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王国学 1944年7月生,大专学历,中共党员,1961年7月参加工作,2002年4月任现职。
副书记:邓 华 许兆君 刘铁民贺旭武 李承兰(女)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国学
副主任:王 发 曲汝柏 王志忠吴 军 关玉琴(女)徐春阁
市长:邓 华 1947年12月生,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68年7月参加工作,2002年12月任现职。
副市长:许兆君 张邦升李淑香(女) 孙 喆 高景峰张书滨 吴国华(女)
市政协主席:韩树礼
副主席:王桂文(女)普列·阿里格张 平 王政国 朱晓峰 曹占林 赵桂英(女)
【概况】
佳木斯市地处祖国东北边陲的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汇流而成的三江平原腹地,隔乌苏里江、黑龙江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比罗比詹相望,是祖国最早迎接太阳升起的地方,被誉为“东方第一城”。全市总面积3.27万平方公里,辖5区、4县、2个县级市。全市总人口239.3万,市区人口79.2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1‰以内,是黑龙江省东北部经济、金融、科技、交通、文化中心。佳木斯市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510毫米左右。耕地面积56.26万公顷,其中可垦荒地20.93万公顷;林地面积27.26万公顷,森林蓄积量l 693万立方米;水域面积13.33万公顷,盛产全国闻名的鲑鱼、鲟鱼、鳇鱼,其鱼子饮誉欧亚市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有煤炭、石灰石、黄金、大理石等30多种矿物质。三江平原冬季一望无垠的冰雪天地可供游人狩猎、滑雪,夏季山青水秀,景色怡人。三江湿地自然保护区、大力加湖风景区等众多生态景观、人文景观美不胜收。境内有哈佳、佳鹤、牡佳、佳富4条铁路干线,可通往全国各地;公路通车里程2 674公里,201、221两条国道横穿境内,三亚至同江国家高等级公路正在建设之中。佳木斯机场已开通至北京、哈尔滨、大连、上海、深圳、三亚、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等国内、国际航线。C3微波通讯工程已投入使用。全市有5个国家一类口岸和同江至俄罗斯犹太自治州比罗比詹、抚远乌苏镇至俄罗斯卡扎两条国际客货运输通道。客货运输可顺黑龙江直下,经挞靼海峡驶抵日本、韩国、美国和东南亚各国,形成水、陆、空立体交通网。1991年创建的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可为客商提供交通运输、上下水、电力、通讯、供热等基础条件。
2002年,全市经济保持快速增长,顺利实现年初既定的目标。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9.2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9.1%和15.1%。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5.4亿元,同比增长10.4%。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粮经饲种植比例由上年的81.7:17.9:0.4调整到79.5:18.3:2.2(统计口径内),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种植面积达20.53万公顷。生猪、牛、羊和禽存栏分别达到92.99万头、36.5万头、38.3万只和857.6万只,同比分别增长35.4%、12%、21.6%和17%。乡镇企业总产值、增加值和实现利税同比分别增长12.6%、12.3%和11.3%。粮食产量因灾减产至208万吨,同比下降21.1%;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 411元,同比下降17.1%。工业恢复性调整取得显著成效,质量和效益持续回升。工业在调整中恢复发展生机,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34.5亿元,同比增长17.1%。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2.7%。工业实现整体扭亏,全年实现赢利l586万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同比增长9.1%。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技术改造投资快速增长。完成项目库项目储备154项,争取国、省投资4.6亿元。14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7亿元,为年计划的104.2%,松干整治、退耕还林、城市道路等各项目均如期完成年度计划。
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8.6亿元(口径为行政区50万元以上投资),同比下降5.9%。其中技术改造完成投资4.2亿元,同比增长64.8%;房地产投资完成6.5亿元,同比增长6.9%;基本建设受中央国债投资下降影响,完成17.9亿元,同比下降13.2%。消费需求平稳增长,市场整顿成效显著。200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72.4亿元,同比增长7.8%。其中,市、县、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7.8%、8.8%和6.4%。市场建设、规范、整顿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安庆大市场投入运营,重点对生资、建筑、文化、金融、医药、能源以及卷烟、食品等市场进行了专项整顿,市场秩序和消费环境明显好转。对外贸易增势强劲,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果。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1.65亿美元,同比增长36.3%,超出计划26.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和进口同比分别增长38.8%和34.7%。对俄贸易同比增长45.2%,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78.9%。引进域外资金30.3亿元,签订经济技术合作项目82个,项目履约率达到82%。新批外商投资企业9户,同比增加3户,实际利用外资117万美元,同比增长71.5%。
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松花江流域防护林等工程,全市造林面积完成21.4万公顷,为年计划的107%,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6.4%。加强工业污染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各项调控指标均较好地控制在计划内。
文化、卫生、教育、体育等各方面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得到加强,社会公共服务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不断加强,“两个确保”基本实现,新安置3.6万人实现再就业。继续加强城市道路、供热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5 010元,同比增长13.0%。
【绿色食品产业】
地处三江平原腹地的佳木斯市,由于黑土肥沃,资源被破坏和污染程度较轻,极具发展无公害农业和绿色食品优势。全市从自然条件出发,根据区域特点,科学地进行了完善八大基地建设,确定了粮食、经济作物、蔬菜、山产品、畜禽生产、水产类、特色种养、生物饲料及肥料的重点产区,高标准建设绿色食品种植业基地、无公害养殖基地、无公害食品养鱼池。绿色食品基地已全部列入订单农业辐射之列,实现产量120万吨,产值达12亿元。全市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50家,其中香兰米业、鸿源米业、千里集团、龙江大豆有限公司等已跨入省级龙头企业行列。至年底,全市绿色食品加工产量33.8万吨,产值3亿多元,绿色食品种、养、加总产值达15亿元,绿色食品产业拉动12万农户人均增收248元。全市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达到40个,一批绿色食品标志品牌获得了著名、知名商标,其中“翔宇”牌有机活性复合专用肥为我国第一个获得绿色食品生产资料认证的肥料;“龙拱”牌麦芽低聚糖为全国第一个绿色食品玉米深加工产品;“晨星岛”牌豆粉首获全国第一批“中小学豆粉工程”指定饮品称号;“绿健”牌大豆是全省第一个获AA级绿色食品标志产品;“小兴安岭”牌干红、饮品、原汁葡萄酒成为全省笫一个A级葡萄酒。全市绿色食品销售领域已扩大到12个国家和地区,延伸至21个省市。
【市委市政府办26件实事】
以加快城市建设为重点,紧紧围绕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要求迫切的热点、难点问题,市委市政府着力抓了26件实事,走出了一条还欠账、搞突破、达标准、上档次、升品位的发展新路子,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品位不断提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也为“五年再造”宏伟目标的如期实现提供了有力保障。几年来,“26件实事”的内容不断丰富,项目不断增加,共实施“实事”项目165项,总投资额高达100多亿元。其中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106项,总投资额达8.5亿元,是建国后到1997年投资总额的2倍多。社会公益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政务公开】
佳木斯市推行政务公开工作,一是不断深化思想认识,把政务公开工作作为政府的一项常规性工作,建立了长期性的组织领导机构。二是以建设廉洁、务实、高效的行政工作运行体系为目标,做到坚持“围绕一个中心,做到三个结合”,即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努力建设廉洁高效政府这个中心,做到推行政务公开与严格依法行政相结合,与源头治腐工作相结合,与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相结合。三是积极吸纳公众参与,夯实政务公开工作的社会基础,拓展了政务公开的社会空间,扩大了政务公开的社会影响。四是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全面铺开,促进工作水平的整体提高。政务公开的规范化面达到60%以上,全方位立体式的社会监督网络初步形成。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2002年全市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先后开展了12个专项市场整顿战役,集中整治,合力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全市共受理投诉4 934起,查处案件7 669起,出动执法人员47 542人次,出动车辆9 896台次,查处假冒伪劣商品货值831.59万元;捣毁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窝点71个,涉案人员243人;查封出售假冒伪劣商品商店、摊床262个,查封非法经营场所133个;修改、废止地方法规46个;查处虚假广告128个,吊销营业执照84个,罚没款488.8万元,退赔损失21.8万元;查获偷、漏、逃税案件830起,全市共查补税款3 059万元。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中,立案1 558起,已结案1 008起,处理违法人员202人,移交司法机关案件17起,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4起。经过集中整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集贸市场经营秩序基本得到规范,税收经营和财经纪律得到强化,建设市场、文化市场秩序得到净化,整治市场封锁和行业垄断行为取得成效,安全生产秩序得到明显好转,加油站专项整治工作初见成效,药品、医疗器械市场安全有序,食品卫生市场实现了安全监管,医疗机构药品采购步入规范化,卷烟市场专项整顿取得历史性突破。
【教育事业创新】
佳木斯市先后获得了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市、全国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和全国民族团结教育先进单位等殊荣。“两基”成果取得了新进展,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97.5%,高中阶段入学率54.31%。教育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全市社会力量办学机构达到970所,民办教育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教育改革继续深化,实施素质教育取得显著成果,有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1个,省先进集体6个。中小学国防教育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得到加强,涌现出十六大代表徐秀珍等一大批先进模范典型。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师待遇明显提高。全市中小学校舍面积增加至203.53万平方米,全市新建教师住宅面积达到4.79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