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 况

  1. 1998年,省作协坚持实施精品战略,坚持“三抓”(抓龙头、抓骨干、抓基础);打破只靠少数人支撑的局面,实施人才建设工程,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立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和新老接续、粗具规模的文学创作队伍。一大批紧扣时代脉搏,直面现实生活的长篇佳作和优秀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和报告文学作品涌现出来。如张抗抗的《工作人》、《无法抚慰的岁月》,孙少山的长篇小说《大榆川》,迟子建的散文集《听时光飞舞》、《迟子建随笔自选》,李琦的诗集《最初的天空》等。各门类文学创作日益活跃。散文创作委员会举办了规模较大的当代黑龙江散文评奖,散文诗创作委员会召开理事会并积极开展活动,刘海耀、刘振学的散文诗在海内外华人“迎回归杯”大赛中分获特等奖、一等奖。老干部创作委员会出版了《老干部文学作品丛书》。2.1998年是作协上下交流、密切往来的一年,是作协领导及有关处室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参加各地市作协活动最多的一年。共走访了十多个城市,改变了“省直作协”的形象;先后接待了浙江作家采访团、中国作家采访团和日本作家代表团;建立了大庆石油管理局和农垦总局文学创作基地;发展了一批新会员,会员总数已达1500多人。3.’98抗洪期间,作协机关干部、作家纷纷投身抗洪救灾第一线。地处抗洪一线的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佳木斯等地的作家和会员纷纷走向抗洪大堤。作协先后组织两批共10个采访团行程数千里,边采访边写作,完稿50余万字,先后在《文艺报》、《文学报》、《作家报》、《天津日报》、《黑龙江日报》、《哈尔滨日报》、《生活报》、《新晚报》、《黑龙江经济报》、《北方时报》等十几家报刊发稿一百余篇,《北方文学》10月号推出抗洪专辑,各地文学期刊也都出了抗洪专号。省作协还与省文化厅联合举办了抗洪诗歌朗诵会。此外,作协的工作人员和作家也纷纷伸出救援之手,捐款、捐物,慰问解放军。4.加强硬件设施建设,解决了文学院校舍。多年来作协没有自己的办公用房,文学院也无院舍。此事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和过问。1998年,省自筹资金500万元用于购买文学院用房,另外又落实了45万元用于添置设备。1999年初,省作协机关和文学院已完成搬迁工作。同时,制定了文学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从根本上改善了作家的工作环境。(关 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