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科学社会主义研究

  金增林、陈静、王永贵的《论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建设》(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 年理论研讨会文集》,学习出版社3月出版),入选全国纪念党的十一届 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是本省惟一一篇入选论文,《光明日报》 全文刊发,许多报刊转载了该文主要内容和观点。文章认为“三观”建设 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直接关系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和社会主义事业的 兴衰,重视以“三观”为中心的思想道德建设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和第三 代领导集体始终不渝的要求。该文总结和估价了20年来“三观”建设的成 就和问题,分析了正在变革中的“三观”的基本特点,阐述了新世纪“三 观”建设的新环境、新目标,提出了加强新世纪“三观”建设的战略对策 。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编辑的《伟大的理论,创新的实践》于5月由黑 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全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理论研 讨会人选论文文集,共计47篇论文,王传邃主编的《邓小平理论研究》(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9月出版),由5篇15章构成,共25万字,从理论的内在 逻辑上探讨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认为邓小平理论体系的主要特征是 时代性、实践性、人民性和辩证性。金东珠在《深刻认识50年社会主义实 践的基本经验》(《光明日报》1999年9月20日)一文中认为,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是始终坚持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主义,是坚持四项基本原 则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本质、制度、体 制、政策法规和人的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张国胜等著的《转型时期社会 热点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6月出版)一书共13章20万字,对我国改革 开放以来社会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所进行的理论思考,涉及公有制 主体与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的现状与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 用、扩大对外开放与发展民族工业、贫富差距拉大与共同富裕、腐败现象 与反腐败斗争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前途等问题,《人民日报》对该书作了介 绍。胡连生的《当代资本主义的部分质变及其意义》(《当代世界与社会 主义》1999年第2期),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其主要特点是 资本占有形式的社会化、经济运行的有序化、阶级结构的多元化和复杂化 等。由此作者得出结论,当代资本主义已发生了某些阶段性的部分质变, 它正处在向更加高级的社会即社会主义社会非爆发式质变的过程中,这种 非爆发式质变形式往往是十分漫长的过程。韩健鹏、周琳在《全球化条件 下中国改革开放的反思》(《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7期)中认为, 1978年以后中国主动参与了全球化进程,改革战略取向与政策取向是明确 的,总体上仍要坚持,同时对日益累进突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在全球化 带来的风险面前,迫切需要对改革开放进行战略性的联动思考。王永贵在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文明向导》 1999年第1期)一文认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切实抓好农村教育事业是 提高农民素质的基础和前提,要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必须尽快提高农村干 部素质、全面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 动等。扬玲在《论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功能互补》(《黑龙江社 会科学》1999年第1期)中认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功能上可 以互补,实现两者的功能互补,既可以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优势,又可以发 挥非公有制经济在利益驱动方面的优势、并限制其负面效应,这是解放和 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最佳选择。刘建明在《论邓小平人民为 本的价值思想》(《理论前沿》1999年第17期)中提出,邓小平人民为本 思想是贯穿邓小平价值思想的红线,是他价值思想的核心。人民利益高于 一切是邓小平人民为本思想的价值核心,共同富裕是邓小平人民为本思想 的价值目标,三个有利于是邓小平人民为本思想的价值标准,尊重人民群 众的首创精神是邓小平人民为本思想的价值精髓。胡连生、刘光慧在《论 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的“抗争”》(《理论探讨》1999年第1期)中认为 ,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的重要活动不是“相忍”,而是“抵制”和“斗争 ”,周恩来坚决反对极“左”,保护一大批老干部,最先提出并全力推进 整顿工作,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艰难的斗争,力图尽快结束文革 。该文入选全国周恩来生平思想理论研讨会,收入《全国周恩来生平思想 理论研讨会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4月出版)。 (王永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