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全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13.1亿元,完成计划的107.7%,是上年同期的111.9%;实现工业总产值100.6亿元,完成计划的111.7%,是上年同期的111.7%;实现利税13.6亿元,完成计划的136%,是上年同期的123.6%;发展高新企业115家,完成计划的143.7%,是上年同期的78.8%;吸引外资实际到位金额841.6万美元,完成计划的105.2%,是上年同期的116.7%;基本建设新开工20.4万平方米,完成计划的136%,是上年同期的85.2%;基本建设竣工20.4万平方米,完成计划的161%,是上年同期的124.6%。截至年末,全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032家,这些企业按经济性质分:全民企业233家,集体企业89家,联营企业12家,私营企业42家,独资企业45家,合资企业110家,股份制企业486家,股份合作制企业15家;按主办单位分:大学创办的企业125家,研究所创办的企业81家,大中企业创办的126家,小企业创办的107家,机关事业单位创办的企业100家,外地市创办的企业21家,区街创办的企业12家,其他460家。企业共有职工61,348人,其中有高级职称的4104人,有中级职称的9106人,有初级职称的8596人,科技人员总数为21,806人,占总人数的35.5%。
    高新技术产业   坚持质量型发展方针,组织实施了旨在推进高新技术产业上水平、上规模、上效益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取得成效。全区产值或技工贸总收入超千万元的高技术企业66家,其中超亿元的企业19家。继续实施集团化战略,采取各种措施,重点扶持了24家大集团和18家产值超千万元或有发展前景的大企业快速发展;对28家重点小企业和20家重点民营科技企业重点扶持。通过择优扶强,促进了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大了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试点工作的力度,制定了《哈高新区1999年改造传统产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调整充实了改造传统产业试点企业,使试点企业更具典型性和活力,组织了对重点试点企业情况的调查摸底,试点企业发展到75家,许多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大了对项目的扶持力度,组织实施火炬计划项目16项,其中国家级9项,地方级7项。组织了31家企业申报省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资金,有8家通过初审。组织申报国家科技部、财政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支持项目22项。完善了产品和项目库;强化管理,提高入区企业质量。按照“热情服务,严格把关”的原则,在积极发展企业入区的同时,严格审查企业项目和水平,加强企业审验工作。年初,取消了99家不合格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对23家企业给予黄牌警告,确保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办区方向。
    技术创新   按照国家科技部提出的要把国家级高新区办成创新区的要求,组织实施了技术创新工程。努力推动大学园区发展,加强了技术创新的源头建设。继续办好高科技创业中心,积极发挥其在技术创新中的核心作用。新发展孵化企业59家,孵化企业累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3亿元、工业总产值1.9亿元、利税2568万元。探索拓展孵化空间的新途径,大力完善孵化网络系统,辟建了发展信息产业的专业园区——学府信息产业园,累计发展企业32家,管理和服务工作逐步上水平。借助社会力量,运用市场机制,逐步构建技术创新全过程服务体系的孵化服务网络。加强技术创新基础工作,组织编制了哈高新区技术创新计划项目,筛选53项技术创新计划项目,收集100余项备选项目,建立了技术创新项目库。
    基础设施建设
    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4.77亿元贷款合同,发行了8000万元地方债券,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已到位,还自筹了一部分资金,为集中区启动建设创造了条件。突出迎宾路集中区建设这个重点;集中区总体规划通过省技术鉴定审查,已报市政府审批。铺设雨水管网1.4万米、污水管网1.6万米、排水干线600米、煤气干线3400米,完成给水管网4500米、给水干线6595米。累计完成投资3.05亿元。继续完成了南岗集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新建绿地1800平方米,补种草坪1200平方米,新(补)栽绿篱1070延长米,补栽树木419株,加强了小区道路养护、环卫、供暖等工作。
    大学园区
    按照“以区带园,一区多园”发展战略的要求,从实施技术创新工程需要出发,进一步加大了对哈工大高新技术园区、哈东高新技术园区、哈科大园区、哈农业园区4个大学园区的指导和扶持力度,对各园区1998年签订的目标责任状进行了检查,并逐一兑现了奖惩,签订了1999年目标责任状。把推进大学园区加速成果转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给予资金支持,强化分类指导,有力地促进了大学园区的发展。4个大学园区提前超额完成了全年工作目标和任务,累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0亿元、工业总产值5亿元、利税1亿元。
    招商引资   全年新发展外商投资企业15家,全区外商投资企业累计167家,当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6.1亿元、工业总产值30.1亿元,创利税2.5亿元,分别占全区的23.1%、29.9%和18.4%。全年共派出招商团组65个、157人次,接待采访团组16个110人次。继续采取“以策引资”、“以地引资”、“以资引资”等方式招商,招大商,吸引了总投资额1084万美元、合同外资额409.6万美元的应用GPS技术的黑龙江兴达导航定位应用技术有限公司和总投资额1200万美元、合同外资额370万美元的哈尔滨纽荷兰北大荒拖拉机有限公司进入高新区。
    深化改革
    坚持改革促发展的方针,进一步推进了综合配套改革,努力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新动力。坚持依法治区,加强依法审批和管理企业工作,完成劳动合同鉴证242户6309人,接待劳动信访登记67人次,受理劳动争议案件21起,其中,开庭受理结案3起、调解解决18起,结案率100%。办理企业用工审批手续13户134人。理顺管理体制落实了计划管理、外商投资企业审批、环境保护、劳动监察等职能,完成了内部机构设置。加强工资基金管理,完成机关、企事业单位302家工资建户单位1999年度工资总额计划的编制、申报及审批下达工作,还深入5户股份制企业进行了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方面的调研。指导区内支撑服务机构改善服务。积极发展非高新技术企业入区,使高新区加速向多功能的科技城区迈进,全年新认定非高新技术企业149家,批准一般企业入区123家。 (孙国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