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全省部分高等学校开展“科技扶贫(救灾)、振兴经济工程”,为全省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服务。省教委代表高等学校与佳木斯市政府签订了技术服务协议,部分高等学校也与一些市、县签订协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支持“二次创业、富民强省”战略实施,省政府在一些高等学校重点建设机械、电子、电力、食品、应用化学、生物工程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工业性试验基地,以市场为导向,侧重高新技术、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大学建立了全省软件生产基地。在抗洪救灾,重建家园工作中,东北农业大学把帮助灾区人民解决生产自救中遇到的农业技术问题,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采取多种方式为灾区人民提供各种技术服务。从8月下旬起,该校派出十多支小分队近30名专家、教授深入林甸、甘南、同江、佳木斯等受灾严重的灾区,了解灾情并帮助灾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哈尔滨工程大学继续认真贯彻“军用技术向民用转移,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方针,把开展横向民用品科研作为学校发展的增长点。有700多名教师直接参与民品科研,覆盖了铁路、烟草、邮电、水泥、石油等10多个行业。他们设计的烟叶发酵微机监控系统取代了过去的烟叶人工监控发酵系统,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还减少了原料的消耗,提高了烟叶发酵质量,该技术已在哈尔滨、绥化、穆棱等地应用,使各烟厂年增收节支1 000余万元;还为哈尔滨铁路局研究设计了“客车(段级)多媒体企业网”,取代了铁路系统使用了60多年的“调度大板”和手写管理台账;仅近三年,民品科研成果就为本省创造利润3亿元。到年底,全省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推广和科技服务的人员达1.2万人。全省校办产业逐步向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市场竞争能力逐渐增强。全省高等学校校办产业全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比上年增长11%,实现利税1.2亿元,比上年增长20%,补充教育经费0.55亿元。(袁学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