企业总产值达到10.9亿元,利税达到1.3亿元。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贸工农一体化生产格局正在逐步形成。5.科教兴农成效显著。1997年,全市推广水稻旱育稀植占水稻面积的90%以上;小麦基本实现标准化栽培。全市科技贡献率已由1992年的27%提高到40%。6.农村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农民的生活环境得到很大改善。1997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达1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01元,比1992年增长2.5倍;农民的饮食结构和农村人均住房条件都较5年前有较大改善,小城镇建设有了新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文明村和文明乡镇。 (佳木斯市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