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
1999年全省哲学研究在一些热点问题和贴近经济社会发 展问题上展开,研究成果丰厚。衣俊卿撰写《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提出日常生活世界表现为人的一种原初 的、未分化的、重复性的生存态,是以人的衣食住行、饮食男女、婚丧嫁 娶、言谈交往等生活琐事为主要内涵的个体生活领域,是人的自在自发的 存在方式。这一存在方式阻碍了中华民族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 转型。他认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自身的现代化,是人的存在方式的转变。 要实现这一转变,必须经历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批判重建。庞发现主编《 中国人生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99年6月),提出人生学是专 门研究人生一般理论问题的学科。它的任务是揭示人生本质、命运奥秘和 人生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研究做人之道、人生管理及优化人生的方略, 分析人生矛盾及对策,探索人生实践对人生理论需求的变化,展望和预测 人生未来,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张奎良撰写《马克 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理论延伸》(《学习与探索》1999年3期),考察了马 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经历的动态发展过程及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延伸,提出 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对今天理解全球一体化;对理解多样化的历史发展道 路;对理解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向世界历史转变中,人的价值问题的实践 有指导意义。刘雪松、杨晓彬撰写的《跨跃卡夫丁峡谷的确证》(《求是 学刊》1999年3期),分析了中国现代化的前提和道路,提出中国现代化 是对马克思卡夫丁峡谷理论设想的确证和创造性发展。陈也奔撰写《论柏 拉图的知识观》(《黑龙江社会科学》1999年4期),探讨了柏拉图知识 观的内涵,剖析其知识观唯灵论的性质,指出其观点与理念论的联系,从 一个侧面反映了柏拉图哲学的复杂性。陈也奔撰写《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一 般方法》(《北方论丛》1999年2期),提出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方法既不 是分析的,也不是综合的,而是用一种理念去统摄经验对象,这一方法在 哲学史上具有较为独特的意义。张锡勤撰写《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戊戌思 潮的继承与超越》(《哲学研究》1999年5期),提出如果从总体上把握 中国近代启蒙运动的历程,那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道德革命 与文学革命以及批儒反孔的内容都发端于戊戌思潮,是戊戌提出问题,五 四作了深入探索与解决。可以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对戊戌思潮的继承与超 越。魏义霞撰写《中国近代哲学的启蒙特征和历史使命》(《黑龙江社会 科学》1999年3期),认为中国近代哲学的基本特征和历史使命是启蒙。 这一特征不仅可以解释近代哲学的庞杂,而且涵盖了中国近代的政治内容 及近代哲学崭新的政治价值和阶级属性。同时也指出启蒙的不彻底性。衣 俊卿撰写《文化哲学:未来哲学的自觉形态》(《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 2期),提出哲学总是人类文化精神或文化模式的外显。传统哲学往往是 特定文化模式的不自觉的显现,现代哲学是特定文化精神的自觉升华。作 者阐述了世纪之交,文化哲学应从不自觉的文化哲学向自觉的文化哲学转 变,文化哲学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将会以文化模式、文化危机、文化转型 为主要研究主题。中国文化哲学应在当今世界文化背景的冲突和交叉点上 确定其研究的主题和未来哲学的自觉形态。丁立群撰写《文化哲学何以存 在》(《求是学刊》1999年1期),提出文化哲学是介于哲学和文化学之 间的一种研究。文化哲学的理论结构是与存在的理论区间紧密相关的,主 要包含三个层面,哲学的文化价值学研究,是文化哲学的前提性研究;文 化形而上学研究,是关于文化哲学总体性的深层价值研究;文化批判,是 关于文化哲学的实践层面的一种新启蒙。隽鸿飞撰写《民众的启蒙一中国 现代化失落的环节》(《求是学刊》1999年4期),分析了中国近百年现 代化过程,提出近百年中国广大民众一直处在于现代化过程中的观点。认 为,现代化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是通过大众的文化批判和文化教育实现深 层的文化启蒙,以适应现代化进程中文明结构的重新塑造。衣俊卿撰写《 论人的存在一人学研究的前题性问题》(《学习与探索》1999年3期), 提出人的存在是人学研究的前提性问题,认为人的存在从本质上讲是实践 的存在。按照实践哲学的理解,人的存在是个发展过程,占主导地位的存 在形态有:自在自发的存在、异化受动的存在、自由自觉的存在。从总的 演化趋势看,人的存在逐步由自在走向自觉,由异化受动走向自由与创造 。人的存在是开放性的,永远不会以完善和完美而告结束。丁梅撰写《人 一哲学永恒的主题》(《北方论丛》1999年3期),提出人只有认识了自 己,才能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地创造的,实现于对 象性的活动中,而且是一个永恒的历史过程。认识自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祝福恩撰写《知识经济与哲学发展》(《学习与探索》1999年4期), 认为知识经济将改变哲学存在的形态和研究基础,它证明了知识、精神是 哲学的认识客体的观点,它对实践概念及形式提出新内容,它引起人类认 识环节和手段的变化,它丰富和扩展了生产力概念的内容及构成要素。李 荫榕、高献中撰写《试论网络社会的实践与人的主体性》(《学习与探索 》1999年4期),认为,网络社会实践中人的理性、智慧得到高度发展, 控制世界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的增强和自觉能动性的提高证明了网络社会 人的主体性的扩展和高扬。季国清撰写《解读民族潜意识的编码》 (Cultural China/加拿大/第22期),提出中国是隐性女权的社会。中 国男性用文化塑造,但中国女性却没有塑造她们自己。当把女性塑造为文 明的空间化的容器之后,男性随之便以这种空间化的方式规范自己的行为 ,即以女性的封闭和狭隘来统治这个国家与他们自己。于是,证明了中国 有一个属于东方特色的、不在场的、谁进入都会被改造的文化氛围。关士 续、吴永忠撰写《从信息过程的观点研究技术创新》(《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9年3期),提出,技术创新使科学技术从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 的生产力,信息处理过程构成了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物质过程的“灵魂” ,信息过程的观点将深化对技术创新本质的认识。张本祥撰写《混沌的本 质特征与混沌概念的界定》(《哈尔滨师专学报》1999年1期),在数学 和物理两个层面上讨论了混沌的运动学本质特征一有界、非周期和敏感初 条件,并籍此对混沌概念做了如下界定:“混沌是确定性非线性系统的有 界的敏感初条件的非周期行为”。 (崔晓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