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绥化市

  市委书记:洪英华   满族,1954年12月生,大专学历,中共党员,1972年6月参加工作,1996年12月任现职。
    市人大主任:王新生(市委副书记兼)
    市 长:于照江   1944年1月生,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70年8月参加工作,1996年12月任现职。
    副市长:李淑珍(女) 于文学 杨树强 文立仁 陈 键 李庆卓 迟国君
    市政协主席:李相义
    【概况】   199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实现42.4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0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00元,分别增长16.6%和4.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9.2亿元,增长18%;财政收入实现3.1288亿元,增长9.7%,继续保持全省各县(市)首位。
    农业 在遭受多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连续获得了第八个丰收年,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粮豆薯总产量达到10.28亿公斤,比上年有所增长;农业总产值实现16.1881亿元,增长4.5%;乡镇企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全年投入专项技改资金1131万元,重点对42个老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盘活存量资产300万元,实缴税金2570万元,增长8.6%。畜牧业产值实现5.67亿元,增长2.5%;农业异地开发实现了稳定发展的目标,粮食总产达到2.9亿公斤;乡镇财政收入实现6920万元。全市有存款、基础好的一类村增加到109个,占45%;收支平衡的二类村87个,占36%。农村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
    工业   实现了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长。全口径工业总产值实现28亿元,增长22.1%;工业增加值实现8.5亿元,增长10.9%;全年投入技改资金4000万元,完成技改和新产品开发24项;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9.4,继续位居全区前列。
    财贸   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增加值实现21亿元,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3.5亿元,增长9.4%。全年新建、改建了农机大市场、粮食批发市场、东菜市场、再就业商城等市场6处,总面积近3万平方米,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分别增长11%和20%,总产值和营业额分别实现5.9亿元和14.3亿元,增长34%和40%。全市共引进项目68个,外方合同资金4.8亿元,增长77%;到位资金4亿元,增长87.4%。
    城建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公益事业大家办”的原则,不断增加投入,城市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规划控制面积30平方公里,建成面积23.4平方公里。城区黑白色路面铺装总长度63公里,总面积90万平方米;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4.4公顷,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已达7.9平方米,连续6年获全省城市建设先进市。修筑绥望、哈伊、绥北等主要交通要道53.7公里,网化率达26.9%,获公路网化建设全省先进市称号。通讯建设投资3.4亿元,加强了数字移动通讯网络建设,新增装机容量6.24万门。
    再就业工作
    坚持标本兼治,齐抓共管,全力推进再就业工程。1997年采取深化改革稳定一批、招商引资安排一批、个体私营分流一批、域外开发输出一批、规范用工清理一批、建立基地疏散一批、自立市场救助一批、开展培训储备一批的办法,兴办了创业场、再就业商城、特困职工消费合作社等10个解困再就业实体;安置下岗职工21,215人,占下岗职工总数的84%,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失业控制率和再就业率的目标,获全省解困再就业先进市称号,得到国家劳动部的肯定与好评。
    社会事业   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已达52.8%,继续保持了全国科技百强县荣誉称号。渔业星火产业成为全国第一个规范化评估达标的产业。在巩固全国“两基”教育先进市成果基础上,成为全省实施素质教育试点市。全年全市农村投入2500多万元,使14个乡镇30所学校教学条件得到改善;市财政投资780万元,对城内7所中小学校进行了重建、改建和扩建。全国卫生城创建工作通过复检,并位居全省第一。全市总投资1124万元用于改善医疗条件,其中投资1070万元新建了1万多平方米全区最大的综合性门诊大楼。全市已有52%的乡镇、56%的村推行了合医不合药的合作医疗制度,受益人口达到30.1万人。计划生育工作获省、地先进集体和省“三结合”工作先进集体称号;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3‰以内。体育工作获全国田径之乡、体育先进县、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县荣誉称号。文化工作被评为全国文化模范市。 (绥化市政府办公室 齐国范 李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