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台河市
市委书记:张 弛 1948年5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68年5月参加工作,1998年4月任现职。
副书记:徐衍民 潘乃仓 沈志成
市人大主任:张 弛
副主任:周纯昌 贾文涛 白 羽 吕广和
刘风斌
市 长:徐衍民 1944年10月生,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61年5月参加工作,1998年7月任现职。
副市长:滕喜魁 邹 闯 纪甲文 张景儒
迟仁太 郑玉辉
市政协主席:张贺荣
副主席:高学仲 路学洙 郎纯惠 张进生
姜 艳(女)
王春华 盛玉祥
张兴海
【概况】
1998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实现26.81亿元,同比增长8.5%。一、二、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同比增长4.4%、7.4%、11.9%,物价指数继续回落,同比降低1.5个百分点。全市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实现24.35亿元和11.04亿元,同比增长8.5%和7.8%;煤与非煤产值比例已调整到6:4。农业总产值实现6.3亿元,比上年略有下降;粮食在大灾之年总产量实现38.84万吨,是历史上的第三个丰收年: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营业收入、净利润、税金分别达到15.3亿元、15.98亿元、1.15亿元和0.34亿元,四项指标增长幅度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畜牧业产值实现1.97亿元,与上年持平;城市蔬菜产量达到8.82万吨,同比增长0.2%。铺装城市道路1.86万延长米;新增供热面积19.2万平方米;自来水入户率达到60%,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城市保洁面积增加9.6万平方米,延长排污管线2 000米;安居工程竣工面积20万平方米;新增电话交换机1.64万门。预算内财政收入1.72亿元,同比下降1.2%;支出完成3.14亿元,增长4.6%。连续15年实现收支平衡、略有节余。各项存款余额47.5亿元,比年初增加2.6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57.1亿元,比上年增长26.7%。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通过国家验收。在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中获奖牌56枚。有线电视新增用户6 200户。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8.04亿元,同比增长9.3%;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实现9.09亿元,增长13.8%。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576万美元,增加105.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 55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 642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5%和7.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9.5亿元,比年初增加4.14亿元。
非国有经济发展加快,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55.8%。乡镇企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在全省“兴乡企奔小康”活动中取得较好名次。区街经济开始形成特色。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产值营业额、上缴税金分别增长18.7%和11.9%。三资企业有新发展。实际利用外资262万美元。大电厂、乳化炸药、活性炭、生物饲料、北岗矿深部改造等增量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房地产业启动良好,完成投资1亿元,拉动相关产业增加产值1.2亿元,新增2 600个就业机会。
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开始启动,完成技改项目8项,新产品开发项目6项,创省级名牌2个;勃农集团、勃利化肥厂通过省IS09000系列贯标验收。农业科技进步取得新成果,科技贡献率已达45%。九年义务教育目标基本实现,素质教育稳步推开,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医疗医术水平不断提高,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农村合作医疗进一步展开。计划生育连续10年完成省下达的控制指标。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事业有新发展,“三下乡”活动活跃。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效果显著。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大纲、小城镇规划完成初编;有形建筑市场建成运营,城市监察管理工作逐步强化;旧城改造步伐加快,新区建设风格独特,城市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以蓝天、碧水工程为重点的环境保护与整治取得实效,城乡居民生活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公交事业发展较快,公路交通建设与管理取得较大成果。荣获省级“双拥模范城”称号;创建省级卫生城市活动扎实富有成效;“十星户”评选活动全面开展,市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一些重特大刑事案件得到侦破,社会治安形势趋向稳定。“两亮”工程效果良好,深受市民欢迎。开通市长热线电话,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得到加强。以煤矿为重点的安全工作全面强化,重特大安全事故同比下降20%。民兵、政权建设、民族、法制、宗教、外事、驻外等工作有新的发展。人心安定,社会稳定。
【致力于为人民群众办实事】
1998年,市委市政府坚持“人民政府为人民”的施政宗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诸难问题,德政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全年共投资3.8亿元,完成了12个方面的21件实事,主要是:依宝路大个岭至茄子河段路基和13.5公里白色路面铺装及茄子河街里路段排水工程,鹤大路七鸡段18.85公里竣工通车,勃依路勃利段54公里路基和桥涵完工;完成七彩城三期开发和太白路改造,改建新兴集贸市场,“菜篮子”工程新增棚室面积10万平方米,扶持畜牧养殖小区17个;完成塌陷区搬迁改造工程100万元;新建市医院住院处二期工程,改扩建市四中、二小和红光小学;翻建跃进桥;扩建程控电话3万门;垃圾处理场一期工程基本建成;开通有线电视多路微波传输系统;建成市交通指挥中心和道路交通管制设施;茄子河消防站建成;市殡仪馆及道路改造工程竣工。一年来,通过不断加强和改进政府工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城市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
【再掀发展非国有经济热潮】
1998年,七台河市委市政府做出了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掀起新一轮发展非国有经济热潮的战略决策,为发展非国有经济提供了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质的服务和最优良的环境。投融资渠道得到进一步拓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非国有经济呈现出突破性发展态势,其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5.8%。企业户数、从业人员分别增长3.5%和4.9%。乡镇企业整体素质和经济实力大幅度提高。区街经济在饮食、服务、工艺、加工业等方面开始形成特色。
【全面实施再就业工程】 市委市政府把再就业工作作为“德政工程”强力推进,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再就业工程成效显著。全市90个有下岗职工的国有企业全部建立了再就业服务中心(站);30 200名下岗职工全部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站),签协议率达100%。多渠道安置下岗职工1.9万人,再就业率达63%,拨付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121.8万元,代缴养老和失业保险费42.2万元。初步实现对下岗分流的宏观调控,保证了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和离退休职工基本生活费的按时足额发放,有力地促进了国企改革和社会稳定。
【开展矿区塌陷研究与治理】
煤炭采掘造成的地表塌陷长期困扰着缘煤而生的七台河市。自1990年起,本市与全国有关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致力于矿区采煤塌陷灾害研究治理工作,创立了塌陷学科。纪万斌主持编写了《塌陷学概论》等8部200余万字的理论专著,并在国内外理论研讨会和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36篇。《国内动态清样》连续9次报道七台河市科学治理塌陷情况,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做过重要批示。研究开发塌陷防治新技术10项,其中“矿区塌陷建筑设计”等4项成果已通过国家级鉴定。参加了国际第30届地质大会等8次国内外重要研讨会,并在本市成功地举办了两次全国塌陷治理研讨会,有效地推动了全国塌陷的研究与交流。1994年本市被评为“全国塌陷治理科研示范市”;1998年“塌陷研究与防治”被省政府定为省级新学科。近十年来,积极向国家争取政策和资金用于旧城区塌陷治理,共投入资金2亿余元。其中动迁安置补偿居民2 532户;维修重建商服网点、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289家;使老区城市交通、居民住宅、供电、供水、供热等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竞技体育走向世界】
在群众性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以短道速滑为优势的竞技体育硕果累累。1998年本市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中获得奖牌56枚,在第九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上取得金牌总数和总分数均列第4名的好成绩。市少年体校为国家培养输送一批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其中困际运动健将张杰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多次摘金夺银;杨扬已在国际大赛上夺得12人次世界冠军,在国内、国际各种大赛中共获奖牌40多枚,4次打破世界纪录,是1998年世界冠军系列赛总冠军,被世界滑联排名’98女子短道速滑世界第一,被评为“全国十佳运动员”。七台河市继1996年被国家体委授予“第三届亚冬会突出贡献奖”和“体育事业贡献奖”之后,1998年又被省体委命名为短道速滑项目后备人才基地。
【建设中的火电工程】
七台河发电工程是东北首家引进亚洲银行贷款的最大发电项目,厂址位于七台河市茄子河区和桃山区临界处。该项工程由黑龙江省火电四公司和一公司承建,总投资为42.5亿元人民币(其中外资2.2亿美元),总建设规模为1 200MW,一期工程建设规模为2×350MW机组,将于2000年10月投产发电,年发电量达到42亿千瓦时,年燃用煤将达到230万吨,到1998年已完成投资近13.27亿元。该公司采用新的运行机制,员工只需400余人。七台河发电工程建设对缓解七台河煤炭铁路外运的紧张状况,进一步有效提高能源转化能力,促进七台河资源开发、产业升级起到推动作用。 (七台河市政府办公室 崔玉平 宋宜海 张光旭赵成海 曲洪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