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科学社会主义研究

  2000年黑龙江省科学社会主义学界的专家、学者主要研究了以下几方面问题:1.四个如何认识的研究。省委宣传部举办了“全省社会科学优秀中青年重大理论问题研讨班”,10多名科社理论工作者围绕江泽民提出的“四个如何认识”问题展开研讨,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进行了研究,撰写了10余篇理论文章。2.“三个代表”的学习研究。社科界围绕“三个代表”的内涵、相互关系、理论和实践意义等进行学习研究和宣传,发表了一些学习体会文章。3.邓小平理论研究。一些学者对邓小平理论体系进行了研究,特别对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基石、体系框架等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有些专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王传邃研究员建立了专门研究邓小平理论的全国第一个个人网站,栏目丰富,影响较大。4.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研究。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是科社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全省科社界围绕全球化的实质、全球化背景下的“两制”关系、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此外,全省科社界还参加了一些重要的全国学术会议。11月中旬,金东珠、刁乃侠等参加了在广东省顺德市举行了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第五次代表会议暨“新世纪新千年:社会主义与人类文明”理论研讨会。6月中旬,王永贵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中越理论研讨会:社会主义的普遍性和特殊性。4月下旬,陈静参加了在江苏无锡举行的全国社科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所)主任联席会议暨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研讨会。
    全省科社学术界主要科研成果有:1.专著:由胡连生、杨玲所著的《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社会主义的新课题》一书,于2000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者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该书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但发生了部分质变,这种部分质变是社会主义必然性的预示。人民出版社对此书的评价是:资料翔实、观点新颖、论证有力,导向积极。由张晓忠任总主编的经济全球化系列丛书之一,并由张晓忠、刘光慧所著的《经济全球化与两制关系》一书于2000年12月由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者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该书通过对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发展路径的透视,揭示出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共处与竞争的新形势、新特点,并提出两个带有方向性的认识:一方面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出现了多层次多形式的非制度交融;另一方面,两种不同制度之间争夺和摩擦更为复杂而激烈。(2)论文:张国胜的“扩大对外开放与发展民族工业”,(《科学社会主义》2000<2>)认为,我国在扩大对外开放、加入WTO后,更要注意保护发展振兴民族工业。王永贵等撰写的《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研究回顾及评价》(《社会科学动态》2000<3>)研究了学术界在构造邓小平理论体系过程中的6种方法、分析了学术界对邓小平理论体系内部各部分的研究状况,提出目前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上有统一认识尚未形成、相承性比较研究不够等4个特点。韩健鹏等撰写的《中国改革与现代化的现状和战略选择》(《战略与管理》2000<3>)分析了20多年来中国改革和现代化的进程及其特点,面向新世纪提出了加快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对策。刘建明的《关于共同富裕与贫富差距的思考》(《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4>)认为,邓小平富民思想是我们认识贫富差距的根本出发点和理论依据,我国当前存在着的贫富差距突出表现在城乡、行业、不同所有制职工及企业内部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和不合法致富的加剧。贫富差距存在着合理性与不合理性的价值判断,把握适度的贫富差距能充分激励竞争致富、促进社会进步,但又不能无限扩大贫富差距,我们对待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富要合理,贫有救济,抑制暴富,鼓励致富。陈静的《西部大开发: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的具体体现》(《黑龙江社会科学》2000<5>)认为,西部大开发的出发点是清除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其实施必须更新观念和走持续发展之路,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的具体贯彻。张晓忠的《经济全球化与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科学社会主义》2000<2>)认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因特网的发展,在引起社会物质层面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也深入地影响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使我国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只有充分认识这种变化,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在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永 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