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林甸县

  县委书记:王树桐 1944年生,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68年7月参加工作,1997年9月任现职。
    县人大主任:王树桐
    县 长:宋志臣 1957年11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79年7月参加工作,1997年9月任现职。
    副县长:孙 玉 王福庆 宋绍柱 王志华 王树森
    县政协主席:邵万宝
    【概况】
    1998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2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0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8亿元。工农业总产值6.7亿元。
    农业
    全县粮豆薯总产量28.2万吨,农业总产值3.6亿元,农业总收入5.8亿元,农村人均收入1 657元。牧业产值1亿元;渔业产值3 400万元;完成造林面积35 518亩,完成育苗3 353亩,义务植树71万株,招商造林面积1.1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2.5%。
    工业
    实现工业产值3.1亿元,销售收入3.7亿元,税金911万元,利润505万元。乡镇企业实现产值1.25亿元,利润1 200万元,税金48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4%、33%和31%。乡及乡以上工业盈亏相抵后亏损211万元,比上年减亏518万元。
    商贸
    实现财政收入5 548万元,支出5 545万元,比上年增长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 256万元,比上年增长13.8%。个体工商户发展到20 235户,私营企业发展到650户,从业人员达到30 021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5%、35%和23%;实现产值1.6亿元,营业额3.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和62%。
    城建
    基本建设开工面积6.55万平方米,实现产值4 525万元,利税362万元;铺装混凝土路16条、4 700延长米,新上高档次路灯40盏;改造自来水管线2 800延长米,延伸地下排水管线832延长米;完成义务植树4万株,新建标准化公厕10座;完成地方道路铺装57公里;县城电话人户率达到62%,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64%。
    科教文卫
    各类精神文明单位已达到285个:科技进步因素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达到45%;全县人口出生率控制在9.22%0以下,自然增长率为5.7‰。
    招商引资
    共引进资金3.18亿元,引进人才185人,引进先进技术项目128项,通过招商引资盘活存量资产6 400万元,启动停产半停产企业7户,安置下岗职工800人。
    【地热开发前景广阔】
    据地质部门勘测证实,林甸地区储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地热资源静止储量达1 810亿立方米,地温梯度在3.5℃~4.5℃之间,属大地热流值异常高值区,水温在40℃~90℃,水内含有锶、锂、碘、锌等近20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适于饮用和洗浴,具有很高的医疗价值和工业价值,开发前景十分广阔。第一口地热井已在县城内开采成功,并进行了小面积直接供暖,开辟了东北高寒地区利用地热供暖的先河。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多项优惠政策,欢迎全国各地有识之士来林甸开发资源。
    【开发建设抗旱打井项目区】
    1997年末,省水利厅和省财政厅把本县确定为全省12个国家重点抗旱打井项目区之一。1998年,本县采取多种融资办法,完成项目区投资1 018万元,打井75眼,建井房75处,上节水灌溉工程178处,其中,喷灌102处,管输2处,滴灌22处,白龙输灌52处,修土路156条、292公里,植树105万株。项目区新增灌溉面积12.13万亩。项目区粮食总产达2 745万公斤,亩产550公斤,分别比上年增长54%和52%;蔬菜等经济作物总产达7 826万公斤,比上年增长35%。实现种植业产值6 914万元,比上年增长44%。项目区的开发建设牵动了全县农村经济的高效、健康发展。
    【发展“43”型节能温室】
    1998年,全县投入资金600万元,新建“43”型节能温室200栋。“43”型节能温室已增至337栋,年产蔬菜1 685吨,实现产值4 210万元。以“43”型高效日光节能温室为主的棚室蔬菜生产,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振兴县域经济的重要产业。
    【抗洪抢险】
    1998年,林甸县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造成经济损失10亿元以上。在抗洪抢险期间,全县先后投入人力38.8万人次,车辆4.2万台次,抗洪抢险物资1 200万元,取得了抗洪抢险的全面胜利。洪水漫退后,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抗灾自救,重建家园,受灾群众都得到了妥善安置。(林甸县政府办公室 孙 杰 郑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