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体制改革
1996年,按照省委省政府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整体需求,根据本省外经贸企业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析企业现状,确定了全省外经贸企业改革的总体框架,明确了企业改革重点。截至1998年6月,厅属企业的资产总额为317 469万元,负债总额为389 060万元,所有者权益为-71 591万元,综合资产负债率为122.72%。在负债总额中流动负债为380 816万元;占长期负债总额的33.10%,累计欠银行利息58 472万元。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不考虑负债的情况下,如果剔除潜亏因素,厅属外贸企业的存量资产为229 586万元,其中固定资产为45 845万元,流动资产为166 029万元,长期投资为15 725万元,其他资产为2 062万元。扣除潜亏因素,厅属企业可用于经营周转的货币资金为15 726万元,可变现的存货为19 085万元,可变现的应收账款29 293万元,合计63 104万元。已经确定的厅属外贸企业明亏挂账为120 588万元,潜亏挂账27 394万元,不良长期投资7 683万元,待摊费用1 473万元,待处理损失6 375万元。可以看出,厅属企业1998年外贸经营体制下放到地方后已经形成了历史包袱,并出现资产负债率高、库存积压严重、呆坏账数额大、对外投资回收率低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有政策变化原因,也有不可抗拒的因素,但主要还是由计划经济下企业经济体制的种种弊端造成的。从企业亏损额和形成的时间来看,由于企业管理粗放,在经营上人为形成的明亏挂账占70%,而这些挂账大多是在20世纪90年代形成的。1996年初,省政府组织召开了全省外贸企业改革座谈会。会上针对厅直企业的实际问题提出了4条可操作意见:实行母体裂变,活化单体优势;组建企业集团,优化企业结构;实施兼并策略,寻求新的出路;依法实施破产,避免债台高筑。选择了省土畜产进出口公司、技术进出口公司进行试点。土畜产进出口公司是以3个加工厂的净资产进行重组,国有股投资726万元,占总股本的71%,职工股投资300万元,占总股本的29%,注册成立了黑土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技术进出口公司是以省贸促会投资58万元,技术进出口公司职工入股42万元,注册成立了和昌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两公司经过2年运作都取得了经营权。1998年7月,省外经贸厅党组决定将海南昌明公司、省对外开发公司、香港隆丰公司3家合并,进行优势重组,目的是为了培育龙头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同时改变香港隆丰公司内部各海外企业单打一局面。通过资产重组形成分散经营、统一决策的管理体制,促进3个企业的统一协作,达到优势互补,逐步形成集团格局,实现规模经营的目的。重组工作已完成,香港隆丰公司正在按《公司法》组建黑龙江隆丰天昕股份有限公司。
在探索合并、重组、改制形式的同时,又选择了省医药进出口公司、轻工进出口公司、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国外贸易公司,按照外经贸部实行的内部职工持股试点改制模式,进行改制试点。1999年1月,4家企业改制完毕,并挂牌经营。外经贸部原则批复的厅直4家企业情况是:省医药进出口公司部分改制为黑龙江广元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共投资157万元,其中国有股41万元,法人股39万元,职工股77万元;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部分改制为黑龙江大一纺织品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共投资1 000万元,其中国有股600万元,内部职工持股400万元;省轻工进出口公司部分改制为黑龙江洋衫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共投资107万元,其中国有股60万元,内部职工持股47万元;国外贸易公司部分改制为黑龙江新光国外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共投资245万元,其中法人股50万元,国有股105万元,内部职工持股90万元。截至2000年底,全省已有26家企业改制完毕,其中厅直属企业15家、地方企业9家、工贸公司2家。 (任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