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经济
民族地区实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1年,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农村人均收入820元,同比增长1.9%;全省民族乡级财政收入11 756万元,同比增长20.5%,人均收入2 289元,同比增长6.9%。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奶牛存栏3,6万头,同比增长13.6%;全省民族乡镇粮食总产达到172万吨,同比增长12.6%。兴边富民行动不断深入。8月省政府在同江市召开了全省边境地区兴边富民行动现场会,总结推广了同江等地先进经验,结合民族地区实际,提出“十大工程”战略目标,使兴边富民行动不断升温,由发动阶段快速进入到全面展开阶段,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省边境地区12个县市区,17个民族乡镇已完成兴边富民行动项目54个,总投资1.1亿元,获得经济效益1 336.5万元。招商引资步伐加快。全省民族地区抓住国家民委和深圳市政府联合举办的2001年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名优新特产品暨土特产品交易会这一契机,组织了省内49个企业、30个民族乡镇的210多种绿色食品、农副土特产品和民族工艺品参加贸易洽谈,黑龙江省参展商品供不应求,迅速提升了本省民族地区产品的知名度。积极探索筹建民族地区产品的展示与销售渠道,着手在深圳、澳门各建一个民族地区名优土特和绿色食品销售窗口。2001年,全省民族地区招商引资总额达到6.5亿元。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部署,强化指导,合理规划,全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种植业中优质品种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绿色食品、特色产品比例不断增加,质量效益型农业初步确立。尤其是赫哲族和鄂伦春族的产业调整成果进一步得到巩固,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赫哲族人均收入2 387元,同比增长0.4%;鄂伦春族人均收入2 105元,同比增长12.6%。扶贫攻坚成效显著。全面完成了阿城市万兴村的包扶任务,使该村人均收入由包扶前的不足800元发展到2 000多元,全村各项指标由全乡的倒数第一,一跃成为全乡前几名。较好地完成了对口支援泰来县江桥镇任务。积极协调省扶贫办,加大对贫困民族乡村扶贫力度,总计争取扶贫资金940万元。扎实抓好鄂伦春族下山定居50周年的各项迎庆准备工作,促进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积极协调省直有关部门及有关市(地)、县(市)政府落实迎庆项目资金800万元,占总需资金的80%。委局党组还在伊春市和嘉荫县举行了现场办公会,帮助鄂伦春族村解决饮用自来水、购买农机具、学校购设备等问题,落实发展畜牧养殖业资金125万元。 (吴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