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
2000年全省哲学界的研究成果显著,共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120余篇。
著作类有:张奎良撰写的《时代呼唤的哲学回响》一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探讨和反思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以及关系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和现实等重要的哲学问题。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意蕴和批判本质。同时考察了马克思唯物史观在晚年实现的变革。阐述了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性意义。衣俊卿撰写的《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一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在文化哲学的视角上,探讨了哲学对生活世界的回归。书中着重考察了文化哲学主题确立的理论逻辑和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从而确立了文化转型在现代化进程和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历史意义。丁立群撰写的《哲学实践与终极关怀》一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汇集了作者关于元哲学、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西方哲学以及前沿性的文化哲学和发展哲学等方面的哲学沉思,昭示了作者从多重维度介入了近些年哲学理论所实现的深刻变革。尹树广撰写的《晚年马克思历史观的变革》一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着重探讨晚年马克思历史观变革的内容。阐述了马克思关于人的社会本质、实践和交往的具体内涵;关于处于历史过渡阶段的具有双重性质的农业公社可以成为跳跃卡夫丁峡谷的社会基础;阐述了按照社会制约劳动的原则,社会劳动财富应服务于人本身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李楠明等人撰写的《知识经济与文化模式的演进》一书(中国物资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知识经济的内在本质,把知识经济纳入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体过程,从而揭示其内蕴的人类精神的历史走向。提出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知识经济三种经济形态相对应的人类思维的三种方式,即客体化思维、物化的主客思维和自主性的主体际性思维。崔志远、盛秀英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一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出版),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再思考;对毛泽东哲学思想和邓小平哲学思想的新阐发;对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深入探讨;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难点、热点问题的思考。
哲学原理类学术论文:1.实践哲学问题(均刊载在《求是学刊》2000(2))有衣俊卿的论文《实践哲学:超越与升华》,提出马克思对哲学发展的最大贡献是实践哲学构想。为使实践哲学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国的实践哲学应当同交往理论研究结合,同文化哲学研究合流,使实践哲学走向重建与升华。丁立群的论文《实践观念、实践哲学与人类学实践论》提出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是人类学实践论。它的实践是克服人的本体论分裂状态,解决生活世界基本矛盾的现实途径。王国有的论文《实践哲学的意义及其误区》提出实践哲学能实现哲学理念的根本变革,实现哲学的生存论转向。如仍然从本体论认识论的思维方式出发理解实践及实践哲学问题,就认识不到它的真实意义,使实践哲学陷入理解和发展上的误区。解保军的论文《试析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的误区》(《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6>),文章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角度指出,在马克思建构实践的人化自然观时,批判了旧唯物主义把自然看成是外在于人的纯粹的客观事物的集合;割裂了自然与社会的联系;对自然的理解是以人与自然的分裂为特征;割裂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联系,是自然观上的误区。提出应恢复马克思实践的人化自然观的本来面目。2.交往理论问题:(均刊载在《求是学刊》2000<3>)尹树广在论文《交往问题的历史和现实》中提出交往理论本质上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应揭示交往活动的辩证性质,将交往看成人的发展和逐渐建设的全面化过程,须考虑普遍发展和特殊发展的矛盾冲突的现实。王国有的论文《交往的可能性》认为研究交往问题应首先从人的本体论活动出发,追问交往的可能性问题。人的本体论的自在自为活动是使交往成为可能的生存论根据,也是理解和探讨交往问题、深化交往理论研究的不可或缺的维度。王晓东的论文《交往理论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提出交往的实践发生是物质力量、文化整合、个体能动认知的内在统一。在交往实践中还需进一步揭示关于研究视角的转换、自我观与交往、交往范畴的哲学界定、主体间性问题。隽鸿飞的论文《人学视野中的交往问题》提出从人学视角看,交往是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交往既是一种关系范畴,又是一种活动性范畴。对交往理论的人学探讨为解决人学研究中的主体间性缺失问题提供了启示。3.发展哲学问题(均刊载在《求是学刊》2000<5>)。尹树广的论文《发展问题与人的经验活动创造性》提出发展理论不但要重视经验的实证性和价值标准,看到发展是人的经验创造过程,经验创造是社会财富和人的生活的基本特性。人的经验创造性是发展理论的哲学基础。车玉玲的论文《发展危机的哲学根源》探讨了发展危机的哲学根源,即哲学理性的片面发展:实证理性与工具理性导致了片面的发展观,使发展与人性均陷入危机。提出了新发展观蕴涵着深刻的人本主义意义,发展的哲学应是以人为本的哲学。张奎良、梁若冰的论文《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辩证法探析》(《理论观察》2000<1>)从变与不变的视角,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性问题。变表明马克思主义的生命活力和不可遏制的创新趋势,不变表明马克思主义发展各阶段一脉相承的统一实质。提出只有用辩证法的观点,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真谛。4.文化哲学、文化比较、文化全球化问题。文化哲学以其探讨中国社会转型期最深层的问题即人的生存方式问题和文化模式的演变而具有突出的地位,本省在这方面的研究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衣俊卿的论文《文化哲学:一种新的哲学范式》(《江海学刊》2000<1>)阐述了新的哲学范式的本质特征:把关于人和世界的形而上的理性反思和实证的文化批判内在地结合起来,使哲学所代表的精英文化和生活世界内在的大众文化相互交汇,最能代表这一新的哲学范式的哲学形态是现代文化哲学。车玉玲的论文《文化哲学与人的存在境遇》(《求是学刊》2000<4>)提出20世纪文化哲学的研究与人的境遇直接相关: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的分裂状态是文化分裂的反映,文化的整合是完整人的生成基础。文化哲学的目标是重建文化的总体性,实现文化自身的统一性。王永云的论文《东西方文化比较中的一个原则问题》(《学术交流》2000<1>)提出文化模式比较中的标准问题是东西文化比较中的原则问题。认为文化比较不能从某一文化模式出发,应跳出具体的文化模式的框子,以有利于人类文化发展的尺度,以合理的标准来分析其优劣。杨威的论文《中国日常生活世界的人情化特质及其现代转换》(《求是学刊》2000<3>)提出中国日常生活世界本质上是一个巨大的人情世界。站在时代的高度,客观地审视人情世界陷入“二律背反”。适度的人情交往使情感需求得到满足,一定程度上提高人的主体地位,有利于维系和谐人际关系。重人情与法制相矛盾,易导致做人的两面性,易形成人情关系网产生消极作用。因此要实现人情世界的现代转换。刘英杰、贾中海的论文《市场经济与新集体主义》(《理论探讨》2000<1>)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主义应是个体本位、群体至上、制度正义的辩证统一。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制度正义尤其重要。
中国哲学的学术论文有张锡勤撰写的《对近代心力说的再评析》(《哲学研究》2000<3>)认为近代几位思想家提出的“心力”是指意识的能动性。受西学的影响,他们认为“心力”是真实存在的,是有生理机制为基础的,“心力”是宇宙间最伟大的力量,这是他们自心造世界的主观唯心论的必然逻辑。心力说的根本宗旨是由强心近而强国。心力说贯穿强烈的主体意识,能调动国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将“心力”说成不通过实践的纯精神活动,必然削弱心力的积极意义。魏义霞撰写的论文《贺麟的体用观》(《齐鲁学刊》2000<1>)体用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归属本体论。体用观是贺麟整个文化哲学和新儒学的理论基础,他立足于传统深入挖掘体用的文化学意蕴和内涵,提出一整套现代中国哲学转型与重建的设想和主张。今天看来仍不失为真知灼见。项武生撰写的论文《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共产党政治哲学思想的新贡献》(《理论探讨》2000<4>)认为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哲学的范畴,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系统执政党政治运作的基本规律,对中国共产党政治运作的基本要素做出新的概括;阐发了一系列新的政治哲学观点,深化了邓小平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政治哲学思维。张慧彬撰写的《评法轮功的反动道德论》(《学习与探索》2000<1>)认为法轮功欺骗群众的一个重要理论,是它所宣扬的反动道德论。这一理论与它的元神不灭论,反动的宇宙论等相互联系,共同构造了一套混乱、玄虚的歪理邪说。与此相配合,炮制了一套反动的道德论,借以抬高神的地位,贬低现实的人。这种道德论从哲学上说是粗陋、露骨、野蛮的唯心主义;从文化上说则是反科学、反社会、反政府、反人类的。王永云的《未来哲学是心灵哲学》(《学习与探索》2000<1>)一文认为,已有的哲学,不管是传统的中国哲学,还是已有的西方哲学,它们只能对个体心灵有作用,它们的交融影响个体心灵,或者说它们都孕育、丰富、充实,作用于个体心灵。这样的心灵由于某种因素的触发而产生谐振,从而跃入一种新的心灵状态,形成一种新境界。曹俊峰在《美学命题的推理问题》(《学习与探索》2000<6>)中提出,在美学著作中,从对象描述句推不出心理描述句和鉴赏判断句;由审美判断句推不出审美概念定义句;从审美概念的定义句推不出审美判断句;从其他价值判断句推不出审美判断句。而这一切都说明,所有的美学命题(除)对象(描述句)都是不可证明的。
外国哲学的学术论文有:陈也奔撰写的《康德与费希特》(《黑龙江社会科学》2000<6>)介绍了自我意识原则在康德和费希特的哲学中的演变。自我意识首先在康德那里确立起来,康德将自我意识称为先验统觉,它是康德所建构的认识论基础。这样一种原则,被费希特继承下来,发展为自我原则。全部知识体系都要从自我中推导出来,自我也就成了一切知识的绝对的、无条件的原理。该文着重探讨了自我知识原则对人类认识论发展所起到的影响和康德、费希特的功绩。赵海峰撰写的《人的二重性存在方式和中西哲学的层面差异》(《求是学刊》2000<5>)从人的二重性存在方式,即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角度考察中西哲学的区分及层面差异。西方哲学大体属于自觉的实践层面,中国哲学大体属于自发的伦理层面,伦理层面应最终统一于实践层面。该文还对“天人和一”进行了分析,主张扬弃“天人和一优越论”,以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为统一两层面、融合中西哲学的理论基石。
自然辩证法方面有:关士续、王大洲等人撰写的《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互动机制的案例比较与跟踪研究》报告,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该项研究关于科学、技术和经济间关系的制度分析意味着一种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该项研究提出了制度创新机制的建构问题,突破了那种为企业寻找特定制度安排的改革思路;该项研究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及其关联中进行障碍分析和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该项研究比较系统地揭示了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互动的外部条件、内在根据和互动机制,为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开辟了新视野;提出的对策建议对国有企业下一步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我国经济体制乃至科技体制改革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张本祥、朴哲赫等人撰写的《社会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础理论》(载《2000年可持续发展指标国际研讨会文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首次提出非线性动力学的描述、环境、动力、机制、轨迹五类基本要素,并将此非线性动力学的基本框架运用于对社会系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中,建立了支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础理论。
学术交流与活动:黑龙江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联合发起的“全国哲学学术思想交流会”,于2000年8月10日在哈尔滨召开,知名学者黄楠森、高清海、张奎良、孙正聿、李德顺、王南湜、衣俊卿、任平等6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论及的主题有: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本身的问题;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的使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与当代重建。 (崔晓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