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王宗璋 1943年11月生,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67年7月参加工作,1999年5月任省委常委、哈尔滨市委书记。
副书记:石忠信(回族) 杨国俊 董克勇 王华放 史文清(蒙古族)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孟广遂
副主任:富亚洲(满族) 盛祖宏 洪企鹏 张振藩 陈云来 景维忠 张金孝 薛恩华
代市长:石忠信
1947年6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68年11月参加工作,2001年5月任现职。
副市长:史文清 方存忠 方世昌 张松岭 尚玉金 程幼东 赵书然 盖如垠 王世华 王大伟
市政协主席:程道喜
副主席:伍增荣(女) 杨 林 谢英梅(女) 董月勤 李 直 张春生 钱乙余 于洪保 张维德(女)
【概况】 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省会,也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地处黑龙江省南部,位于东经125°42’~130°10’、北纬44°04’~ 46°40’之间。东南抵长白山脉张广才岭,西北临大庆油田,南连长春、沈阳、大连东北经济带,北望森林宝藏大小兴安岭。哈尔滨市辖7区12县(市),幅员面积5.31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 66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20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33万公顷。2001年末哈尔滨市总人口941.1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73‰。哈尔滨具有广阔的农村腹地,是全国重点粮豆产区,资源十分丰富。农业以盛产优质水稻、大豆、玉米等著称;林区除生长红松、落叶松、白桦林木外,还栖有东北虎、熊等珍稀动物和禽类40余种;山地出产人参、黑木耳、蘑菇等野生经济植物;地下储藏铜、铁、煤等几十种矿产。
2001年,哈尔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 120.1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6%、13.4%和1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3.1亿元,增长19.4%,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9.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1.8亿元,增长2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3亿元,增长10.6%。
工业实施重点技改项目120项,技改投资增长19.3%。重点培育的电子信息、汽车、食品、医药产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2.6%。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利润总额和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绿色农作物播种面积增长34%,优质粮食作物覆盖率提高8.1个百分点,大灾之年获得较好收成。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41.8%。旅游业实现总收入增长23.6%。非国有经济继续稳步发展,增加值增长11.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58.2%。乡镇企业、区街企业完成产值分别增长15.8%和24.5%,利税分别增长18.2%和22.8%。
108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完成公司制改造,50户国有控股公司按照《公司法》进行了规范。10户企业国有资本全部退出,5户重点企业进入上市核准程序。市属141户企业下放到区、县(市)。农村税费改革试点进展顺利,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并村工作全面完成。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医疗制度改革、供热体制改革取得初步成效。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启动。
对外贸易平稳增长,实现进出口总值(海关口径)12.7亿美元,增长4.6%,其中市属外贸企业实现7.2亿美元,增长10.7%。新批利用外资项目126个,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两个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和税收分别增长21%和23%。第12届“哈洽会”取得丰硕成果。签订经济协作项目770项,引进国内资金23.2亿元。哈尔滨铁路货运口岸进出口货运量增长50%。
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30亿元,增长30.5%。取得科技成果945项,其中具有国际水平的占18%。获国家专利806项,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8.7亿元。101个科技项目获得国家、省立项和资金支持。30个重大科研攻关、高新技术产业化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项目取得进展。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2 700户,实现技工贸总收入、利税分别增长20%和28.8%。建立各类孵化器14个,其中国家级3个。成功组建了巨邦风险投资公司和哈尔滨创新投资有限公司。哈工大大学科技园、黑龙江哈尔滨农业科技园被批准为国家级科技园区。
城市建设和管理成绩显著。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努力盘活城市资产。建立了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强化土地集中统一管理,城区繁华地带23户企业实施易地搬迁改造。启动建设了市政府行政服务中心等重大项目,为大规模开发建设松北新区打开了局面。用市场化方式,成功运作了冰雪大世界等第18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的主要项目,推进了“十冬会”筹备和车辆厂地区开发建设等重大项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道外十四道街跨线桥、尚志大街跨线桥(地方段)、文昌街西段等8路14桥重点工程竣工,城市供水应急工程、文昌污水二级处理一期工程全面完成,磨盘山水库供水工程获国家批准立项。清理整治街路628条,新建红星健身广场、宽城景园等一批城市广场和特色景点,灯饰化水平明显提高。改造危棚户房面积102.6万平方米,竣工住宅563.8万平方米。完成绿化项目186个,新增绿地96万平方米。推进畅通工程,道路交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达到国家A类城市优秀管理水平。
对医药、音像、食品、建筑及农业生产资料等市场进行了重点整顿,经济秩序明显改善。调整、取消、下放680项行政审批事项,规范了审批程序,缩短了审批时限。经济杠杆部门和行政执法部门普遍推行承诺制、公示制,一些地方和单位实行“一站式”服务,增强了工作透明度,提高了办事效率。坚持定期召开外商投资企业例会,增强了为外资企业服务的实效性。
积极参加“新世纪黑龙江人形象”大讨论,涌现出武玉学、李庆长等一批先进模范人物。实施“慈善济困民德工程”,社会各界捐助钱物达1 288万元,为改善弱势群体、贫困群众生活提供了保障。少年宫艺术中心、建筑艺术馆规划建设展厅和世界最大的室内冰雪艺术馆竣工并向社会开放。哈尔滨合唱团代表国家参加第4届国际合唱比赛,获2项金奖、1项银奖。利用省电信公司信息网络资源,建设开通了哈尔滨数码城。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进一步普及,竞技体育获国内外大赛奖牌134枚。10.86万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实现了就业。保证了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月最低生活费保障标准由182元提高到200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31.4亿元,比年初增长16.4%。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增加,农村砖瓦和钢木结构住房比重提高。调整公交线路23条,更新公交车辆566台。革命老区300个村屯吃水难问题得以解决。向人民群众承诺办好的10件实事全面完成。
【市政府着重办好10件实事】 1.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扩大最低生活保障面。4月1日起,哈尔滨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已由每月182元提高到200元。全年共安排6 420万元用于提标扩面,截至12月末,城区有80 565人领取了最低生活保障金,比年初的15 000人增加了65 565人。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的意见》和《哈尔滨市社区就业实施方案》,通过各种渠道安置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10.86万人,比原定目标增加8.6%。2.加快道外、太平、香坊区危房棚户区改造,拆除危棚房102.58万平方米,比原定目标增加2.58%。3.建设尚志大街至海城街跨线立交桥(全长5.288公里,总投资4.5亿元),解决霁虹桥交通堵塞问题,缓解道里与南岗地区交通紧张状况。5月起施工至9月末大部分工程投入使用。4.建设道外十四道街至宣化街跨铁路线立交桥,缓解道外与南岗地区交通紧张状况。道外十四道街至宣化街路桥工程,全长1 645.2米,概算总投资12 446万元。新建改造桥梁和道路面积10.7万平方米,新建市政排水干线总长1 348米,新设路灯109基,照明灯132盏,安装隧道灯248盏,新设变压器3台,同时栽植行道树285株,绿化面积4 873平方米。5.加快哈五公路(黑河至大连公路哈尔滨(任家桥)至阿五界(牛家以北)段)建设,确保34.62公里道路全面竣工通车。完成投资3.43亿元,9月经省交通厅组织交工验收,被评为优良工程。6.分期分批拆除市内三、四类街路的占道房屋及设施,改造、铺装100条背街巷道;基本拆除具备双气条件的居民区内的棚厦和违章建筑,绿化改造300个居民庭院;搞好“两亮工程”。在10 792栋居民住宅楼42 345个单元共安装256 432盏楼道灯,比原定目标增加1 254座楼、9 116个单元,亮灯率达到90%。7.启动何家沟整治工程,完成一期清障和改造任务。何家沟防汛清障拆除房屋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拆迁总户数628户;拆除两侧房屋建筑面积14.35万平方米,拆迁总户数2 537户,用地面积24.65万平方米,建设规模54.39万平方米。8.继续解决入厕难问题。政府投资拆厕还厕及新建公厕25座,小区配套规划建厕15座,社会融资增设移动式公厕10座。实施中小学旱厕改造二期工程,改造中小学旱厕62所,比原定目标增加3.3%,解决了13万名师生入厕难问题,结束了哈尔滨市城区公办中小学师生使用旱厕的历史。9.启动城市供水应急工程,减少供水低压区13片,解决部分居民吃“夜来水”问题。供水应急工程到位资金1.8亿元,一水源与二水源取水塔、输水管线、深井工程和废水回收工程已全部竣工,保证了枯水期安全取水,解决了部分居民吃“夜来水”问题。10.解决部分革命老区300个村屯的群众吃水难问题。革命老区饮水工程建设项目共安排资金2 730万元。打机电井260眼,打集水井3眼,配套机井20眼,远距离输水30个屯,引泉水2处,建小型水厂3处,共解决300个村屯、近13万人口的饮水难问题。
【城市建设重点工程】 2001年是哈尔滨市城建投资最多、城市面貌变化最大的一年。全年共完成城市建设投资112.15亿元,比上年增长2.89%,实现了城建投资总量的历史性突破。以路桥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创历史最高水平。以8路14桥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完成投资39亿元。二环快速干道北线、道外十四道街跨线桥、文昌街、保健路、花园街、先锋路、哈阿路出口及尚志大街跨线桥工程中的马家沟河跨河桥、霁虹街地道桥、北京街地道桥和海城街地道桥于10月1日前相继竣工通车。新建改造道路长度33.8公里、道路面积101.6万平方米,桥梁面积8.9万平方米,人行道面积27.6万平方米,道路附属绿化面积20.7万平方米。新增大中型桥梁4座,桥梁面积6.7万平方米、道路面积56万平方米、人行通道面积15.2万平方米。轨道交通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通过了国家计委委托中咨公司组织的专家组评审。改造供水管网30公里、煤气管网57公里。全面完成泵站水毁恢复工程和城市应急供水工程。更新城市公交车辆144台。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新突破。全市撤销占道市场摊区106处,建成室内市场65处,清理整顿街路628条,铺装改造139条,拆除建筑物、构筑物3.7万处46万平方米;拆除居民庭院内废弃煤柈棚,创建了200个无棚厦生活片区,并使50个街道办事处实现了无棚厦。整饰刷新临街建筑2 175栋,建成了建设街步行街、红星健身广场、防洪休闲广场、鞑靼清真寺广场、宽城景园等一批新的城市景观,完成了香坊公园敞开式改造、新阳路沿街建筑立面整饰、道外南二道街建筑界面保护、中央大街升级改造等环境整治,城市重点区域环境明显改观。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垃圾焚烧处理厂主体及设备安装已完成,形成日处理垃圾200吨的能力。日处理污水32.5万立方米的文昌污水处理厂二期主体工程全面竣工。对78条街路实施了绿化带建设,完成机场路长7公里、宽100米的绿色通道一期工程。全市共植树24万株,栽花铺草120万平方米,新增园林绿地面积102万平方米。继续对马家沟河进行综合整治,启动松花江倒提水系统,实现引清水入河。开始实施何家沟整治工程,完成了机场路跨何家沟部分地段的防汛清障拆迁和绿化。松北新区建设迈出新步伐。江湾分区9.8公里主干道完成土基工程60%的施工量,前进堤改线完成了堤线征地拆迁、土方工程立项审批及土方清基工程,完成上坞4.9公里道路建设和4.6公里排水干线的铺设任务。对区内“省市共建”的省科技馆工程,投入5万平方米太阳岛中区的土地,并负责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共投入1亿元,保证了项目的顺利进行。住宅建设快步发展。完成投资71.9亿元,建设规模707万平方米,竣工住宅563.8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到9.6平方米。加大危房棚户区改造力度,道外、太平、香坊危棚房改造稳步推进,全市共拆除危棚房面积102.6万平方米。其中,道外区在省已给予6 000万元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已拆迁危棚房34万平方米,竣工住宅69万平方米,被动迁的居民、个体、公企9 551户已全部回迁。
【旅游业加快发展】 哈尔滨市围绕建设世界冰雪旅游名城目标,推进旅游业大发展。全市实现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 154.0万人次,同比增长25.5%。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17.0万人次,同比增长9.4%;创汇6 701万美元,同比增长16.1%;接待国内旅游者1 137万人次,同比增长22.8%;旅游收入50.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7%;旅游总收入55.7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5%,同比增长23.6%。
【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呈良好态势】
以实施“小巨人”计划为重点,推动民营科技企业做大做强。确定光宇集团、志阳集团、地王药业集团等9家民营科技企业为“小巨人”企业,并给予重点支持,一批骨干民营科技企业的增长速度均在80%以上。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2 700户(占全省的67.5%),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70亿元,利税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4%、20%和28.8%。年产值超亿元企业有25户,比上年增加10户;年产值超千万元企业有130户,比上年增加37户。纳税额超千万元6户,比上年增加3户;纳税额超百万元52户,比上年增加19户。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日趋完善】
把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劳动者特别是新建企业作为扩面的重点,努力建立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的有效机制,力争实现“全覆盖”的目标,收到了明显效果。截至年底,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企业14 983户,其中新扩户3 025户;参保职工86万人,参保率达96%。其中,国有企业参保61.1万人,参保率达到100%;集体企业参保16.9万人,参保率达到82%;三资企业参保4万人,参保率达到100%;私营企业参保2.7万人,参保率达到90%。征缴养老保险费13.54亿元,其中,当期征缴10.21亿元,征缴率达到87%。清理欠费2.7亿元,清欠率达到80%以上。大力推进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工作,实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离退休人员达33.1万人,社会化发放率100%。其中,市区27万人,县(市)6.1万人,县市的社会化发放率比年初翻了一番。进一步规范了养老保险关系接续工作,通过政策吸引和加大服务力度,吸引个人缴费接续养老保险关系9 938人。养老保险市级统筹工作继续推进,制定了市级调剂金办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力度加大。与有关部门联合印发了《差额补贴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征缴办法》和《机关事业单位劳动模范补充养老保险缴费办法》。共征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费11 157万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为全年计划的103%,为16 345名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全年共发放农村养老金6万元,发放退保金36万元,参保职工51万人。清理违规资金160万元。
【平稳启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全市参保单位2 991户,参保职工51万人。其中,市区参保单位2 003户,参保职工38.2万人,完成年计划指标;共收缴医疗保险费9 223万元,其中,基本医疗保险费7 154万元,大额医疗救助金723万元,公务员医疗补助1 346万元,收缴率达到92%;市区共支付医疗保险费5 780万元,其中,个人账户支付2014万元,统筹金支付3240万元,大额医疗救助金支付469万元,公务员医疗补助支付57万元;医疗保险费结余3443万元。其中,统筹金结余448万元,大额医疗救助金结余254万元,公务员医疗补助结余37万元,个人账户沉淀2 704万元,资金基本收支平衡并略有结余。市区共确定定点医疗机构76户,定点药点122家。县(市)参加医保职工13.2万元,收缴基本医疗保险费4 150万元,收缴率达到85%以上。县(市)医疗保险费划入个人账户1 806万元,统筹金支出1 919万元,结余425万元。从4月份市区启动医改以来,新的医疗保险制度运行平衡,参保职工基本医疗得到有效保障,医疗费用的不合理支出和过快增长势头得到遏制。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4月6日,下发了《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01年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具体实施十项整治任务:以清除污物、完善设施为重点,进一步改善市区环境卫生状况;以推进“畅通工程”为重点,优化城市交通环境;以“退路进厅”为重点,优化市场经营环境;以整治“窗口单位”周边区域为重点,优化城市重点部位环境;以“拆棚还绿”为重点,优化居住区生活环境;以整饰建筑楼体、整顿牌匾广告为重点,优化立面景观环境;以全方位提升绿化质量为重点,优化绿色生态环境;以丰富灯饰亮化层次为重点,优化城市夜晚空间环境;以实施骨干整治项目为重点,拉动城市环境质量整体提高;以强化依法管理为重点,全面巩固城市环境整治成果。

(哈尔滨市政府办公厅信息处 杜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