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执法与打假工作
(1)按计划定期监督检验。2000年,本省加大了对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的质量监督与服务工作的力度,按监督检验计划对15 418家企业生产的23 021批次产品进行了定期监督检验,合格17 150批次,批次合格率为74.5%;对17 002家经销企业的40 131批次商品进行了定期监督检验,合格28 958批次,合格率72.16%。(2)开展节假日市场监督检查。在节日期间对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消费热点商品进行了重点监督检查。据不完全统计,节日期间全省共出动执法人员2万多人次,检查生产企业2 080家,销售企业31 268家,产品质量抽查检验40154批次,食品标签检查526批次;检查中封存假冒伪劣产品价值4 620万元,查处违法案件5 930起。(3)开展春耕农资大检查。重点对种子、化肥、农药、农膜、农机及农机配件、农用柴油共9大类农资商品和全省主要农资集散地及重点农资销售地区进行了检查。查处违法案件4 890起,查获伪劣产品价值8 300万元,端掉制假窝点80个,其中伪劣化肥2 800多吨、不合格复合肥原料1 300多吨,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3 000多万元。(4)“三重一大”打假工作。2000年,省技术监督系统紧紧围绕“三重一大”(即检查整顿重点产品、重点市场、重点地区,查处大要案)组织开展打假活动。重点整顿的产品是散热器、强化地板、燃气炉具、面粉、钢材、汽车配件、一次性使用输液器和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等商品;重点清理的市场是哈尔滨北环商城和南极批发市场、大庆润滑油市场、肇东农机配件市场等10个市场;重点整治的制假售假地区是生产食品和化妆品的哈尔滨地区、生产润滑油的大庆地区、生产酱油的呼兰地区等。截至10月底,全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共对47 989家生产、经销企业的110 786批次产品进行了监督检查,端掉黑加工点458家,查处案件13 543件,其中万元以上大要案145起,查处或收缴伪劣商品价值5 598万元,销毁货物标值729万元,罚没款2 366万元。同时,加大对名优产品生产和经销企业的保护力度。对省内85家名优产品生产企业实行打假重点保护,评选了省级商品质量信得过单位34家,建立了保真保优销售单位69家。确立中央大街、大庆会战大街等3条商业街为“国家级购物放心一条街”。(5)打假联合行动。10月,国务院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决定以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为牵头单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既声势浩大又讲求实效的联合打假行动。省政府成立了由18个(政府)部门参加的全省打假工作协调小组,制定了《黑龙江省打假举报奖励办法》,在全省范围内迅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打假高潮。截至12月底,全省共出动执法人员28 856人次,查处假冒伪劣产商品标值2491.72万元,捣毁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窝点525个,破获制售假冒产品犯罪团伙21个,为消费者及企业挽回经济损失980万元。立案查处案件409起,罚款380万元,其中大案、要案84起。将24名违法犯罪分子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此次打假联合行动的重点是“三重一大加一批”,即:重点商品、重点市场、重点地区,查处一批大要案,保护一批名优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结合全省实际确定了重点查处的15种商品是:假冒伪劣农药、复混肥、种子、建筑用钢材、汽车配件、卷烟、药品、一次性输液(输血、注射)器、化妆品、润滑油、电子信息产品、食品、酒类、家用电器和装饰材料。重点查处的市场是:哈尔滨市通达街汽车配件市场、哈尔滨市宣化街汽车配件市场、哈尔滨市国贸城、哈尔滨市服装城、哈尔滨市前进路钢材市场及古铁钢材市场、哈尔滨市南极小商品批发市场、哈尔滨市北环商城、哈尔滨市海城装饰材料市场、哈尔滨市曼哈顿百货及化妆品市场、齐齐哈尔市星火钢材市场、齐齐哈尔市南市郊钢材市场、大庆市钢材市场、鸡西市农资市场。重点地区有哈尔滨地区的食品、小商品、电工产品和农用物资售假问题,呼兰县酱油造假问题,大庆地区的润滑油、防冻液造假问题和小炼油厂劣质成品油问题,佳木斯市农资市场假冒伪劣问题,鸡西、鹤岗地区劣质钢材问题。 (李新峰 高 捷 张训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