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台河市
市委书记:艾 和
1942年10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68年8月参加工作,1994年11月任现职。
副书记:张 弛 徐衍民 潘乃仓
市人大主任:徐衍民
副主任:周纯昌 贾文涛 白 羽 吕广和 刘凤斌
市 长:张 弛 1948年5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68年5月参加工作,1996年2月任现职。
副市长:滕喜魁 邹 闯 纪甲文 张景儒 迟仁太 郑玉辉
市政协主席:张贺荣
副主席:高学仲 路学洙 郎纯惠 张进生 姜 艳(女) 王春华 盛玉祥 张兴海
【概况】
199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实现24.6亿元,同比增长9.5%。一、二、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同比增长4%、7.5%、15.1%。物价涨幅回落到2.2%,同比降低2.9个百分点。全市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实现22.4亿元和10.2亿元,同比增长10.2%和5.3%;销售收入实现32亿元,增长11.6%。农业总产值实现6.4亿元,同比增长5.9%;粮食总产实现4.39亿公斤,增长5.7%;乡镇企业四项指标增幅均在20%以上。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6.5亿元,同比增长15.8%;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实现8亿元,增长15.3%。完成工商税收2.59亿元,同比增长15.6%;预算内财政收入1.74亿元,增长13.97%;支出3.03亿元,增长9.46%。实现工商税收连续26年超收,财政14年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各项存款余额42亿元,比年初增加7.6亿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铺装城市道路2.8万延米。新增供热面积19万平方米。自来水入户率达到50%。全市94.3%的人口地区达到“普九”标准。县以上医院诊断符合率达到98.5%,治愈好转率达到96.3%。计划生育率达到95.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2‰。在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中获奖牌50枚。文化市场进一步规范、净化。有线电视新增用户3800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35.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59.5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1%和8.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5亿元,比年初增加5.8亿元。
地方工业企业的资产重组,通过联合兼并等方式盘活闲置资产近1亿元。完成了为期两年的20户重点企业“会诊”,其中7户企业实现较大幅度的增盈和减亏。大电厂、活性炭、生物饲料和乳化炸药等大项目立项开工。完成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改项目17个。房地产业、建筑业培育加快。非国有经济和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产值营业额达到31.1亿元,增长21%。强力推进“三强”产业。理顺市属煤炭工业管理体制;合市矿之力加快东部区开发和西部区改造,基本稳定原煤产量;重点缓解运输制约,煤炭产运销趋向平衡。以勃利化肥厂完成“4改6”项目和石油助剂厂扩大规模为主要标志,煤化工业发展加快。电力工业将随着大电厂的投产实现历史性突破。机械、冶金、建材、食品等行业继续发展。
国有重点工业企业资本上市运营工作积极运作。煤炭、化工等集团的组建与培育富有成效。以医疗、失业、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为重点的配套改革协调推进。农业发展产业化经营。种植业中的粮、经、菜、饲面积比例已调整到79.5:12.2:5.6:1.5;畜牧业重点扶持了11个养殖小区和两个扇形养殖带,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已上升到29.7%;蔬菜生产新建、扩建专业化小区10个,继续保持了蔬菜的有效供给和价格不高于周边市县;农业投入增加,科技含量提高,粮食保护价敞开收购和土地承包期延长政策得到落实。以小区建设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成效明显。矿务局突出实施“精煤战略”,解困振兴迈出了新步伐。完成精煤产量300万吨,同比增长13.6%;实现销售收入16.1亿元,增长14.2%;利润由上年的62万元增加到600万元。勃利县的县域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9亿元,同比增长7.1%。新兴区、桃山区、茄子河区的民营经济和粮食、蔬菜、畜牧业生产稳步增长。其他中省直单位也有新发展。市矿之间联手上乳化炸药项目,有效地推动了区域一体上增量、活存量。有效推进以城市道路、给排水、供热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塌陷区搬迁改造和治理研究有新成果。城市公交事业取得可喜变化。对社会治安等进行专项整治,“城乡文明建设年”活动取得成效。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推进二次开发战略,建设“三强市”】
为实现“富民兴市”的跨世纪目标,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二次开发战略,其本质内涵是:以市场经济为背景,以产业链延伸和资源精深加工为特征,实行开源节流,以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深度开发。通过实施二次开发战略,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产品结构多样化,经济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建成煤炭、化工、电力三强市,把一个富足、文明、民主的七台河带入21世纪。到2000年、2010年,煤炭、化工、电力“三强”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达到63.2%和55.6%;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达到40%和50%;国内生产总值分别达到36亿元和90亿元,前5年年均增长13%,后10年年均增长9.6%。具体分两步走,第一步打基础阶段。“九五”期间,实施重点开发,全力保重点项目,形成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本框架。第二步腾飞阶段。到2010年,全面开发,建成较大规模的产业群,形成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基本框架。1997年,二次开发战略全面实施,“三强”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实现产值14.47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64.5%,同比增长4.1%。“三强”产业格局初步建立起来。
【项目建设上新台阶】
1997年市、矿、县优势互补,通力合作,上了一批有广阔市场发展前景的增量项目。主要有县化肥厂完成“4改6”项目、石油助剂厂扩大生产规模和17个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改项目;大电厂、活性炭、生物饲料和乳化炸药等大项目开工建设。同时,全力争取县化肥厂“6改10”、大豆磷脂等9个项目立项开工。项目建设上借鉴了“八五”期间的经验教训,一是全面引入新机制,防止重蹈上“窟窿项目”、“包袱”项目的覆辙。二是避免“小而全”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市矿联手集中精力上乳化炸药项目,实现了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的思路。三是拓宽投融资渠道,引进市场补偿机制获得成功。经多方面争取开工建设的七台河发电工程,是东北首家引进亚行贷款的最大发电项目,融资42.5亿元,其中引进外资2.2亿美元。
【坚持为群众办实事】 几年来,在加快城市道路建设的同时,紧紧围绕吃水、供热、就学、就医等困难,集中有限财力,尽一切可能,多为群众办实事,有效地解决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1997年在这些方面共投资1.13亿元,办理了13个方面的实事。主要有:铺设市区供水管网8万延米,自来水扩网3000户,入户率已达50%。新建5号供热站,市矸石电厂供热管网延伸1080延米,增加供热面积17万平方米。建成市汽车货物配送中心、客运出租车中转站。安居工程竣工面积21万平方米。新建市第五小学、茄子河矿学校教学楼,改造和扩建了市一、二、四小学。翻建市中医院门诊楼和茄子河医院。文博图综合楼进行主体工程建设。市一百翻建交付使用。程控电话增容1.3万门。解决了36个村转供电和全市最后5个无电村供电问题。塌陷区搬迁改造完成补偿任务100万元。“菜篮子”工程新增棚室面积16万平方米。
【城市道路建设成绩显著】
1997年是本市城市道路、公路交通建设年。共投入资金1.27亿元,铺装道路33.8公里,均为上年的400%。相继完成了七桃路、七桦路北出口、富铁路、新建路、依宝路茄子河段主体工程建设。这些道路的开通,标志着全市城市道路和交通运输建设开始步人一个新的里程碑阶段。全市的城市道路,也将由北线环城路、中线七桃路、南线依宝路大个岭至茄子河路段,三条主干线构建起城市交通的主体框架,彻底结束了全市开发建设40多年“一条道路贯东西”的历史,填补了主干线无白色路面的空白,为公路交通的“大通道”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道路建设的突出特点是,成功地引进了新的投入机制和运行机制。以七桃路和依宝路为标志,企业成为公益事业的主要投资者,投资主体趋向多元化;通过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投资决策责任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和资本金制,取得优质高效的成果。
【地方国有工业企业“会诊”】
为期两年的20户重点工业企业“会诊”基本结束。这是对占全市地方工业总产值和利税80%的工业企业采取的重大举措,目的是提高企业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加快扭亏增盈步伐。通过对“会诊”企业的解剖,结合“学邯钢”和“转抓练增”活动,按照“深挖病根、务求实效、注重发展、措施得力”的原则,采取“一厂一策”的办法,共查摆出企业在改革、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380多条,针对不同情况确定整改措施抓整改,直至把企业搞好搞活。已有7户企业启活。20户企业1997年实现产值3.16亿元,销售收入5.89亿元和税金0.49亿元,比“会诊”前分别提高了20%、5%和22%。企业的发展速度和运行质量明显提高,“会诊”取得良好效果。 (七台河市政府办公室 崔玉平 宋宜海 施中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