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市
市委书记:于晓东 1953年4月生,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70年8月参加工作,1997年11 月任现职。
副书记:徐福和 赵学礼 韩 伟
市人大主任:张玉田
副主任:关永贵 岳彩荣 杨国才 乔玉泉
梁鹤先
市 长:徐福和 1946年9月生,大专学历,中共党员,1967年3月参加工作,1997年12月 任现职。
副市长:刘义昌 高俊阳 张力新 战佩山
许百川
市政协主席:孙作舟
副主席:李秉德 王世翠(女) 李 森
曹振远 范玉仁 赵宗乙 赵殿举
张强富
【概况】
黑河市位于黑龙江省北部,与俄罗斯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黑龙江 相望。全市辖2个县级市、3个县、1个区,总面积68,726平方公里,总人口168.3万,有汉、满 、蒙古、达斡尔、鄂伦春等30个民族,人口自然增长率4.7‰。全市主要有土地、草原、森林、 水利、矿产、旅游六大资源。总耕地面积1883万亩,人均耕地11.3亩;草原面积1479万亩,载畜 量达70万个羊单位;有林地面积4220万亩,森林覆被率达58.5%;境内有黑龙江、嫩江两大水系 、621条河流,地表、地下水储量丰富,人均占有水量为全国的2.7倍;已探明储量的矿藏221处 56种,其中金、铜、玛瑙石、矿泉水等15种矿藏储量居全省之首,五大连池矿泉水为“世界三大 冷泉”之一。具有世界旅游三大自然资源中的冰雪、森林两种资源,有五大连池火山群、爱辉历 史古城、鄂伦春族和达斡尔族聚居发祥地、中俄两国界江等多处地理、历史、人文景观。土特名 优产品有:大豆、马铃薯、甜菜、水电、矿泉水、豆油、啤酒、奶粉、水泥等农工产品,木耳、 猴头、蘑菇、【25-02字】柿、蕨菜等土特产品,樟子松、水曲柳、白桦等优质木材。
199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实现74.67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一般性财政收入完成3.59亿 元,比上年增长4.5%。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17.5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95亿元,同 比增长4.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66.52亿元,比年初增长10.7%;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 余额117.38亿元,比年初增长8.1%。登记失业率为2.9%。 工业 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 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05亿元,同比增长16.7%,其中,国有工业实现 增加值2.23亿元,同比增长14.3%;非国有工业实现增加值1.82亿元,同比增长19.9%。工业企 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上年提高16.3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13.64亿元,同比增长11.6%;实 现利税总额2673万元,同比减亏4167万元。
农业 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5.53亿元,其中,种植业20亿元,同比下降8%;林业1.23亿 元,同比增长15%;牧业3.83亿元,同比增长17.3%;渔业4585万元,同比增长4.9%。乡镇企 业改造和新建了13个投资百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实现增加值3.02亿元,税金2679万元,分别增 长11.4%和16.2%。粮豆薯总产量实现19.4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264元。
边境贸易、旅游、招商引资 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2.58亿美元,同比增长20%,其中,进 口总额4310万美元,同比下降8%;出口总额2.15亿美元,同比增长28%,实现贸易顺差1.72亿 美元。全市旅游出入境人数达12.4万人次,同比增长0.6%,其中,入境6.8万人次,同比下降15 %;出境5.6万人次,同比增长30.1%。实现营业收入4011.5万元,利税183.8万元。招商引资落 实项目180个,引进资金3.58亿元,比上年增长5.4%。
个体私营经济
生产加工型、外向型、科技型个体私营企业占总户数的比重由上年的6.3 %上升到13.5%。个体私营经济实现销售额31.7亿元,增长6.2%;产值7.13亿元,增长23.5% ;纳税突破6000万元,增长12%。
科技教育
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全市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46万人,同比增长2.7%。全 年共签订技术合同21项,成交额1006万元,同比增长3.9%。全市高等院校在校生1176人,同比 增加295人,普通高中在校生12,791人,同比增加678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
文化、卫生、体育和环保事业
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艺术、文化馆(站)8个,电 视台7座。《黑河日报》扩版,年发行量同比增长5.3%。全市卫生机构208个,其中,医院、卫 生院135个,县及县以上卫生机构床位数6231张,卫生机构技术人员8139人。在国内各项比赛中 ,获省级以上金牌39枚、银牌38枚、铜牌27枚。全市有3名运动员达国家级健将标准,5名运动员 达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全年举办县以上比赛52次,参加人数6.8万人。全市共有环境保护监测 站7个,自然保护区18个,建成12个环境噪声达标区,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22个,总投资 693.64万元。
社会保障 全市养老保险参险率达94%,补发陈欠生活费2207万元,足额发放了失业职工 救济金。辟建了劳动力交易市场,实现再就业7350人,占下岗职工总数的53%。建立社会保险统 一管理机构,制订出台了医疗保险改革实施方案。
【实施“六大工程”战略】
构筑中俄国际经贸旅游大通道、建设高纬寒地高效农业开发 带、培育出口导向工业群体、以旅游兴三产、实施生态工程和优化环境工程,为进一步推进二次 创业奠定坚实基础。构筑国际经贸旅游大通道,是发挥区位优势,以旅游贸易牵动经济发展的重 要举措。独特的区位使黑河在边贸中尽显优势,最高年份边贸进出口总额一度占全省的45%,占 全国对独联体国家的33%。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对中国日用生活必需品和农副产品的依赖性,为 双方发展经济技术合作和边境贸易提供了广阔空间。构筑大通道,以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为 基础,向阿穆尔州城镇和俄腹地延伸势在必行。作为大通道载体工程的大黑河岛开发、公路升级 、铁路扩能、黑龙江大桥建设、国际机场改造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已陆续开始建设。大黑河岛互市 贸易区口岸、市场、展销、洽谈、商服等基础设施已基本齐备,中俄国际商贸城竣工后,互贸区 配货、经济技术洽谈和信息服务等综合功能将日臻完善。黑河自1988年首开对等“一日游”后, 三日、五日、七日、一月和疗养游等多种国际旅游形式如雨后春笋。1998年,黑河进出境旅游人 数达12万多人次。国际机场改造后,更将带动国内长线和专项旅游的发展,新旅游热线的开辟带 来新的生机。建设寒地高效农业开发工程,就是要有组织地引导农民走特优强农之路。万亩试验 示范区上,优质、特用、小杂等上百个品种的试验已全面铺开。早熟超早熟、绿色食品和外向型 农业也开始进一步探索。通过招商引资,矿泉水和药品开发出口已与国内外几家公司达成协议。 黑龙江城区堤防和沿江带状公园建设已完工,防洪标准可升为百年一遇。“六大工程”的全面启 动,标志着黑河已走上了发展国际旅游贸易城市的征程。
【黑河市区建设】 1999年,市政府为了启动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 ,加快市区住宅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除重点项目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3000余 万元。建设环城路等5条主干道,实现33条巷道升级改造,新开辟绿地12万平方米,新建绿色庭 院小区5个,新铺设供水管线2900延长米、排水管线5000延长米。新建住宅面积突破25万平方米 ,成为1992年以来建设面积最多的一年。在沿江带状公园建设中,已拆迁近1.9万平方米,拆迁 额达2亿元。同时,为提高城市管理质量,成立了卫生保洁公司和物业管理公司。
【黑龙江干流黑河城区防洪工程市区段竣工】
该工程西起黑河航运码头、东到大黑河岛 桥,共2.49公里,计划总工程量34.5万立方米,投资预算2956万元。该工程是黑龙江干流黑河城 区防洪工程(1994年省计委批准立项)的重点区段、重点工程,与大黑河岛桥向东到小黑河村段 的2.3公里、黑龙江大桥两侧的2.4公里(每侧各为1.2公里)同为扶臂式砼挡土墙堤坝。工程于 1998年9月正式开工建设,1999年9月竣工,实际完成工程量37.2万立方米、建安投资2698万元。 经逐级评定,单元工程优良率96.4%,重要隐蔽工程优良率100%,单位工程均为优良等级,工 程质量全部合格。
【大黑河岛国际商贸城一期工程交付使用】
国际商贸城位于大黑河岛中心区,占地面积 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工程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建筑面 积3.1万平方米,总投资9000多万元。该工程于1998年7月18日动工兴建,1999年8月18日正式启 动运营。国际商贸城一期工程项目内设摊位3000多个,主要为国内外的厂家、批发商和中俄边民 开展互市贸易、现汇贸易及商品批发、零售提供场所和综合服务。
【黑河地方铁路扩能改造】 黑河地方铁路局管辖的北黑(龙镇—黑河)铁路是我国已投 运的距离最长的地方铁路。1992年开始对北黑铁路实行扩能改造,并确定了以提高铁路质量和增 强列车通过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扩能改造工作任务。扩能改造的标准是把原轻型杂轨换成重型标准 钢轨,把木枕换成钢筋混凝土轨枕,混沙道床换成石碴道床。扩能改造工程从前期准备到正线换 轨历时6年4个月,在保障正常通车运输的前提下,稳妥实施了机械化换轨作业,圆满完成了预定 任务。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1,694万元,完成正线换轨146.06公里,占总换轨量的60.6%;更换 钢筋混凝土枕木23.6万根,铺设石碴道床用料40万立方米;新建会让站4个;增建站线2条、货物 线1条;加长涵洞9座;新建了通信信号、给排水及供电等配套设施;改造旧车体32辆。扩能改造 后列车时速已由原来的45公里~50公里提高到70公里,运能和安全系数得到明显提高。
【黑河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 黑河属欠发达边境地区,广播电视经过几年的建设, 仍有嫩江、五大连池、孙吴、逊克4县(市)偏远山区存在着盲村盲点。为此,1999年,全市广 播电视事业调整工作计划,把实现“村村通”作为工作重点,组成8个调查指导组,深入村屯对 广播电视盲村盲点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具体指导“村村通”工作。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乡 镇自筹、向上争取等办法,共筹集资金87万元,从省广播电视厅争取了KU波段卫星接收设备58套 ,价值58万元。组成150多人的施工队,深入边远山区、村屯,克服重重困难,逐家逐户落实“ 村村通”配套网络、配套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终于在国庆节前夕传输信号,使全市仅有的38 个广播电视盲村盲点清晰地收听收看到中央和省、市的广播电视节目,解决了3000多人收听收看 广播电视难的问题。 (黑河市政府办公室 牟善江 杨 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