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牡丹江市退耕还林

  牡丹江市地属“九分山水一分田”的山区、半山区,是全省重点林区之一。截至2002年底,全市9年累计退耕还林10.65万公顷。其中2002年完成1.4万公顷(生态林1.14万公顷,经济林0.26万公顷),为国家计划的100%,全年造林成活率平均达到90.4%。其做法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退耕还林工作的推进落实提供根本保障。全市范围内实行“五个一”的推进机制,即一把手工程、一级目标管理、农村工作考核一票否决、一个领导机构组织协调、一支专门队伍推进落实,逐级签订工程建设责任状。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费用实行分级、分系统负担,市财政将市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费按每亩5元,市退耕办工作经费按每亩0.5元列入财政预算,市财政每年将为此支付20万元。把握政策,扩大宣传,为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强大动力。通过召开各种会议、新闻媒体、深入基层、兑现政策扩大宣传。退耕还林粮食补助必须发到农民手中。处理好条块的关系,全市退耕还林工作一盘棋。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为退耕还林取得实效提供科技依托。在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整治工作。如海林镇红甸子流域为代表的“林上山,田下川,蓄水保土稳高产”的生态农业型;下城子镇小老妈沟流域为代表的“栽灌木,筑垄堰,三跑变成三保田”的强度治理型;东宁镇万鹿沟流域为代表的“花果山,修梯田,靠山养山开财源”的治山致富型;铁岭镇大砬子沟流域为代表的“林在上,果中央,沟塘种养鱼米香”的立体开发型;铁岭镇刀把沟流域为代表的“山常青,水常秀,回归自然有人游”的城郊旅游型。以退带调,以调促退,为退耕还林的成果巩固提供有效保证。对于退耕后无地可种,又无其他收入的,通过机动地适当调整,使耕者有其田,给予资金和政策扶持,鼓励退耕农户离土不离乡,向二、三产业为转移。(崔祥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