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哲学研究

  2001年全省哲学界不仅承担全国社科基金、省社科基金、省直各厅局的课题,与国内外、省内外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而且在文化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西方哲学、自然辩证法等方面的研究上,形成了优势和强势,共出版9部专著,发表论文170余篇。
    专著类:关于西方哲学有衣俊卿等人的《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出版),此书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的主要成果。作者通过对西方非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的五大学派及与之相近的观点的新的学术资料的分析,重新评价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挖掘其积极的合理意义。关春玲的《当代西方哲学思潮》(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概括而全面地介绍当代西方哲学各流派的渊源、主要观点及评价。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专著有李楠明等的《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与中国的现代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作者以文化模式的变迁为坐标,通过对人类精神发展史的分析,对中国传统社会政治集权性造成的封闭、保守对社会进步阻碍的分析,阐释了中国的社会转型要把弘扬主体性和理性放在核心地位。这方面的著作还有张奎良的《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衣俊卿的《文化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阐释了现代化导致人类社会的深刻变化,使哲学理念发生变化,使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观点。王国有的《哲学反思的审美维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通过对哲学前提、意义和尺度的前提追问,从审美维度出发提出和论证了人的本体性的审美活动对于哲学反思的生存论意义,回答了哲学反思什么、为什么反思和如何反思的元哲学问题,把审美作为理解建构哲学的生存论依据,为哲学的创新和重新建构提供崭新的视野和元哲学层面的理论思考。樊志辉的《台湾新士林哲学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空白。作者通过对新士林哲学家及这一流派的缘起、形上学、理性精神、理性与信仰关系的分析,把握新士林哲学的思想特质和义理纲维,阐释其形成背景是中西文化的碰撞,目的是创造中国的天主教哲学。这一学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省和对当代文化的透视应引起关注。自然辩证法的专著有张本祥的《非线性动力学的理论及应用——资本市场非线性分析》(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作者以当代非线性科学处理复杂系统的思想、方法、技术为切入点,纵向建立非线性动力学的理论框架,在此框架下,介绍非线性科学的技术、方法,并用以分析了充分复杂、非线性程度充分强的股市系统;横向分别从状态、环境、动力、机制、轨迹五类动力学要素角度构建了非线性动力学的网络、自组织、相互作用、演化模型和动力学要素的运动学轨迹。同时考察了非线性系统的标度性、测度性和拓扑性质。叶平与哈尔滨环保局合作的《环境素质教育读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以当代环境问题为起点,精选生态伦理思想史上典型案例和历史图片,在经济与社会文化背景下,展现人与自然关系中重要的生态问题和生态理性思想。突出生态的危机意识、科学意识、道德意识,是关于生态资性、理性、德性和习性育化方面的环境素质教材。叶平的《中国绿色大学教育进展》(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是精选绿色大学模式研究、理念研究、实践研究、基础理论研究、建设经验等方面的优秀成果的论文集。
    学术论文类:(l)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主要有张奎良的《唯物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与实践指引》(《哲学研究》2001(8)),作者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社会主义的思想支撑并非只局限于辩证法,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只有唯物主义才更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属性。因此,在探讨社会主义辩证法的基础上,再从唯物主义的视角揭示社会主义的内涵和机制,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意义的新的诠释。张奎良这方面的论文还有《社会主义的哲学视野》(《哲学动态》2001(2))。赵秉峰等的《20世纪重大哲学问题回顾》(《学术交流》2002<5>),梳理了20世纪哲学的反形而上学、语言的转向、主体性、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相对主义等重大哲学问题,为当代哲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以及樊志辉的《实践哲学之后的哲学取向》(《开放时代》2001(3))。(2)中国哲学方面主要有张锡勤的《论陆王心学中可能诱发“异端”思想的因素》(《哲学研究》2001(5)),作者认为陆王学派对封建制度、道德、秩序的忠诚不容怀疑,它的理论基石“心即理”,它的主张“求理于吾心”以及它的主体即本体的主体意识、独立思考的怀疑精神都是可能诱发“异端”思想的因素。张锡勤的《简论“万国公报”的基本思想倾向》(《求是学刊》2002(6)),透过万国公报介绍的大量西方基督教神学、哲学、经济学、教育学、社会主义学说及自然科学内容,揭示其根本宗旨是要使中国基督教化,它鼓吹中国要进行改革,是为了顺应西方的秩序和需要,对以儒学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带有某种文化征服的色彩。但不可否认,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在介绍西方文化方面有重要贡献。柴文华的《梁漱溟的人哲学》(《哲学研究》2001(10》,提出梁漱溟的人哲学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并融合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某些观点,以创造的人哲学为逻辑原点和运转主轴,以创造人哲学、理智人哲学、道德人哲学相互贯通为基本特征的人哲学理论。其重点对人类本质的先验规定、内在依据等问题,做出系统论证。柴文华的《论胡适的人伦学说》(《中国哲学史》2001(2>),认为胡适用理智和制造工具规定人的本体论结构,以及弘扬个性主义的主张对于当代中国人伦精神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还有魏义霞的《梁启超新学本体论与命运之说》(《燕山大学学报》2001(2))、《人学源头:古代哲学视界中的人》(《学术交流》2001(1))等。(3)西方哲学方面有赵海峰撰写的《阿多诺对胡塞尔的批判》(《哲学研究》2001(7>),认为,阿多诺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的立场上对胡塞尔唯心主义的扬弃,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的核心是“非同一性”和彻底否定,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独特理解和发挥。同时指出,他将科学主义、实证主义、技术理性与技术拜物教不加分析地批判是错误的。卿文光的《希腊存在概念阐释》(《求是学刊》2001(4)),依据黑格尔精神概念的辩证法对黑格尔的精神概念和纯概念做了简略的阐释,在此基础上阐明了希腊古典哲学存在概念的涵义,证明亚里士多德的存在概念同巴门尼德的存在概念根本上是同一的,并以同样方法证明希腊哲学产生前的奥菲斯教的逻辑内容正是存在概念,由此揭示了奥菲斯教的唯灵论精神对希腊纯科学和哲学的诞生对整个希腊古典哲学具有深远意义。还有陈也奔的《康德与费希特》(《黑龙江社会科学》2001(1)),魏义霞的《人本主义——现代西方哲学人学新动向》(《学习与探索》2001(3))等。(4)文化哲学方面有衣俊卿的《全球化时代哲学理念的更新》(《求是学刊》2001(5)),作者认为全球化引起人类生存方式的深刻变革,即文化的变革,它将直接导致传统哲学理念的衰落,使哲学回归于一种文化反思和文化批判运动。哲学理念的变革体现在哲学的定位、范式、形态、功能等各个方面。丁立群的《文化进步主义:全球化时代的哲学理念》(《求是学刊》 2001<5>),作者认为文化进步主义是全球化时代应确立的哲学理念,它将成为世界现代化、全球化运动的核心原则、理想和元价值,能超越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进化论,解决文化同质化与文化异质化之间的矛盾。胡存之的《文化的辩证法及社会的文化规范》(《求是学刊》2001<3》,作者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的辩证发展三阶段理论确立了文化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群体性、个体性、类主体性文化。文化形态规定了基本的社会形态及与之对应的经济形态。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有三重文化背景:个体性文化是主体文化背景,类主体性文化是前瞻性文化背景,群体性文化是历史性文化背景,中国社会的发展必须与三重文化的本质规范相统一。还有郭艳军、隽鸿飞的《全球化与文化的价值选择》(《学海》2001(1))、衣俊卿的《关于现代化的文化哲学》(《北京大学学报》2001(4))等。(5)自然辩证法方面有江大洲、关士续的《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互动机制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1)),作者通过分析企业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互动的外在条件、内在根据及其互动过程的四个环节,提出两种创新的互动正是重建其技术/制度特异性的适应性过程。解保军的《知识经济与“绿色生态自然观”的确立》(《学习与探索》2002(3)),作者提出,马克思认为自然界不是孤悬于人类社会之外的被动的客观存在,而是被人类社会历史所中介过的现实的自然,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与人类历史上不同的自然观是相互影响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成为可能,一种新的生态观,绿色生态自然观将确立。张本祥的《经济网络系统及其发展趋势》(《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4)),作者提出网络模型是研究非线性复杂系统的一般方法之一,并以网络的数学界定和网络的拓扑性质为基础,提出网络度概念。在网络视角下讨论了人类的经济现象,分别涉及经济网络中的“点”、“线”、“整体结构”的性质,进一步引申出经济网络系统的发展趋势。(6)哲学的应用研究方面,社科院哲学所开展了邪教问题的理论研究和社会调查,其中关于百例在押“法轮功”习练者痴迷原因调查及对策建议;知识分子痴迷“法轮功”的根源、对策研究;痴迷“法轮功”人员解教后现状及对策等调查研究都为省领导的决策和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参考意见。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黑龙江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中医药大学在哈尔滨联合举办第7届“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的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会议首先讨论了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建设问题,一致认为应当坚持多元化的发展方向,随着新问题新情况的不断出现,不断做出新的选择。其次,讨论了科学技术哲学问题。哈师大孙慕天教授作了《作为科学哲学概念的创新——科学发现理论的拓展》的报告,第一次在科学哲学的意义上,对科学发现和科学创新的关系进行了理论辨析,提出了科学哲学概念的基本涵义及研究维度。中山大学王志康教授的《论进化论与道德规范意识》报告,提出伦理道德观念的确立是具有实证科学基础的见解。会议还就生命医学的伦理道德、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广泛交流。第三,对中、西医哲学问题深入讨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常存库教授的《总仪知识奔腾的结构分析》报告系统地分析中医学体系的观念系统层次、理论系统层次和技术操作系统层次,论证了理论的科学性和完备性。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季国清教授的《中医现象学发凡》报告将古老的中医理论与西方的现象学研究结合起来,认为运用现象学的方法来解释中医的理论内涵,不仅可以焕发中医学的青春,也有助于中国文化全面走向世界。黑龙江大学哲学系请国外学者讲学:2001年9月美国学者罗纳德·菲里普斯就怀特海哲学及其现代意义为题进行专题讲座;台湾哲学家邬昆如以中世纪哲学为题,进行为期一周的学术交流与讲座。哲学系还组织学术沙龙,围绕学术界理论研究的热点、难点和前瞻性问题,如哲学范式的转换、现代中国哲学的问题意识等主题进行广泛的讨论与交流,促进学术的争鸣与繁荣。省社科院哲学所在3月22日召开全省理论工作者和具体工作部门的实际工作者参加的“法轮功”等邪教类问题的理论研讨会。就邪教的成因、特征、发展和危害进行深入分析,并进行了具体可行的对策研究探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崔晓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