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全省邮政实现了扭亏这一历史性跨越,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邮政总收入完成18.3亿元,比上年增长13.31%,收入完成额超过国家局下达的收入计划151万元,收入增幅超过国家邮政局下达计划0.08个百分点,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完成17.11亿元,比上年增长14.98%;其他业务收入完成1.19亿元,比上年下降4.85%。主营业务收人中,储蓄收入完成9.95亿元,增长29.92%,集邮收入完成2.33亿元,增长3.41%;报刊发行收入完成1.25亿元,增长5.28%;函件收入完成7 447万元,增长9.06%;包件收入完成1.5亿元,增长28.83%;汇票收入完成5 416万元,下降7.88%;特快专递收入完成7 079万元,下降2.28%;其他业务收入中,出售商品收入完成4 967万元,出租商品收入完成23万元,邮政代办收入完成6 061万元,其中代办联通收入完成4 815万元。2001年,全省邮政成本费用完成18.34亿元,增长2.68%。其中业务成本完成13.2亿元,增长9.83%;管理费用完成3.7亿元,下降9.7%;财务费用完成2 121万元,下降27.2%。2001年全省邮政实现收支差额5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7.41万元,增长18.75%。到2001年末,全省邮政资产总值达到63亿元,比1998年末增长了5.91%。在通信建设方面,2001年,全省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9亿元,其中基本建设工程投资1.77亿元,技术改造工程投资1.32亿元。邮政综合网广域网、局域网主体工程通过初步验收,全省10个中心局对上与全国中心、对下与各地市县的400个电子化支局实现联网,具备了数据集中采集、处理、加工的能力。会议电视系统、内部电话、支局生产作业、电力汇兑、报刊发行省际要数、特快专递、邮资票品管理等应用系统上网运行。覆盖全省的电子汇兑网络基本形成,联入网点350个,实现了电子化支局、电子汇兑、代办联通等业务的“一台清”。邮政储蓄计算机网工程(“绿卡工程”)于10月30日通过初步验收,建设工程实现了省中心、全省80个区域中心的1 303个网点、172台自动柜员机(ATM)的省内联网和与全国联网。代办联通业务网点达到643处,新增代发养老金,银证炒股等中间业务处理子系统和自动柜员机查询联通话费等系统功能,在哈尔滨地区开通了“无行”POS系统,使“绿卡”由单纯的存取型向存取消费型转变。全省邮政综合业务平台的系统功能和内涵进一步拓展,网点通信线路复用已成功应用在电子化支局、与联通联网及电子汇兑工程上。同时,商函处理设备投入运行,哈尔滨邮件处理中心技术改造工程也已正式启动。2001年,全省邮运邮路总长度为87 396公里(不含县以下邮路),其中航空邮路25条63 191公里,铁道邮路15条15 475公里,汽车邮路41条8 730公里。全省邮政完善并启用了快运包裹信息管理系统和干线邮运火车押运制单系统,减轻了火车押运工作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邮政储蓄、报刊发行和集邮等处于成熟期的骨干业务实现了长足发展。赋予邮政快运包裹业务、速递业务、商业函件业务等传统业务以新的内涵,使处于培育期和成长期的邮递类新业务实现了较快的发展。发挥邮政的营销网络优势,与黑龙江联通公司等联合发展的拓展类新业务规模迅速壮大,有的已经成为邮政重要的收入来源。邮政实业领域不断扩大,商品销售业、旅游酒店业、房地产开发业、信息业等多种经营业务发展迅速。 (滕丽萍 康 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