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经济学研究

  在著作方面,刘世德的《现代经济理论探索》(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客观地再现了从改革开放初期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直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解放历程;该书对于“自然环境与生产力发展”关系的研究,极大地拓展了生产力经济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作者从社会生产力加快发展的角度,就时间经济与生产力发展诸方面紧密联系,进行了全面、广泛、深入研究,提出并创立了“时间经济学”这一全新的经济学科。郭振等编著的《中国产业经济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是国内第一批研究中国产业经济运行与发展中若干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而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产业经济学科,构建其科学理论体系的著作。该书在产业经济运行与管理、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技术创新、中国产业组织结构分析、产业发展的政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理论创新;该书注重把握21世纪中国产业发展的趋势,适应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和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对产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强了对各类产业政策制定与实施的研究;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经济学学科体系方面做出了重要的创新性贡献。郭力的《21世纪的黑龙江与东北亚》(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依据区域发展与整个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关系,提出了中国经济重心北拓,中国东北地区将成为改革开放的主要地区,使之有利于参与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依据双边合作和多边合作的几种发展趋势,提出了建立国际自由贸易区和经济开发区,拓展多边合作的最佳形式;依据双边合作向多边合作过渡过程,提出了多边合作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基础,是迈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过程的观点及局部性区域合作应采取大规模战略的观点。书中还运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对黑龙江省参与东北亚区域的经济技术合作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为推进“二次创业、富民强省”搞好服务,经济学界同实际部门联合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和走出去调查研究,写出了大量的有针对性的调研报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意见,供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决策参考。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组织撰写的《2002年黑龙江蓝皮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其中由范洪才、曲伟主编的《2002年黑龙江省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一书,对2001年全省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重点、难点、焦点问题做出了恰当分析,并对2002年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做出了有根据的预测;在充分分析与预测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哈尔滨工业大学叶晓峰的《黑龙江省2001年上半年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与政策建议》(《学习与探索》2001(5)),针对全省2001年上半年国有工业经济运行良好势头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国际国内宏观背景下,下半年乃至较长一段时期需要重点关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战略性升级;建立、发展、完善地方资本市场;做好应对加入WTO准备工作;实施国企战略重组;加强对俄经贸和科技合作;把握大局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工作。省社会科学院王占国主持的《黑龙江省县城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探索》课题组,紧紧围绕县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寻求财源建设新途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富民强县等10个专题,深入杜尔伯特、嫩江、东宁、尚志等12个县(市)40个乡镇调查研究,形成了调研报告、系列论文、决策建议等10项既有理论价值,促进县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又有应用价值、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成果。在树立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大省形象过程中,经济学界做出了极大努力。孙维本的《绿色食品与绿色生产力》(第12届世界生产力大会演讲稿,2001年11月6日),对绿色生产力和绿色食品的基本内涵及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分析,对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状况做了概述,对绿色食品发展战略提出了对策建议,受到了会议广泛好评,产生了强烈反响。中共黑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的《关于我省绿色农业发展的典型调查》(《调查研究》2001(6)),对全省发展绿色食品(或其他绿色产业)起步早、发展快的市县进行了调查分析,概括出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发展模式。虎林模式、拜泉模式、庆安模式、肇源模式、林甸模式和“完达山”模式。中共黑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调查组的《我省绿色食品由杂牌变名牌的调查与思考》(《调查研究》2001<8>);针对全省绿色食品品牌过多过乱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省社会科学院宋魁的《对加速哈尔滨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的建议》和《对加速绿色食品专用肥生产的几点建议》(《哈尔滨市专家咨询顾问委员会咨询报告》 2001<3>、<4>)发表后,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并由市计委牵头,农委、绿色食品办公室等有关部门参加,组成绿色食品基地建设项目研究组,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编制建设规划,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对于加速绿色食品专用肥生产的建议,市领导批示:“这个建议很重要,绿色食品专用肥生产企业正在重组,请关注。”合格的绿色食品专用肥使用尚未得到绿色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认识,应该加大生产、宣传力度,必要时政府应给予适当支持。省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刘军等的《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中心的优势产业选择》(《调查研究》2001(1)),在经过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黑龙江省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优势产业选择:突出产业优势,发展生态农业;发挥基础优势,发展以大型机械装备制造业为主的机械工业;依托资源优势,发展以食品加工、亚麻纺织、生物医药为主的资源加工业;立足科技优势,培育、发展以电子信息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强化产业关联,大力发展化工、商业、金融保险等为代表的对全省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带动和制约作用的重点产业。同时提出了推进措施。黑龙江省科顾委陈永昌的《土地产权制度的重大创新》(《调查研究》2001<7>),提出作为农业大省,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具有十分紧迫的现实意义。同时提出本省实施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解放思想,抓好试点,研究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促进土地的寻租、转让和合理流动;培育农业的大户经济,主要是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让价值规律重新优化配置资源,实现土地的自然流转的重组,逐步向有资本、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能人和大户集中;试行土地信托制度,以信托方式加快和改善土地流转;试行股份制农业,实行按股分红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新型土地产权制度。省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专题调查组《关于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调查》(《调查研究》2001<9>),认为全省马铃薯产业主要问题是,在整个产业发展中,还没有真正形成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企业实力不足,缺乏龙头企业;现有的“龙头”企业无论是体制还是机制方面,改革尚未到位;产销信息不灵;靠天吃饭。同时提出相关措施,即搞好全省统一规划,统筹产业布局,统一良种、品牌,形成全省整体优势;扶持重点地区;抓好关键环节,主要是基地建设,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强营销市场体系建设,建立有效的公司、基地、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哈尔滨商业大学纪秀琴等的《黑龙江省乡镇企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商业研究》2001(8)),根据黑龙江省乡镇企业发展历程,对乡镇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影响乡镇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制定乡镇企业发展政策和对乡镇企业要走创新之路等对策建议。哈尔滨商业大学曲振涛等的《黑龙江省融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学习与探索》2001<6>),认为黑龙江省上市公司数量少,作用尚未充分发挥,银行对企业信用评价低。应该对大中型国有企业和老字号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为企业在主板市场发行股票提供服务;积极扶持上市公司的发展及其完善法人治理机制;支持企业在B股市场或境外股市筹集资金;积极建立新型的银企关系。同时,要考虑上市成本问题,慎重选择融资渠道;尽力提高资金的投资效益;正确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有关专家学者认为,该书是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问题研究方面的一部力作,对推进地方性的区域内部的合作具有明显的学术价值和较强的实用价值。
    在学术论文中,著名经济学家熊映梧的《人与自然关系--新千年经济学的头号课题》(第12届世界生产力大会讲演稿,2001年11月6日)提出,当代的工业化时代最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恶化。这绝不是环保问题这么简单,而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经济学课题。在这次香港、北京举行的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商界巨子、政界领袖和资深学者云集的大会上,熊映梧教授获得了“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的殊荣。这是生产力科学界在全世界的最高荣誉,也是本省获此称号的第一人。省社会科学院田宝强的《“资金边际产出动态均等”应是农村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中国科协2001年学术年会--“资源生态与环境科学”专题大会学术论文,2001年9月15日),提出了“资金边际产出动态均等”的概念;阐明了“资金边际产出动态均等”概念的理论依据,即从实证分析中得出的结论,以及符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遵循“资金边际产出动态均等”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利用边际产出效率来判断是否可以压缩或发展某类产业或产品;有助于为结构调整提供定量依据并有利于克服单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和“以农民增收为目标”进行结构调整决策的弊端和盲点;把握“资金边际产出动态均等”不仅对于农村、农业经济结构和农产品结构调整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即使对国民经济和二次产业、三次产业的结构调整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该文的大会发言引起与会专家学者的关注,并获中国科协授予的“五棱水晶纪念杯”。省社会科学院郭力的《关于加强黑龙江省与日本经贸合作的思考》(《学习与探索》20001<4>),认为,黑龙江省与日本的经济技术合作开展多年,进展不快,与中日两国间经济技术合作的水平有较大差距。在比较研究中,黑龙江省与日本经济技术合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应从政治、经济、文化多层面探讨制约因素的实质所在,抓住合作机遇,全面推进黑龙江省开放型经济的跨越发展。郭力的《中俄边贸与东北亚经济一体化》(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的杂志《POCCИЯИATP》2001<4>),该文主要阐述以黑龙江为主体的中俄边贸的问题、经验和发展规律,指出了中俄边贸发展的前景。同时论述了中俄边贸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中俄边贸将在东北亚经济圈的发展和形成中出现新的亮点,合作体现了与以往任何一个经济圈形成都有所区别的方式、方法和规律,它以独特的方式展示了地方性国际合作的前途和价值。郭力的《对“协生”思想理论与实践的思考》(日本《环日本海论丛》第18号,2001年10月),主要对日本学者涩谷武先生提出的“协生”思想的核心“肯定他人,肯定自己”的论点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和探讨。认为“国家不分大小,经济不分强弱,在国际事务中都应平等”这种观点在目前世界上各国经济发展悬殊、文化素质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尤其值得探讨。省社会科学院张奎燕等的《加快小城镇与提高农民收入的思考》(《理论前沿》2001(19)),认为加快小城镇发展建设,可以就地发展二、三产业,既可以消化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又可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进而加快农村市场的培育。
    我国正式加入WTO后,将对全省各方面尤其是经济与技术方面产生极为严峻的考验和影响。为此,经济学界开展了各种有关的学习与学术活动,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讲演和文章。其中,黑龙江商学院罗宪祯等的《WTO与黑龙江经济》(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为解决全省公民尤其是国家公务员及专业技术人员急需了解的有关WTO问题而编写。同时,该书对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全省总体影响、对外经贸的影响和对策、对农业及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和对策、对纺织品和服装出口的影响和对策、对机电工业及其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和对策、对第三产业的影响和对策都做了阐述。 (李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