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
基础研究不断深入与创新,文艺理论研究与批评则更加适应时代的需要,与时俱进,女性文学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张锦池的论文《从“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解读诸葛亮艺术形象》(《社会科学辑刊》<4>)将三个故事合则为一,展示了诸葛亮的“谨慎”乃大智大勇大德的圆融,从而也就使之成为如同孔子所说的“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的典范。他的另一篇论文《论(金瓶梅)结构方式与思想层面》(《求是学刊》2001<1>),指出从西门庆和蔡京这一明一暗的两个中心主人公分析,他们一个是钱的符号,一个是权的符号,因此《金瓶梅》是写以财色交易为表、钱权交易之罪恶为里的社会文学,乃举世鲜匹的“人间喜剧”。关四平的《论(红楼梦)真人的人生态度及其文化渊源》(《红楼梦学刊》2001<1>),从人生哲学的一个层面--人生态度的角度切入,对以贾宝玉、林黛玉为代表的真人进行剖析,管窥曹雪芹的人格理想与红楼人物的审美价值,并追溯其文化渊源。他的另一篇文章《从历史到小说的关键一环--论(资治通鉴)在三国题材演化史上的地位》(北方论丛》2001<4>),指出《资治通鉴》是三国题材历史到小说演化史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一环,对罗贯中创作《三国志演义》也产生了诸多影响。张晓琦的《红楼怀古诗考实》(《黑龙江社会科学》2001<3>),通过对薛宝琴所作的怀古诗的分析,得出《赤壁怀古》是以中西历狱事件为中心写其涉及帝位之争的实质、《交趾怀古》交代了康熙当上皇帝的原因等结论。傅道彬的《春秋:城邦社会与城邦气象》(《北方论丛》2001<3>),主要介绍了春秋时代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轴心时代,形成这一时期文化风韵的基础是高度发达的城邑文明,春秋时期还完成了哲学突破,国史的出现意味着这一时期城邦文明的成熟,春秋时期还是君子人格的成熟时期,君子从阶层意义转向道德意义,中国的人格理想即君子人格。喻权中和张碧波的论文《东北亚诸族创世与起源神话考原》(《社会科学战线》2001<1>),针对韩国全北大学李钟周教授的《东北亚的圣母柳花》一文中的观点,提出了其不顾历史真实将某些资料进行了主观曲解,而本文作者用大量翔实的资料指出误读的原因,剖析被资料堆积多隐藏的败笔,借以深入探讨了东北亚诸族创世与起源神话等谜团,还东北亚神话发生史以清白。张奎志的论文《诗词“言志”、“言情”观念比较》(《江海学刊》2001<1>),指出传统文学观念中诗旨和词旨是不同的,诗重“言志”、词重“言情”。由此得出,诗境阔,它着眼于写自然之境,而词境幽,它侧重于写内心之境;诗言重炼字,讲究诗眼的锤炼,而词言重炼句,讲究句子的精微描绘。罗振亚的《都市放歌--评徐迟20世纪30年代的诗》(《北方论丛》2001<1>),通过对诗歌的分析,透视出诗人的创作是由乡村介入都市后复杂心态的凝聚以及赞美与诅咒情绪的二重奏,使之成为现代诗前卫位置的出色表演。他的另两篇关于诗歌的评论分别是《苦难的升华:论曾卓的诗》(《诗探索》2001<1>)、《戴望舒诗的特质情思》(《文艺理论研究》2001<3>),邓福舜的文章《陶诗远境说》(《北方论丛》2001<3>),指出远境的创造使陶渊明的田园生活进一步诗意化,使其超越俗世的羁绊和俗情的牵累,进一步完善了恬淡、宁静的田园诗境界。李洲良的论文《钱学三境界》(《北方论丛》200l<3>),文章概括了博采精鉴、深思妙悟、融贯打通是钱学独有的三境界。刘绍信的文章《(夜)与(夜)的阴影--丁玲小说(夜)的重读》(《当代作家评论》2001<4>),通过对小说故事情节及当时社会状况的分析,指出男女不平等的性爱关系成为《夜》的潜意识内容,这是丁玲想自己抑制又抑制不住的女性世界的声音,作者认为这是解放区晴朗的天空下还没有来得及驱除的阴影。于文秀的《面对新的文化境遇:理性的审视与回应》(《学习与探索》200<3>),面对大众文化和网络文化作为新兴文化形态成为人们新的文化境遇这种状况,对此进行了理性的审视与会应,同时提出针对它们的负面效应,对大众文化应导入教化、价值、意义、审美等文化因素,对网络文化则应导入人文关怀以防止技术理性的片面统治。郭淑梅的文章《大众时代与女性“行为写作”》谈到文学在大众时代和商业时代的特殊表现形式,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女性文学创作的影响。民族文学研究方面,黄任远和日本千叶大学博士研究生合作发表在《北方民族》上的文章《神谣与神歌》,通过对日本阿伊努族的神谣和中国赫哲族的神歌进行比较研究,来探析民间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与影响。他们合作的另一篇关于少数民族文学的论文是《纹饰艺术与原始崇拜》(《学习与探索》2001<5>)。文学研究的专著主要有:张景超的《文化批判的背叛与人格》(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马景超、马伟业等人合著的《新时期小说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胡元翎的《拂去尘埃--传统女性角色的文化巡礼》(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关四平的《三国演义源流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许隽超的《唐宋诗词赏析》(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李洲良的《古槐树下的钟声--钱著管窥》(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语言学研究:杨华的论文《新的规范观念指导下的词汇规范探索--新造词与生造词的区分标准问题》(《北方论丛》2001<1>),指出当代汉语词汇系统的显著变化,肯定要引起词汇规范观念的变化。以动态的规范观念作指导,以宽严适当的态度去考虑具体标准,有助于解决区分标准问题,有助于推动汉语的规范化工作。富金璧的论文《“其与能几何”与“吾谁与归”》(《语文建设》2001<12>),文章对这两个历史名篇中的句子,容易让人误解的“与”字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解释。他的另一篇论文《读史札记二则》(《古汉语研究》200l<3>),举例说明了对“蛇矛”及“短兵”的误解,并给予纠正。语言学研究方面的专著主要有:邹韶华的《语用频率效应研究》(商务印书馆出版)、李先耕的《汉语新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徐耀民的《说文部首解读(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郑 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