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张秋阳
1954年9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69年11月参加工作,2000年9月任现职。
副书记:董绍林 杨锡春 李永军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孙永纯
副主任:王维丰 房淑敏(女)李朝瑞 杨德新 贾国臣 孙玉生
市 长:董绍林 1953年10月生,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72年6月参加工作,2001年7月任牡丹江市政府代市长,2002年2月任现职。
副市长:王宝良 王志臣 靖殿元 高艳华(女) 姚寿鹏 吴长利 谷振春
市政协主席:李春一
副主席:马广荣 肖广森 杨宝龙 马志国 金太云 郝东山 周元生王启民 焦芳久
【概况】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实现228.6亿元,同比增长(下同)10.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完成33.6亿元、105.6亿元和11.8亿元,增长11.6%、8.1%和2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2.1亿元,增长23.1%。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107.3亿元,增长5.2%。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7.8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4.5%。
国企改革有新进展,恒丰股票上市,募集资金2.8亿元;制药厂争取到国家债转股5.2亿元,建工集团、热电总公司重组减债免息3.7亿元;啤酒厂加入哈啤集团,百货大楼加入大商集团,毛毯厂出售成功。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继续深化。组建了单一法人的城市信用社,开展国家国土资源监察综合试点市工作,合并重组121所中小学和大中专院校,推行药品集中招投标制。进出口总额完成16.1亿美元,增长28.1%,其中边贸进出口总额13.5亿美元,增长39.7%。旅游业总收入完成17亿元,增长9.8%。承办了全国乡镇企业东西经贸合作洽谈会,组织了5次大型招商活动,全年引进域外资金到位额32.5亿元。
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城乡建设总投资45亿元,增长7%,其中村镇建设投资15.8亿元。穆棱镇被国家确定为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林口镇被评为全国文明小城镇示范镇。201国道牡林段、橡胶坝、引热入市和城区供水等工程进展顺利,被列为国家级清洁能源和城市污水深度处理回用试点市。环城山植树126万株,市区新增绿地24万平方米。综合整治了市区44个居民小区,供热并网25万平方米,大气总悬浮微粒年日均值控制在每立方米200微克以下。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 171元,增长6.6%。农民人均纯收入3 073元,增长6.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款227.3亿元,比年初增加14.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2亿元,增长9.2%。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9.45平方米。安置下岗职工2.7万人,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4.3亿元,政府承担的“两金”全部兑现,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了100%社会化发放。
21个重大科技项目列入国家科技攻关、863、星火和火炬计划;加强桥北5所初中建设,一、二中成为省级示范性高中。广电集团与中国网通合资组建牡丹江网通信息港,加快了产业化步伐。京剧《周总理与大庆人》摘取全国戏剧梅花奖。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8‰以内,荣获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十佳红旗市称号。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被国家授予群众体育先进市称号,在全国九运会上获得2枚金牌。
依法治市工作不断深入,“四五”普法全面铺开,进行以领导干部、企业经营者、执法人员和青少年为重点的法制宣传教育,培训4.6万名各级干部,开展以政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依法治理活动,社会法制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向市人大常委会作专题报告19次,与市政协常委会协商13次,办理人民代表议案、建议和意见103件,政协委员提案116件。平稳推进机构改革,市政府工作部门由55个精简到41个,行政编制平均减少29.3%。社会局面保持稳定。“严打”整治斗争成效显著,侦破4起公安部挂牌大要案,严厉打击了“法轮功”邪教组织和“益生源”等非法传销活动。妥善解决各类信访案件,信访工作继续保持全省先进。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重点查处了3 000起各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案件,治理了123个小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率低于省控指标。
【旅游业】 牡丹江市是本省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全市境内拥有可开发的景点450多处,其中自然景观约有270处,人文景观约有180处,已开发并具备接待能力的自然、人文景观230处。各种类型和规模的景区、度假区16个。其中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镜泊湖,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牡丹峰、火山口森林、威虎山、三道关、绥芬河,1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渤海国遗址,绥芬河、东宁、牡丹江空港为对俄国家一级口岸。近年来着力于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形成了以城建景观、沿江风景带、市区主题公园为依托的城市主题旅游产品;以镜泊湖、莲花湖、小北湖、海浪河等为主景区的夏季避暑度假旅游产品;以江心岛雪堡、城市内雪雕、中国雪乡、牡丹峰、横道、颐池山庄等滑雪场为依托的冰雪旅游产品;以五大国家级森林公园为依托的森林生态旅游产品;以渤海国遗址、威虎山影视城、八女英烈、朝鲜民族村、勋山要塞等为依托的边境旅游产品。2001年本市旅游业总收入16.9亿元,完成目标值的102.4%,同比增长9.8%;接待海外旅游者29.13万人次,完成目标值的109%,同比增长8.9%;旅游外汇收入完成1.13亿美元,完成目标值的109%,同比增长8.9%;接待国内旅游者253.6万人次,完成目标值的102%,同比增长11.4%;国内旅游收入完成7.6亿元,完成目标值的102%,同比增长11.4%;接待出境旅游者11.58万人次,同比增长13.3%。本市旅行社达到91家,其中国际社9家,国内社82家;星级宾馆达到37家,其中四星级1家,预备四星级1家,三星级6家,二星级19家,一星级11家。旅游业总资产40亿元,旅游从业人员1.6万人,导游员500人。形成了7个企业、300多个制作者的旅游商品产业群体和3 000多万元的市场销售额。在全省旅游商品设计大赛中,本市有5件获最佳奖,60件获优秀奖,最佳奖占该奖项的1/3,优秀奖占该奖项的2/3。
【教育事业】 有各级各类学校1 719所,在校生47.7万人,教职工3.7万人。其中小学1 057所,在校生23万人,教职工1.87万人;普通中学179所(含省重点高中3所),在校生15.1万人,教职工1.25万人;职业高中12所,在校生647万人,教职工838人;中等师范学校2所,在校生1 587人,教职工307人;成人大中专院校30所(含教师进修学院7所),在校生6 067人,教职工1 443人;特教学校6所,在校生404人,教职工157人。幼儿园442所,在园幼儿8.08万人,教职工3 319人。基础教育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坚持从实际出发,突出基础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紧紧抓住初中这一重点和难点,积极稳妥地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程。全市小学、初中生辍学率分别控制到0.28%和2.7%,小学、初中规范化学校分别达到90%和92%,综合办学水平居全省领先位置。从2001年开始,启动桥北教育发展战略,投入资金1 800万元,翻扩建中小学1 155平方米,促进了本市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强薄弱校建设,对市区初中办学网点进行调整,促进了办学网点的进一步优化。实施“兴乡奠基”工程和教育强乡镇建设,全市已有51个乡镇达标,有6个乡镇被评为教育强乡镇。把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改革和课程结构改革作为巩固提高“普九”成果的重要措施,大力推广宁安市“双证”教育的经验,受到教育部、农业部的肯定,宁安市被确定为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普通高中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全市高中阶段招生比例达到60%,其中市区达到82%,高考升学率达到70%。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健全了职教体系。有中等职业学校38所,其中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4所、省部级重点职业学校2所,开设50多种专业,在校生达到2.4万人,为全市各条战线输送了大批合格劳动者和中高级人才。投资1 600万元,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提高了办学层次和办学质量,努力创建全国示范性高中,得到了省评审组的高度评价。社会力量办学发展较快,在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积极鼓励与大力扶持下,已成为本市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社会力量办学教育机构共518所,社会力量办学的教育产业创价值达1.3亿多元,涵盖了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各个领域,办学形式向多元化、规范化发展。教育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剥离企办校21所,剥离面达到70%,活化教育存量资产达3 800万元,增强了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农村办学网点采取村联、企联、乡联、附设等方式进行调整,调整初中52所,调整小学316所,第一轮农村网点调整已经结束,第二轮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开始启动。办学条件逐年改善。为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了投资体制改革,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九五”期间,教育费附加年均达到2 000万元~2 100万元。市区翻建13所中小学校舍,总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累计投资6000余万元。全市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资金达2.3亿元。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通过实施教师塑形工程和学校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两范”模式,增强了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了教师良好的社会形象,教师学历水平和业务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中小学教师岗位培训率达到90%以上。骨干教师培训率达到100%,培训市级骨干教师782人,省级骨干教师238人,国家级骨干教师22人;培训市级骨干校长100人,省级专家型校长11人,国家级骨干校长3人。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和教学能手。
【电信建设】 电信业发展迅速,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2001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9亿元,业务收入41 677万元,实现收支差额3 894万元、成本费用35 412万元,固定资产总值达到23亿元。交换机增容3.8万门,交换机总容量达到62.07万门;完成线路网改工程286个,工程优质率达到了96%;实现出局线对5.7万线,累计出局线对达到87.86万线;建设光缆176公里,实现了本地网和城域网的扩容。新增电话用户66 092户,期末户数突破50万户。新增来电显示用户107 291户,累计达到166 130户,渗透率达到32.69%。新增数据用户30 455户,期末户数达到52 741户;发展宽带业务用户1 102户。新增国脉电信寻呼用户73 617户,累计达到13.74万户。全网长途来话接通率达到65.6%,网络接通率96.3%,呼叫到达率96.3%。投资2 900万元采取无线接入等方式解决了344个边远农村的通信难,全市1 249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与市教委签订了教育城域网建设协议,一期工程并入107所规模较大的学校。与牡丹江大学等7所规模较大的院校签订了联合建设宽带网协议。完成本市政府上网工程和农业信息网的建设。

(牡丹江市政府办公室 隋洪江 丁文敏 赵国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