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外区
区委书记:王铁强 1957年8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75年12月参加工作,2002年1月任现职。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张玉昌
区 长:周书铭 1954年3月生,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69年12月参加工作,2002年1月任现职。
副区长:王 璞 张 炎 陆家蛟 杨 森 唐春发
区政协主席:王家荣
【概况】
2001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3 060万元,比上年增长2.8%,实现利税总额30 203万元,比上年增长28.5%;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31 035万元,其中,区级财政收入15 861万元,比上年增长34.3%。
实现农业总产值4.05亿元,比上年增长8.8%。种植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蔬菜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4 400公顷,占全区播种面积的51%,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0%。养殖业份额逐渐加大,总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达到5.1%,农民收入稳步提高,人均达到3 510元,净增113元。
实现工业总产值20.4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3亿元,比上年增长18%。优势行业支撑能力明显提高,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成为全区经济的骨干力量。都市型工业发展步伐加快,以制鞋、塑钢窗、针织品为主的小型企业初步形成群体规模。
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8.9亿元,在全区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58%。街镇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街道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实现全口径税金6 895万元,比上年增长105.8%,占全区税金总额的23.4%;镇级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实现财政收入5 391万元,比上年增长78.8%。
全区个体私营户达到16 114户,从业人员53 522人,注册资金1 0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达到15户。私营企业集团发展到6户,私营经济园区实体化建设进一步加快。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5亿元,占全区经济总量的75%。
大项目建设初见成效。全区共引进项目562个,引进资金13亿元。全区规划投资1 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46项,其中,在建项目31项,完成投资16.4亿元,建成投产后可新增加产值28.4亿元、利税2.1亿元。
旧城区改造稳步实施,全区集中连片改造的首批工程全部竣工,竣工面积52.6万平方米,6 743户居民迁入新居。十四道街高架桥、北环路拓宽改造工程竣工通车,交通状况明显改善。工业污染源和城市功能全部达标,城市环境保护综合指数为0.8。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镇、村容貌有所改观,砖瓦化普及率分别达到98%、79%。
科技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实施科技计划项目54项,其中2项被列为国家的星火计划项目。新引进科技成果1 000余项,实现产值14 560万元。区、县、居民委三级社区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社区服务网点1 233个。30所中、小学校实行教师岗位聘任制,3 757名教师重新竞聘上岗。小学、初中毕业合格率均达到100%,重点高中高考升学率达到90%以上。撤并学校4所,新建教学楼1.4万平方米。区属国有、集体企业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100%和95%,失业保险覆盖面达到95%,多渠道安置就业人员17 201人。计划生育工作扎实开展。符合政策生育达到99.3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33‰以下,人口出生率为4.14‰。
【个体私营经济占全区GDP比重75%】
2001年,道外区围绕“建设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示范区”的发展战略,以私营经济园区为重点,以市场群和专营街为载体,不断开拓发展空间,推动了个体经济的壮大和发展。全区个体私营经济实现总产值443 046万元,同比增长16.4%;实现销售收入1 084 262万元,同比增长17%;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4 795万元,占全区GDP比重的75%;实缴税金10 831万元,同比增长32.9%,形成了以商贸、餐饮、食品加工、汽配、机械制造、化工塑料、电气器材、运输、建筑开发、旅游为主导的多业态发展新格局,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的特色主体经济。
【城市建设】
列入2000年省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危房改造首批工程全部竣工,建成保障、龙生、轩辕、皇家花园4个10万平方米以上大型居住小区,竣工面积52.6万平方米,6 743户居民迁入新居。十四道街高架桥、北环路拓宽改造工程竣工通车,维修街路68条,铺装改造南安街13条重点街路,交通状况明显改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取得突破性进展。实施“拆、退、建、洁、美”专项整治工程,新建、扩建长青等4个广场;撤销27处占道市场摊区,新建9个退路进厅市场。加强居住小区环境整治,实现了全区“双气户”居民小区无棚厦。建设景观庭院14个,绿化达标庭院14个,新增公共绿地2.8万平方米。以北环路、靖宇街、景阳街、南极街等主干街路为重点,推进具有道外特色的灯饰景观街路建设,城市绿化、美化、亮化水平明显提高。
【农村和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农村一、二、三产业收入比重由上年19:65:16调整到2001年的16: 66:18;全区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8.9%;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一、二、三产业及其他各业的比例为45.5:32:14:8.5。坚持了“农业结构向大力发展养殖业调整”的思路,全力推进常规养殖业调优和特色养殖业调新,形成了16个养殖专业村屯和800多个专业大户,2001年肉、蛋、奶总产量达2万吨,同比增长5%;特色养殖品种不断增加,狐、鹿、乌骨鸡、三黄鸡等养殖已有一定规模;养殖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46.7%。坚持种植业向特色高效调整,继续实施“减粮、增菜、增经济作物”的思路,蔬菜和经济作物面积已占总播种面积的51%,比上年增加6个百分点;新引进种植品种62个,使种植业优质品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业生产,经过检测全区667公顷蔬菜达到无公害生产标准;“东方红”绿色品牌、万宝“滨宝”牌富硒米通过注册。 (道外区地方志办公室 赵小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