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东市
市委书记:孙 纲 1954年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69年参加工作,1996年2月任现职。
市人大主任:杨书武
市 长:吴连芳 1948年生,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67年参加工作,1997年10月任现职。
副市长:董甫才 佟 伟 沙中金 王英和
贺全文 孙德志 张 军
林玉萍(女) 齐 峰
市政协主席:黄锦新
【概况】
1998年,战胜特大洪涝灾害,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实现42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14亿元、14.7亿元、13.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4%、11.9%和31.7%。
农业
总产值22亿元,增长7.3%;粮食生产获特大丰收,达到15.25亿公斤;蔬菜总产达11亿公斤;乳肉蛋总产26万吨,增长32.4%;畜牧业产值实现8.0亿元,增长14.4%;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11.7亿元,利税4.3亿元,分别增长20.4%和14%。
工业
市属工业投入技改资金2.55亿元,完成技改项目25个。新口径工业产值完成21.9亿元,实现增加值8.3亿元,分别增长19.2%和27.7%。新口径销售收入实现20.2亿元,利税2.66亿元,分别增长26.4%和74.9%。
财贸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4.5亿元,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实现3.5亿元,分别增长7.4%和26%。外贸出口供货额2.2亿元,创汇728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8.4%和40.3%。财政收入实现2.38亿元,增长31%,创历史最高记录,在全省由第六位上升到第五位,增幅居全省首位。
民营企业
全市个体工商户发展到4.2万户,私营企业发展到806家;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注册资金达3.9亿元,增长41%;从业人员达8.7万人,增长23%;全市私营经济实现营业额18.2亿元,产值9.5亿元,分别增长8%和18%。
改革及招商引资
基本完成了二轮土地承包工作。企业改革情况,全市企业转制面达95.1%,在全区名列首位。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顺畅推进,其他各项配套改革也有了实质性进展。叫响了“招商引资年”口号,哈洽会和赴港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市共签订意向性项目协议196个,合同引资额10.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6.02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引进高技术人才52名,专利技术8项。促成了榆树林油田开发大合作,每年可为市上缴税费8 000万元。
城乡建设
城建总投资2.1亿元,其中市级财政投资3 138万元,完成市内24条街道建设和维修,铺装给排水管线10公里,绿化覆盖率达23.8%。新建住宅楼10万平方米,西园小区被评为全省小区详细规划优秀设计佳作奖。“引松入肇”主体工程蓄水库基本完工,净水厂工程量已超过60%。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4 0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 616.5元,分别增长6.1%和2.6%。城市人均楼房居住面积达9.3平方米。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61.8%。
社会事业
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39%和59%。全年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资金3 756万元,新建和维修校舍3.5万平方米,高考升学率达52.2%,居全区首位。被国家评为全国“两基”先进市。文化市场建设在全区标准化百分评比中位居第一名。体育竞技,在全区体育工作千分达标考核中名列榜首。在第四次全国卫生城市检查中,肇东市由第六位上升到第五位。全市计划生育和计生协会工作已跨入全国先进行列。民政工作强化赈灾救济,灾民生活得到了妥善安置。广播电视、新闻出版、邮电通讯、交通电力、土地环保及侨务外事和民族宗教等事业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已跨入全省精神文明先进市行列。
【大力发展骨干企业】
全市实现财政收入2.38亿元,比上年纯增5 638万元,增幅为31%,在全省各市县名列前茅。主要原因就是突出兴工主题,大办工业、办大工业,使一大批龙头骨干企业迅猛崛起,三大化(粮化、石化、医化)产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实现新口径工业总产值21.9亿元,销售收入20.2亿元,利税2.6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2%、26.4%、74.9%。一、二、三产业构成比已由1995年的47:29:24转化为32:35;33。在肇东历史上首次形成由工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超过第一产业的新的产业格局。注重把牵动全局的大项目作为切入点,努力促其形成规模。1998年,仅金玉公司就为市财政提供了7 000万元的税金,比上年增长2 000万元。与大庆合作开发榆树林油田获得成功,油田原油产量由10万吨上升到40万吨。招商引资方面,1998年共引进资金6.02亿元,项目196个。(肇东市政府办公室 李景波 金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