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杨永茂 1947年10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64年参加工作,2002年3月任省委常委、哈尔滨市市委书记。
副书记:石忠信(回族) 史文清(蒙古族)王 颖(女)邹新生 许德生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孟广遂
副主任:淳于永菊 尚玉金 张金孝 薛恩华 于洪保 许桂芝(女)
市 长:石忠信 1947年6月生,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68年11月参加工作,2002年2月任现职。
副市长:史文清 方存忠 方世昌王世华 程幼东 王大伟 聂云凌张桂华(女)丛国章
市政协主席:杨国俊
副主席:王华放 谢英梅(女)齐燕滨 杨亚光(回族) 姚建亭肖鸿麟 张郑婴 解应龙 纪效民
【概况】 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省会,位于东经125°42’~ 13°10’、北纬 44°04’~46°40’之间。市辖7区12县(市),幅员面积5.31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 66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3万公顷。2001年末哈尔滨市总人口941.1万。哈尔滨具有广阔的农村腹地,是全国重点粮豆产区,资源十分丰富。农业以盛产优质水稻、大豆、玉米等著称;林区除生长红松、落叶松、白桦林木外,还栖有东北虎、熊等珍稀动物和禽类40余种;山地出产人参、黑木耳、蘑菇等野生经济植物;地下储藏铜、铁、煤等几十种矿产。
2002年,哈尔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 232亿元,年均增长11.5%,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百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4.5%。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发挥国债项目的带动作用,扩大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完成1 300亿元,是前5年的2倍。哈飞微型军、哈药7-ACA等139个项目竣工投入使用。推进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21.5:32.2:46.3调整为16.2:35.2:48.6。工业结束连续9年亏损局面,提前实现中央提出的改革与脱困目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3%,汽车、医药、食品、电子信息四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的52%,年均增长17.6%。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9%,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42.8%,比1997年提高11.4个百分点。绿色食品发展迅速。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乡镇区街企业持续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392户。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信息化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绿化造林步伐加快。冰雪和生态旅游推动了全市.旅游业的大发展,国内外游客数量年均增长17.4%,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22%。商品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商贸业态走向多样化、现代化。房地产、交通运输和其他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
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1998年后的5年是城市建设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时期。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达385亿元,机场高速路、二环路、海城桥等重点路桥工程相继建成,新建、改造道路450万平方米。建成32个城市住宅新区,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70%。电力、通信、邮政、农村电网改造等取得历史性突破。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拆除各类占道房屋设施160万平方米,改造背街巷道1 100条,建设大型休闲、社区广场23处,灯饰化景观街路28条,新增绿地1 600公顷。马家沟综合整治取得显著成效,文昌污水处理厂形成32.5万吨的一级日处理能力。完成城市供水应急工程。磨盘山水库工程已完成国家立项。在城市二环路以内推广电、气等清洁能源锅炉2 780台,治理污染企业525家,拆除污染环境烟囱730座。实施“畅通工程”,交通管理达到国家二等优秀管理水平,城市公共交通事业取得长足进展。开通市政“110”等一批服务热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试点取得较好效果。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管理模式逐步得到完善。经营城市取得新进展,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推动了松北新区开发、城区企业搬迁和路桥等大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了政府土地储备和挂牌交易制度。组织开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完成建成区35%的控详规划。启动了生态型园林城市建设。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初步发挥。国有企业改革取得进展,24户重点优势国有企业实行产权多元化改革,110户国有大中型企业改组为公司制,改制面达到82%;中小型企业改制1 981户,改制面达到90%。238户国有企业实施政策性破产或依法破产,42亿元资产退出国有经济领域,核销呆坏账29.1亿元。所有制结构发生较大变化,非国有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1997年提高7.9个百分点。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推行了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等财政改革。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得到较好落实。累计为28.5万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发放基本生活费、代缴社会保险费14.9亿元,为34.9万名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拨付养老金67亿元。养老保险实现社会化发放,覆盖87万人,覆盖率达到96%。失业保险、医疗保险范围进一步扩大。3次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30.7万人纳入低保范围。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金融、房地产、劳动力等各类要素市场发展较快。引进招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哈尔滨落户。地方金融机构为经济建设服务能力增强。农村完成第二轮土地承包,实行了税费改革。
对外开放水平逐步提高。累计完成进出口总值613亿美元,批准外商投资项目560个。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取得新进展。经济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本市扩大对外开放重要基地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活跃,东北亚经贸科技合作区、哈尔滨铁路货运口岸、航空口岸作用日益增强。成功举办第8届世界北方城市市长会议。与国内各地区横向联合与协作取得新成果。 科教及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建立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农业3个国家级科技园和16个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成立巨邦、亿阳等4个风险投资公司。锂离子电池、高压大功率变频调速装置等一批重大高新技术项目实现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3.1%,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5%,比1997年提高12个百分点,增长速度居全国同级城市前列。民营科技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00亿元,年均增长27.7%。累计取得科技成果4 840项,具有国际水平的占19%,获国家专利4 326项,连续2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教育事业发展较快,100%人口地区实现“两基”教育,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取得成效,成人教育和地方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重组成果显著,城乡教育对口支援和教育信息化建设居全国前列。城区90%中小学校达到规范化学校标准。建立中高级人才市场,引进急需人才6 000余人,培养短缺人才1.6万余人。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竞技体育水平显著提高。“十冬会”筹办工作进展顺利。经国务院批准,获得冬奥会申办权。卫生改革不断深化,城乡居民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开通“哈尔滨数码城”,带动全社会信息化建没。
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 000元,比1997年增长70.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 777元,比1997年增长11%。市区人均居住面积10平方米,比1997年增长28%;农民人均居住面积18.6平方米,比1997年增长7.3%。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住房、教育、旅游、汽车、体育和文化渐成消费热点。注重关心贫困群众生活,开展扶贫济困等救助活动,下岗失业人员累计实现再就业23.3万人,农村开发式扶贫取得明显成效。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累计获得国家级、省级各类文化艺术大奖268项。连续4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社区建设得到强化,建成“星光老年之家”300个。依法行政进一步加强,向市人大常委会提报地方性法规草案43件,发布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151件。办复省市人大代表议案、建议2 413件,办复省市政协委员提案3 887件。连续3年被评为全省安全工作优秀达标城市。积极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法轮功”邪教组织,维护了社会稳定。实行信访领导责任制,及时妥善处理大量群体事件和信访问题。依法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规范。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厂务公开,实行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事项减少57.1%。基本完成政府机构改革,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适应加入世贸组织要求,建设学习型、调研型、决策型、服务型、网络型政府,公务员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强化监督制约机制,促进了廉政建设。
【市政府着重办好10件实事】
(1)将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城镇居民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截至2002年6月底,已经将全市符合保障条件的城镇居民(30.7万人)全部纳入保障范围,新增加低保对象7万人,提前6个月实现了应保尽保目标。全市低保对象人数占全市非农业人口的6.99%。市区内低保对象全部持证(卡)在商业银行网点领取保障金。(2)退休职工养老保险金全部实现社会化发放。全市养老金社会化发放人数达到35万人,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3)医疗保险覆盖面由50万人扩大到70万人。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3.9万人,比原定目标增加5.57%。(4)安置6万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全市安置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7.2万人,比原定目标增加20%。其中,安置失业人员4.8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安置下岗职工2.36万人,再就业率为44.5%。(5)拆除危棚房80万平方米,竣工住宅340万平方米,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0平方米。全市共拆除危棚房102万平方米,比原定目标增加27.5%,住宅建设规模68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50亿元,竣工住宅350万平方米,比目标增加2.9%,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0.0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7平方米。(6)治理大气超标污染源500个,治理噪声扰民污染源1 000个,新建绿地100万平方米。治理大气超标污染源766个,比目标增加53.2%,其中,对532个使用高污染燃料的单位限期使用清洁能源或洁净煤技术产品,对201个使用燃煤茶炉、大灶的单位限期改用清洁能源或并入供热热网,对33个使用10吨/小时以上锅炉的单位限期使用洁净煤技术。治理噪声扰民污染源1 501个,比原定目标增加50.1%,全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6.2分贝,同比下降0.6分贝,交通噪声平均值68.3分贝,同比下降0.1分贝。采取拆建还绿、拆墙透绿、拆违辟绿等措施,新增绿地面积131.6万平方米,比原定目标增加31.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4.66平方米提高到4.76平方米。(7)新建164个、改建和扩建136个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活动站,在公园、居民小区内装备360个(套)健身设施。建成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活动站308个,比原定目标增加2.66%,其中新建129个,联建106个(其中的40%为新建项目),改扩建73个,覆盖面达城区100%的街道和70%的社区。在全市安装670个(套)健身设施,比原定目标增加86.1%。(8)调整90所中小学校布局,改善55所学校危房。按照巩固“普九”成果、减轻农民负担、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调整144所学校布局,比原定目标增加60%。筹集资金700万元,完成了72所学校危房改造任务,比原定目标增加30.9%。(9)解决革命老区300个村屯吃水难问题。全市共筹集资金3 000万元,解决革命老区309个自然屯、8万人吃水难问题(打井232眼,输水38个自然屯,配套39个自然屯),比原定目标增加3%。(10)开通、调整8条公交线路,更新100台公交车辆。开通、调整线路12条,比原定目标增加50%,其中开通5条,调整、延伸7条。更新公交车辆837台,比原定目标增加737%。占营运车辆(3 480台)的24%,满足了12个小区居民的出行需要。
【城市公交事业体制改革】
2002年,哈尔滨市108条公交线路中有72条取消或部分取消了单车承包、家庭式经营方式,实行了车队化和公司化管理。到年底,两大国有公交企业比上年同期减亏922万元。市区9条街路建设了102处灯箱景观式公交候车长廊。开辟了6条公交线路,并对11条公交线路的走向进行了调整、延伸,公交线路总长度增加90.5公里,公交线网密度增加0.26公里/平方公里。重点解决了12个新建小区居民和松北新区大专院校学生的出行问题。市政府投入400万元用于增加公交车辆。公交企业采取合资、合作、贷款、自筹等方式,共融资1.75亿元,更新公交车辆837台。全市万人拥有公交车辆达到9.8标台。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
围绕六大高新技术业群的发展,筛选和实施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对哈尔滨市经济具有较大牵动作用的锂离子电池、数控等离子切割机、单氯化苯酐、畜禽重大疫病疫苗等30个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效。高压大功率变频调速装置、254厘米大屏幕背投影电视机、直线电机驱动电梯、大吨位打桩机样机等10项重点攻关项目已经进入样机试制阶段,其他项目也均在关键技术攻关上取得了明显进展。10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全面推进、10个重大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项目完成阶段性目标。有21个项目获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重点新产品计划支持,有122个项目得到省科技攻关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基金和发展信息产业专项基金的支持,资金总计6 169万元。哈尔滨市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城市,在红光锅炉、广播器材、变压器等8户企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项目。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值300亿元,同比增长30.4%,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6%。
【民营科技企业保持快速增长】
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00亿元,利税3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7.6%和20%。电子信息、新医药、新能源和先进制造等优势产业实现产值占哈尔滨市民营科技企业总产值70%以上。“小巨人”企业迅速扩张,已发展到13户。为8户“小巨人”企业提供了贷款担保,累计贷款1.75亿元。新中新、圣泰等企业经营业绩突出,销售收入均比上年增长26%以上,有5户企业已进入上市的实质性运作阶段。有实力、前景好的新兴企业迅速崛起,巨恒、博实等一批企业当年实现产值超千万元。特别是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民营科技企业通过增资扩股,实现了资本增值,如泰富由500万元增至5 000万元。
【城市路桥建设重点工程】 市委、市政府按照优化两轴、完善内环、打通结点的总体思路,实施了9项路桥工程,共完成投资5.02亿元,新建改造道路面积76.8万平方米,新建桥梁面积2万平方米,铺装人行步道面积24.4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3.4万平方米,新增路灯l 313基。(1)东西大直街改造工程。全长5 165米,投资1.28亿元。改造后的大直街为6~8车道的一幅路,新建改造绿地6.78万平方米,植树1 564株,成为哈尔滨市最长的标志性景观大道,提高了市区交通横轴的通行能力和环境质量。(2)田地街和南极街拓宽改造工程。全长2 035米,投资8 367万元。改造后道路总宽为36~46米。工程竣工后,拓宽了内环路中的“卡脖路”,改善了道里中心区交通紧张状况。(3)友协大街改造工程。全长3 888米,投资2 217万元。在道路改造的同时,对沿途重要地段进行了绿化、彩化和景观综合设计,建成了哈尔滨市第一条生态型森林景观大道。(4)宣化街改造工程。全长4 075米,投资5 950万元。在道路改造中注重交通功能与环境功能并举,新增绿地3.2万平方米,栽植乔灌木15万株,成为本市又一条标准较高的绿化景观大道,改善了内环东路交通条件。(5)化工路改造工程。全长4 935米,投资2 337万元。工程竣工后,缓解了城市东南部交通紧张的状况。(6)尚志大街至海城街铁路跨线桥续建工程。全长830米,投资7658万元。2002年主要完成了跨铁路主桥及北引桥建设,在道里与南岗中心区之间新增一条交通主干道。(7)中山路和红军街改造工程。南起文中街与中山路交叉口,北至中山桥桥头北端,全长2 140米,完成了架空明线落地敷设、道路改造、红博地下通道装修、灯饰亮化等工程,全面优化了本市交通纵轴南段的交通和环境面貌。(8)电塔街改造工程。全长l 504米,投资3 685万元。新建绿地3万平方米,植树1 002株。工程竣工后,完善了城市南部地区路网体系。(9)大有坊桥改造工程。采用BT方式,融资560万元,建成了长38米、宽32米的大有坊桥。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日趋完善】
哈尔滨市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企业达到1.5万户,参保职工86万人,参保率94%。其中新参保企业l 500户,新参保职工3.4万人,2002年共征缴养老保险费l4亿元。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全年征缴养老保险费2.2亿元,征缴率97%,为2.2万名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足额拨付养老金1.9亿元。为机关事业单位参保人员建立了个人账户。在全省率先开展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实地稽核,并取得明显成效,查出漏报缴费基数1 106万元,追缴入账养老保险费245万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继续开展清理整顿工作。发放农村养老金12亿元,为886人办理退保手续并退返保金28万元,清理追讨违规基金153万元,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稳步调整中得到了巩固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