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2001年全省供销社各项工作呈现新的转机和发展势头,工作重心已由被动应对稳定转向体制创新、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实施“龙型”特色产业战略,参与产业化经营的水平进一步提高。由各地供销社牵头开发的16条“龙型”特色产业粗具规模,全年产值达到11亿元,占全系统销售额的15.6%。具有牵动作用的龙头企业达到52户,加工产值5.7亿元;较大型市场278家,交易额39亿元;农副产品销售额8亿元;建立种植、养殖基地253处。培植一批如东宁食用菌和鹿产品、密山白瓜、绥棱大鹅、林口滑子蘑等具有规模与品牌优势的项目,成为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支柱产业。基层社体制创新有新突破,改制和布局调整步伐加快。各地以参与产业化经营改造基层社,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共发展专业合作社722个,农民协会317个,村屯合作服务站2 374个,农村经纪人4 196人。以乡镇建制调整为契机,调整基层社布局,按经济区建社,基层社由原来的1 030个调整为950个,有934个赢利。抓住小城镇建设机遇,通过招商引资,对基层社门点进行综合改造;通过吸引农民参股、职工入股等办法,基层社整体实力和形象有明显改观。社有企业改革进展迅速,发展势头良好。在全省2 010户社有企业中,已设制企业842户,占总数的42%;正在改制的125户,占7%。剥离债务包袱2.87亿元。全系统14万职工中,通过多种形式分流5万人,转换身份2万人,占在岗职工总数的14%;在剥离债务难度大、改革成本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实现了平稳推进。联社职能定位有了新思路,机构改革实现平稳过渡。根据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及时总结和推广了大庆市社等典型经验,将联社职能定位在社有资产出资人和统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村经纪人队伍,定位在成为党和政府联结农民的桥梁和纽带,在市、县机构改革中,全省市(地)、县供销社机构予以保留,省社及12个市(地)社经费全额进入财政,全省68个县(市)已有17个进入财政,有37个差额补贴,确保了供销社组织体系的完整,为供销社长远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为联社转变职能、服务“三农”创造了宽松环境。农资经营有新突破,继续保持主渠道优势。在以化肥、农药为主的传统农资项目经营中引入连锁、配送现代经营手段,扩大直销,减少经营环节,降低经营成本,实行技物结合,以服务保市场。全省销售化肥185万吨,为农民节约资金1.09亿元。资产运营走低成本扩张的路子,成为新的经济生长点。社有资产由简单租赁转向引资开发、合作开发,使资产迅速增值。全省共招商引资8亿元,开发资产原值3.3亿元,资产经营收入5 030万元,庆安、海伦、方正等一批市县乡社摆脱了困境,走上一条新的发展之路。扭亏增盈成效显著,经营形势出现转机。全行业盈亏相抵实现利润502万元,连续2年保持赢利,比上年增长71.7%,荣获全国总社二等奖。 (高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