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研究
1999年黑龙江历史学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中国古代史、东北地方史、 国际关系史和中共党史研究上。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上,葛志毅在《史官制 度的渊源与(尚书)、(春秋)的编纂》一文中指出,史官与巫祝本为一 体,是后脱离巫祝而独立;史官自身又经历书记官之史向历史官之史的职 能性质转变,由此促使史学自身的自我意识觉醒,于是以记注历史、纂录 史籍为职志的专门修史业方才成为可能。李元在《论秦始皇的知识分子政 策》一文中指出,知识分子政策是秦始皇统治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知 识分子政策在统一中国前后截然相反:统一前采取开放的人才政策,从而 极大地促进了统一大业;统一后他制定了各种镇压、限制、奴化知识分子 的政策,从而加速了秦帝国的灭亡。徐立亭在《(尼布楚条约)前后的东 北防务》一文中指出,清政府历来重视东北防务,沙俄侵略中国边疆以后 ,清于东北更是驻旗兵以重根本,制定永戍边疆的战略决策。
在东北地方史和国际关系史研究上,姜艳芳《东北亚民族新石器时代 的文化特色》一文中认为,生活在东北亚的土著民族共同创造了这一辽阔 地区的新石器时代的特色文化,论述了东北亚民族原始文化的一致性。辛 培林等的《黑龙江开发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一书,是全面系统地研 究黑龙江开发史之作,书中展示了黑龙江开发史的全过程,揭示出深刻的 历史经验和教训。步平、王希亮合著的《良知与冥顽——战后五十年日本 人的战争观》(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一书,从正反两个方面比较全面、客 观地论述了战后五十年日本人的战争观,书中分析了日本的反战和平运动 ;揭露批判了日本执政党、右翼势力等吹捧“大东亚战争,歪曲历史事实 的行径”。徐奉臻在《历史视野:改革与现代化研究》一书中突破了学界 长期盛行的“重革命、轻改革”的思维框架,以改革为突破口和新视点, 对世界现代化变革历史中的东西方大错位、近代初期欧洲的强制性现代化 运动等问题进行了全方位和多层次的研究,探讨了改革与革命的关系及改 革在现代化变革中所发挥的作用,理性地揭示了近代世界各国改革与现代 化的成败、经验和教训。
在党史研究上,陈国权在《关于遵义会议两个问题之我见》一文中提 出,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对党中央统治的基本结束到毛泽东在新的党 中央领导集体中核心地位的形成,经历了八个月的“过渡阶段”,无论是 从职位上看,还是从实际作用上看,周恩来都是全军最高统帅,处于遵义 会议后新的党中央领导集团的核心地位,毛尔盖会议后,毛泽东为党中央 领导集体的核心。文中还提出,《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 总结决议》不是遵义会议通过的,不应称为“遵义会议决议”。赵培兴在 《“一次创业”构建辉煌的过去,“二次创业”铸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黑龙江五十年的回顾与思考》一文中回顾了黑龙江曲折历程和辉煌成就, 总结了五十年的基本经验,提出了关系黑龙江未来发展的重要启示。赵俊 清在《五四运动在黑龙江》一文中,用大量史料说明了以齐齐哈尔、哈尔 滨为中心的学生斗争、工人斗争及进步思想广泛传播是黑龙江地方新民主 主义革命的发端,五四运动在黑龙江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刘迎坤的《建 国后我国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一文,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干部 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 (崔广斌 董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