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里区
区委书记:李延芝(女) 1950年1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69年参加工作,1992年任现职,1997年任中共哈尔滨市委常委、道里区委书记。
区人大主任:沙巨大
区 长:陆文君 1947年生,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64年参加工作,1995年11月任现职。
副区长:傅智君(女) 吕福才 吕富江
宿举发 王立本 曹桂林
区政协主席:李兴国
【概况】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4.3亿元,销售收入100亿元,利润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48%、54%,财政收入首次突破2亿元,达到21 058万元,同比增长25%。农业在大灾之年喜获丰收,产业化程度明显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街道系统大力发展融合经济,经济总量和利税已占全区经济的“半壁江山”。乡镇企业全面实施“二次创业”,培植启动“大高外”项目,实缴税金翻番增长。区直工业狠抓改革、改造和管理,盘活资产,增强了活力。商业系统坚持改革加力度,经营闯新路,在激烈的商战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建委系统抓管理、创名牌、抢市场,主业稳定发展,多种经营兴旺。非公有制经济通过优化环境、政策扶持,正向加工业转化,向规模化发展,在全区总量中的份额逐步扩大。全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科技、经贸、项目、人才、社区服务、农业等“五库一网”已分别与因特网和国家农业部联网。投入资金1.5亿元,开发“三高”新产品152项,“三高”大项目57个,重点技术改造5项,获国家专利和国家、省市级奖励47项,新产品年增利税6 300万元。科技进步因素贡献率达45%。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式多样,“百部爱国主义影片展映”、“道里区抗洪抢险图片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创建中央大街“百城万店无假货”文明示范街、中央商城文明示范窗口、机场路文明示范路、市政局文明示范行业、共乐文明示范小区、新发二场文明示范村的“六个一”工程效果显著,率先被评为省级文化先进区。再就业安置渠道不断拓宽,共安置下岗职工1.5万人次,占下岗总人数的71.24%,完成年计划的214.7%,再获省劳动厅授予职业介绍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称号。全区涌现各级各类文明单位534个,文明家庭22 867户,再次被评为全省文明城市建设先进区标兵。
【大灾之年夺得农业全面丰收】
三镇一乡、43个村屯遭灾,受灾面积2 711公顷,其中绝产面积990公顷,造成经济损失902万元。由于加大了农业投入(投入4 548万元,是前5年的总和)开展生产自救,夺得农业全面丰收。粮豆总产量7 936吨,平均亩产491.4公斤,分别比上年增长61.6%和55.2%:“三菜”总产172 569万吨,比上年增长2.1%;猪、牛、羊、禽、蛋、奶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25%、25%、17%、16%、18%和20%。实现种植业产值28 281万元,畜牧业产值31 303万元,渔业产值1 83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4%、6.7%和14.4%,农业总收入58 478万元,比上年增长10.3%。农民人均收入3 555元,比上年增长14.7%。
【被评为全省抗洪抢险先进集体标兵】
道里区长达26.68公里的松花江大堤和7公里的何家沟两岸,是保卫哈尔滨的屏障和主战场。全区共投入人力33.3万人次,土石方17.7万立方米,编织袋217.7万条,麻袋4.5万条,无纺布3.5万米,木桩6 730根,车辆7.2万台次,排除包括“哈尔滨第一险”等大小险情300余处,无退却、无溃堤、无死亡。其间和灾后,组织31支医疗防疫小分队,救治7万余人次,有效防止了疫情发生。58户受灾企业迅速恢复了生产。被评为全省抗洪抢险先进集体标兵。
【再获省级“兴乡企奔小康”先进区称号】
新办德生堂制药公司、地王药业集团等产值超千万元大户22个,有乡镇企业387户,其中工业301户。全年实现产值252 231万元,收入237 869万元,利润7 775万元,实缴税金2 922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9.9%、40.2%、33.4%、103.6%。实缴税金首次翻番。连续7年被授予省“兴乡企奔小康”先进区称号。
【商业连锁经营增加收入1.5亿元】
1996年至1998年底,全区共有连锁店56家,总经营面积2.16万平方米,职工2 118人,建立配货中心3个:具有现代化设施、实行计算机联网的中央商城集团公司万米配送中心,道里菜市场2 000平方米配货中心,北华连锁超市150平方米的配货中心。经营形式包括便民店、综合店、专业店,实行统一进货、统一价格、统一核算,生活必需品价格比百货店低3%左右。三年来,连锁经营共增加销售收入1.5亿元。(中共道里区委办公室 胡佳梁 陶天杰 汪 源刘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