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哲学研究

  2004年,全省哲学界发表论文近230篇,著作11部,学术交流活跃。
    著作类:康渝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致思理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阐释了内涵于其中的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试图通过对新唯物主义致思逻辑的梳理,实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解读。衣俊卿的《文化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陈树林的《危机与拯救蒂里希文化神学导论》(人民出版社),关健英的《与老庄对话》(韩国HumanistPublishing Go),柴文华的《现代新儒学文化观研究》(三联书店出版社)、《中国人伦学说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张锡勤的《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稿上下卷》(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编著有康渝生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纲要》(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王裕毛的《自然辩证法概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合作著书的有宁莉娜等人的《西方逻辑思想史》,赵天成等人的《马克思的幽灵与现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多部著作。
    学术论文类:(1)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有:张奎良的《“以人为本”的哲学意义》(《哲学研究》5/2004),提出以“人为本”的哲学意义,主要体现在“本”的释义上,从这个角度认识以人为本,可以理解人是在本体论意义上的世界之本,人是价值论意义上之本,人是终极追求意义上之本。樊志辉的《“实践哲学”本土化视野的价值与误导》(《学术研究》1/2004),提出的“实践哲学”被国内许多哲学研究者用来诠释马克思的思想。尹树广的《生活世界与实践哲学》(《南京社会科学》6/2004),提出只见事实的日常经验和实证主义的客观思维。王晓广的《马克思关于人本质论的科学内涵》(《学术交流》6/2004),提出人的本质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刘伟民的《当代哲学问题探索·马克思哲学的双重维度》(《学习与探索》 5/2004),提出要全面完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神,从科学维度和价值维度对其进行理解都是必不可少的。科学的真理性与对人的价值关怀是马克思哲学基本精神的双重维度。刘英杰的《哲学本性与人的本性》(《学习与探索》3/2004),提出无论西方哲学还是中国哲学,都内涵着人性主题,只不过在一定阶段是以非人的方式来表现人。杨屹的《论先进生产力及其现代特征》(《学习与探索》1/2004),提出先进生产力分为领先于世界的和领先于地区的两个层次先进的类型。王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历史地位及其走向》(《理论探讨》2/2004),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的理论。赵全洲、陈红达的《传统唯物辩证法研究的困境》(《佳木斯大学学报》1/2004),提出相对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研究,中国哲学界在唯物辩证法方面的研究显得比较“冷清”,其根本原因是中国传统唯物辩证法的研究陷入了困境。隽鸿飞的《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及其当代意义》(《哲学研究》4/2004),提出两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晚年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做出的新阐释,对两种生产理论的理解。郭艳君的《历史的生成性——论马克思在历史哲学领域实现的革命变革》(《天津社会科学》2/2004),提出对历史的理解,是近代西方哲学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李荫榕、马晓辉的《论生产方式及其在信息时代的变革》(《理论月刊》2/2004),提出生产方式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程玉林的《论劳动解放的根本》(《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2004),提出人民的根本利益仍然是劳动解放。劳动价值理论是劳动解放必须深入认识和研究的理论。(2)古典哲学主要有:卿文光的《论希腊理性与近代理性的若干差异及其缘由》(《哲学研究》7/2004),提出希腊理性与近代理性的主要差异就在于希腊理性表现为没有摆脱自然状态,是自然迷信不是自我意识,而近代理性是自由意志、自我意识的哲学。赵天成的《德国古典哲学与现代思维范式的逻辑关联——论黑格尔的独到贡献》(《求是学刊> 3/2004),提出古典哲学是由近代认识论思维范式向现代人类学思维范式转换的过渡和中介。范传鸿的《黑格尔视野下的旧形而上学的内在缺陷》(《哈尔滨学院学报》3/2004),提出黑格尔在他的《小逻辑》再版时,加入了“逻辑学概念的初步规定”的内容,其论说含有辩证法思想。陈也奔的《探索·意识及其建构——关于我思的形而上学》(《学习与探索》4/2004),提出认识活动既不是自然的直接性,也不是我的直接性,而是我与自然相互中介的直接性。张政文的《恶·罪·善—康德的人性与宗教关系理论解析》(《天津社会科学》3/2004),提出康德对人性之恶的阐发、对世俗宗教的批判、对理性之善的确立、对道德上帝的信仰构成了完整的人性与宗教关系理论,并深刻地影响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甚至对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的形成也产生了很大的借鉴作用。车美容的《希腊神话的哲学思想及其与孔子中庸之道的异同》(《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4/2004),提出希腊神话是希腊一座思想宝库。(3)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有:李卓的《海德格尔晚期天、地、神、人四重奏思想探究》(《黑龙江社会科学》1/2004),提出海德格尔在思想转折后提出的天地神人四重奏思想,得益于他对整个时代状况的分析和人类存在的重新审视,得益于他对科技本质的精辟阐释。孙庆斌的《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及重建主体性的理论诉求》(《学术交流》7/2004),提出作为西方哲学中心话语的主体性问题由来已久,但始终在艰难中跋涉。陈树林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价值的神学阐释——蒂利希对精神分析学与基督教神学的对比分析》(《学术研究》6/2004),提出分析学理论价值的神学阐释精神分析学被其继承者升华为一种具有普遍的方法论价值的“哲学范式”,对整个20世纪西方的文化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衣俊卿的《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中国社会科学》4/2004),提出现代性是我们时代的焦点性问题之一。现代性特指西方理性启蒙运动和现代化历程所形成的文化模式和社会运行机理,它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的地域性关联中“脱域”出来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人为的”理性化的运行机制和运行规则。陈树林的《启蒙精神与现代性的内在关联》(《学术交流》6/2004),把启蒙运动与现代性问题联系在一起探讨现代性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路径。胡长栓的《超越真理观的认识论视界——源于怀疑论的怀疑的问题》(《社会科学战线》6/2004),提出真理的问题是哲学的核心问题。车玉玲的《意义世界的消解与重建——科学时代的形而上学》(《江海学刊》4/2004),提出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中的主题,追问、建构、拒斥与消解形而上学,乃至于回到形而上学,几乎是西方哲学的特点。(4)中国哲学主要有:魏义霞的《“天欲义而恶不义”与墨子本体哲学—伦理哲学—政治哲学的三位一体》(《东方论坛》4/2004),提出在本体哲学领域,“天欲义而恶不义”是天本论的一部分和“天志”的具体内容;在伦理哲学领域,“天欲义而恶不义”体现为“贵义”、“兼爱”、“非攻”、“尚同”和“尚贤”等道德观念和伦理规范;在政治哲学领域,“天欲义而恶不义”转化为“义政”的理想境界和“用义为政于国家”的统治方案。柴文华的《论张君劢的科学观与人生观》(《贵州社会科学》5/2004),提出张君劢是中国20世纪现代新儒家的著名代表。他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探讨,既指出了科学万能论的错误和科学本身的局限,又强调了科学不可泯灭的功绩和功能。王连伟、周骁男的《文化与人·张东荪中西之别思想初探—兼与张君劢比较》(《学习与探索》1/2004),提出张东荪将中西文化之别归结为本体与本末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张东荪从语言、逻辑、自然科学三个方面详细地探讨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区别。柴文华的《现代新儒学的主要类型和特征》(《学术交流》1/2004),提出现代新儒学是中国现代的重要思潮之一。(5)伦理学及其应用:孟昭红的《略论邓小平对儒家义利观的批判继承》(《求是》2/2004),提出义利观所探讨的主要是道德原则与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其中涉及人们对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两方面关系的认识。季国清、刘啸霆的《应用伦理学的哲学背景》(《自然辩证法研究》8/2004),提出应用伦理是伦理学的一个新分支。它以对话与共识来解决重大社会问题的伦理冲突。李学丽、金杉杉的《生产伦理的理性分析》(《学习与探索》4/2004),提出在经济运行中的生产领域里,解决人的生产活动与生态保护矛盾的出路在于用道德和科学、伦理与文化相统一的观点,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关系,运用道德与法律的手段调节和控制人对自然界的行为,在生产伦理中强调职业道德,这是提高生产效率的首要前提。(6)科学技术哲学:姜振寰的《浅析技术实践社会评价观的演进》(《自然辩证法研究》11/2004),提出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技术实践的社会评价观经历了从漠视技术论到技术乐观主义,从技术自主论到技术悲观主义,从适当技术论到生态技术主义的发展过程。安会茹、孟庆伟的《谈科学精神》(《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1/2004),提出近年来学者们就什么是科学精神、如何弘扬科学精神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但依旧有其不完善之处。朱凤青的《从科学哲学角度谈科学的文化价值》(《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4/2004),提出在科学哲学的历史上,对科学的文化价值的论述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即实证主义文化观与人文主义文化观的对立。叶平的《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21世纪科技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12/2004),提出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大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问题,科学技术发展将改变运行的传统轨道,开始进入可持续发展中。(7)逻辑学、文化哲学、宗教等问题:宁莉娜的《逻辑方法转换的必然性述评》(《内蒙古社会科学》4/2004),提出综观古今,西方逻辑的发展呈现出内容的多变性、视角的多向性、形式的多样性,从而导致方法的多元化。王艳华的《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走向》(《学术交流》11/2004),提出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当代文化建设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樊志辉的《世界的去魅化与人的谦虚及傲慢——世俗化处境中的人与上帝的关系探微》(《学术交流》2/2004),提出立足于汉语语境,从基督宗教的视域出发,世俗化并不意味人与上帝的疏远,而意味着人的最为本真的处境。陈也奔的《黑格尔的宗教神学观与哲学史的联系》(《黑龙江社会科学》5/2004),提出黑格尔的社会思想包含着非常复杂的思想元素。魏义霞的《我国古代佛教与近代佛教的比较研究》(《燕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2004),提出中国古代与近代佛教在理论初衷、哲学底蕴和社会功效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崔晓天的《破除民间迷信与邪教论析》(《黑龙江社会科学》6/2004),提出迷信是愚昧的鬼神信仰,是祈求神灵趋利避害、保幸福平安的方式和手段,是邪教滋生的土壤。刘英杰、贾中海的《民间道德及其规范需要科学引导》(《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5/2004),提出民间道德及其规范是道德整合的重要资源,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为民间道德提供了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及文化环境。
    国际学术交流(1)应黑龙江大学《求是学刊》编辑部、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的邀请,5月30-31日,美国过程研究中心的小约翰·B·科布、赫尔曼·F·格林、杰伊·麦克、丹·尼尔等在黑龙江大学以“全球化背景下的过程哲学与文化哲学”为主题,与哲学院全体师生进行了学术交流。科布作了题为“马克思与怀特海”的主题发言,格林讲演了“超越帝国主义和恐怖主义的新文明:生态纪研究和过程思想的作用”。黑龙江大学衣俊卿教授作了“世纪之交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的发言,丁立群教授作了“过程哲学的泛灵论预设与人类中心论”的讲演。(2)应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黑龙江大学《求是学刊》编辑部的邀请,2004年7月7-9日,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斯坦福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理查德·罗蒂对黑龙江大学进行学术访问。访问期间罗蒂就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中国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及文化哲学等问题与黑龙江大学校长衣俊卿、副校长丁立群等有关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并为黑龙江大学全体师生作了“分析的哲学与对话的哲学”的学术报告。
    学术研讨会
    (1)由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及黑龙江大学共同主办的中西视野下的实践哲学与文化哲学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于6月21-25日在黑龙江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安徽大学、厦门大学、黑龙江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民出版社、哲学研究杂志社、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等高校与科研院所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大会。围绕会议主题,与会专家就实践哲学、文化哲学与形而上学等问题展开广泛深入地讨论,并对许多问题达成了共识。(2) 2004年7月25-26日,由中国哲学史学会现代专业委员会和黑龙江大学联合举办的“邓小平与中国哲学发展暨传统与现代:中国近现代哲学的问题与走向”学术研讨会在黑龙江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十几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40余位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与会的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展示了中国近现代哲学研究中的成果,对中国近现代哲学的发展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崔晓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