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1)工会基层组织建设。各级工会坚持哪里有职工,工会就要组建到哪里的原则,切实搞好基层组织建设,全省已累计建立新建企业工会13 740家,发展会员34.3万人,比上年净增3 872家和11.5万人,建会数和会员数达到全总下达任务的68.4%和80.9%;改制企业建立工会的有6 840家,占改制企业总数的93.4%;乡镇、街道建立工会的1 462个,占乡镇和街道总数的85%以上;建立各类工会联合会350余个,扩大了工会组织的覆盖面,基层工会组织建设“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网络初步形成。(2)推进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开展建功立业活动。各级工会动员和组织职工开展以“学、创、争”为内容和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为载体的科技创新攻关解难活动和建功立业活动。全省75%以上的职工、80%以上的企(事)单位参加了这一活动,提出创新方案16 231项,实施12 426项,创经济效益17.66亿元;全省签订各种科技创新解难责任状648份,创经济效益36 180万元,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效益的增长和职工素质的提高。(3)送温暖工程和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全省送温暖资金总数达1.24亿元;发放特困职工证11万个,已有9万名特困职工享受优惠待遇;参加全省新一轮干部联贫人数已有11.6万人,帮扶特困职工9.9万人;建扶贫解困市场、解困基地分别为273家和356处,累计投入资金2 181.5万元,安置困难职工3.7万人:工会自办职业介绍机构109个,介绍上岗2.8万人(次);举办下岗职工培训班5 865期,培训下岗职工18万人。全省已有12个市(地)、36个县、7个省直产业启动互助补充保险工作。实施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全省参与帮扶活动的干部增加1.3万人,累计达到9.7万人;被帮扶的特困职工增加了1.4万人,累计达到9.2万人;新启动帮扶项目34 630项,同比增长292%。全省新筹集扶贫解困资金2 104万元,同比增长22%。扶贫资金总数达到1.2亿元(含省“一帮一”扶贫解困资金5 000万元)。全年全省累计立项8.7万项,启动实施4.6万项,特困职工启动项目率达到50.4%。投入启动资金4 554万元(省“一帮一”扶贫解困资金投入),项目收益达到3 190万元,为企业清缴欠款3 476万元,帮助企业解决困难7 481件,走访次数达到18.7万人次。全省已有1.9万职工脱贫,脱贫率达到21%,高于全省本年预定目标3.5个百分点。(4)民主管理。各级工会适应改革攻坚和结构调整的新形势,以提高职代会质量为关键环节,大力推行厂务公开。省总工会与省企业工委、纪检委等有关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中纪发[2001]5号文件(关于做好2001年厂务公开工作的通知)的意见》,联合召开了全省厂务公开经验交流会议,随后又召开了全省非公有制企业推行职代会制度哈尔滨现场会。各地也都努力把公开的内容向企业改革、发展和职工群众最关心的要害问题集中,公开的深度向大宗物资采购等生产经营领域拓展。这项工作的推行面已扩展到生产经营困难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教科文卫等事业单位,公开的层次向权力部门延伸,公开的辅助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实用有效,推动了厂务公开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促进了职代会质量的提高。全省共有11 534个企业建立了职代会制度,占全省企业的87%,其中非公有制企业1 139个;全省企、事业单位厂务公开或校务公开、政务公开、所务公开推行面达到94%以上,其中规范化的达80%以上;2001年推广各类厂务公开典型3 600个,培训骨干和职工代表8.4万人,企业职代会审议重大事项2.1万余件。同时,认真开展民主评议企业领导干部工作,省总工会与有关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评议企业领导干部工作的意见》,有10 538个公有制企业实行了职代会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工作,民主评议企业领导干部64 421人。实行业务招待费使用情况向职代会报告的公有制企业9 022个,公开业务招待费29 660.48万元,节约4 501万元。各级工会积极推动在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公司建立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省总工会与省委组织部、省委企业工委、省经贸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控股公司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制度的暂行规定》,一些市地也出台了一些相应政策,并加强了对职工董事、职工监事的培训。(5)推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全省建立“两制”的企业11 026家,覆盖职工430万人,新建企业集体合同覆盖面达到建会职工总数的50%。全省建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7 677个,建劳动法律监督委员会5 914个。全省劳动关系协调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网络化和制度化。(6)安全生产工作。2001年全省“安康杯”竞赛活动在省总工会、省经贸委、省安全办、黑龙江煤矿安全监察局等单位密切合作下,经过全省各地市、企业的积极努力取得圆满成功。通过竞赛为全省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2001年全省共有2 566家企业参加了竞赛。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煤炭、石化、化工、建筑、电力、军工、轻工等事故多发、危险性大和职业危害严重的行业。全省参赛企业职工计2 933 170人。通过开展竞赛活动,全省参赛企业发生职工伤亡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同比分别下降了57.4%、63.9%和76.7%,创造了参赛企业各项安全指标连续3年大幅度下降的好成绩,本省连续3年被授予全国“安康杯”竞赛优秀组织单位称号。全省各参赛企业积极建立健全各项安全规章制度,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共修订安全操作规程129 465条,补充完善各项制度96 782条,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2 173 624项。与此同时,各参赛企业加大了安全检查和隐患治理工作,全省共组织各类安全检查10万余次,纠正违章40余万人次,查出各类隐患80余万次,整改率达90%,投入整改资金约15亿元,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整体安全性。 (于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