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
论文类:张奎志的《文学批评中的情结批评与情境批评》(《学习与探索》5/2004),认为在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情结批评和情境批评两种不同的批评方式。他们的区别在于:在情结批评中,批评者不是走入到文学作品中,从作品的角度来解说作品,而是站在自我的角度来解说作品,这往往会造成对本文的误读;而在情境批评中,批评者则走入到文学作品中,从作品和作家的角度来解说作品,表现为批评者对作家和作品的认同。张政文的《康德:审美与教育的相遇》(《学习与探索》5/2004),认为自席勒以来,审美教育成为现代化进程中人类所面对的基本精神问题与社会问题之一,也是现代人类始终没有很好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因而有必要对审美教育的基本理念进行历史考察,以实现对审美教育的现代性重建。他的另一文章《人学语境中康德与马克思的审美文化选择》(《学术月刊》8/2004),认为审美与艺术活动始终指向着人类的现实世界。于文秀《后殖民批评理论先驱法侬思想评析》(《文艺评论》5/2004),认为后殖民批评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开始走红并在全球范围内声势越来越大,通过法侬对殖民主义话语模式的批判、对文化与心理的殖民批判以及反殖民斗争的双重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思想评析。邹进先的《鲁迅与龚自珍》(《文学评论》6/2004),认为寻绎龚自珍对鲁迅的思想影响与文学影响及鲁迅对龚自珍反专制、反庸众、张扬个性的思想和“长夜”、“大音声”、“秋”等重要意象的承继与发挥的历史痕迹,彰显鲁迅文章的“故有血脉”。于茀的《现代传媒冲击下的文学如何可能》(《文艺评论》5/2004),认为在21世纪到来的时候,由于技术文化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学面临空前的挑战,诸如文学艺术的商品化,影视、网络等现代传媒对文学的冲击,大众审美趣味的平庸化等。李铁秀、龚宏的《文学研究“语言论转向”反思》(《学习与探索》2/2004),认为传统语言工具论制约下文学研究中的语言与文学、“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之间普遍存在的关系割裂等诸多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文学与语言脱离造成的两张皮现象已使文学不成其为语言的艺术,因此文学研究必须建立在语言研究的基础上,文学应重返语言家园。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傅道彬的论文《“诗可以观”——春秋时代的观诗风尚及诗学意义》(《文学评论》5/2004),文章指出正确把握孔子“诗可以观”的精神内涵,对于理解春秋时代的文学和理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邹进先的《论杜甫的送别诗》(《北方论丛》2/2004),认为杜甫的送别诗多是写极具个性的离别,采取写实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具体的离别情境所蕴涵和牵连的种种复杂的人生体验和人生感悟,具有超越传统离别主题更深广的思想与审美意蕴,这是杜甫在送别诗写法上的新变。罗振亚的《“个人化写作”:通往“此在”的诗学》(《中国文学研究》1/2004),认为“个人化写作”是对意识形态写作和集合性写作定向反驳的产物,作为一种通往“此在”的诗学,它以日常性、技艺性与差异性为基本特征,它也是一柄利弊混凝的双刃剑。他的《李琦诗歌的理趣美》(《北方论丛》1/2004),认为李琦的诗在情感之外有一种理趣丰盈的品质,充满对爱的本质真谛、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间生命体验的凝眸深味,这种理趣因与具体的形象、情绪相伴生,所以使诗完成了合规律性的诗意造型,并以对理性、智慧的追逐撼动了传统的诗歌观念,敦促着诗歌走向了心灵与外物对话的感性哲学。关四平的《论宋元咏三国诗的时代文化烙印》(《学术交流》7/2004),认为宋元咏三国诗受整体文化氛围与士人心态变化的影响,其文化内涵与唐代咏三国诗同中见异,呈现出具有时代文化烙印的个性特征。刘冬颖的《博竹书〈孔子诗论〉与〈诗三百〉的经典化源流》(《学习与探索》4/2004),认为自上古竹书《孔子诗论》从尘封的历史中现身以来,《诗三百》的经学化过程再一次受到关注,《孔子诗论》的出现为我们探寻《诗经》的经典化源流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诗歌研究还有罗振亚的《90年代:先锋诗歌的历史断裂与转型》(《文艺评论》4/2004)、《九叶诗派的价值估衡》(《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4/2004)、《激情同技术遇合-90年代女性主义诗歌的审美新向度》(《文艺理论研究》2/2004)。张安祖的《杜甫“沉郁顿挫”本义探原》(《文学遗产》3/2004)。王颖卓的《话说贾母的“福、寿、才、德”》(《学习与探索》3/2004),认为“福、寿、才、德”、“兼全”是贾母性格的两个主要方面的特征。她无时不在注视着家族的兴盛衰亡,却未能挽回家族衰败的颓势。《“懦”字神来悲迎春——从“公府千金”到“蒲柳下流”的沦落》(《红楼梦学刊》2/2004)、《论〈红楼梦〉死亡描写的形式》(《黑龙江社会科学》1/2004)。关四平的《论〈红楼梦〉的“天乐”人生境界》(《红楼梦学刊》3/2004)。吴光正的《从吕洞宾戏白牡丹传说看宗教圣者传说的建构及其流变》(《文艺研究》2/2004),认为妓女白牡丹传说、观世音化妓度人传说、吕洞宾妓馆度人传说是吕洞宾戏白牡丹传说得以形成的内在机缘,这一机缘在全真教清修理论的支配下最终完成了宗教圣者传说的建构。胡元翎的《李渔及其拟话本艺术精神新解》(《文学评论》6/2004),提出“家居有事之学”的愉快鉴赏这一新解,并重新解读李渔拟话本的独特性,以赏鉴为基调,赏鉴琐细、赏鉴生命、赏鉴卑微,甚至赏鉴苦难,有着古代文人笔下难见的既实在、实用,又通脱、潇洒之气。杜桂萍的《才子情结与尤侗的杂剧创作》(《学习与探索》4/2004),介绍了清初著名的杂剧作家之一尤侗,他的杂剧作品《读离骚》等创作于沦落不遇之际,既是他才情不得伸展的不平之作,也揭示了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才子无处诉说,只能以历史扣问现实,并通过杂剧创作逞示才能、表达真正自我的创作心理。任海天的《韦庄寓居虢州考论》(《文学遗产》6/2004),考证韦庄自杜移居虢州的时间,最迟当在咸通元年,同时也对韦庄迁居虢州后的生活进行了论述。采薇的《女性文学:关注自我关注社会》(《光明日报》 2004-12-17),对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文学多元化创作倾向给予了充分的解读,并在女性文学多元化创作中,关注社会关注人生题材的作品具有很大市场需求的现象分析,认为目前创作与审美有一种社会意义回归指向。郭力的《网和线:“时间性”与“空间化”——论《羽蛇》及女性历史叙事》(《北方论丛》3/2004)。胡亭亭的《行吟在山水之间——萧红、迟子建乡土意识之比较》(《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2004),认为萧红和迟子建都有浓厚的乡土意识,但是她们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并不一样,通过两者对自然景观的摹写和民俗风情的再现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姜波的《自我精神人格的守护——评陈染的小说创作》(《北方论丛》5/2004),认为陈染在当代文坛的创作独具一格,在中国主流文学之外的边缘小道吃力行走。另有《试论张洁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学术交流》5/2004)发表。宋桂珍的《颠覆、解构与超越——西方女权主义与中国女性文学本质探微》(《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2004),指出西方女权主义文学理论是女权运动的文化成果,经典的西方女权主义是以社会性别论为其理论起点的,颠覆与解构男性中心主义是其主要的内容和目标。张丽杰《颠覆的纹络——解构男权文化的新时期女性文学》(《文艺评论》4/2004)。车红梅的《一幅现代都市生活的世态生相图——评张欣长篇小说(深喉)》(《文艺争鸣》 3/2004)。王为华的《黑龙江三小民族奇异婚俗的特色与沿革》(《黑龙江社会科学》3/2004)。黄任远的《山石树木神话和自然崇拜意识——黑龙江三小民族的神话比较之二》(《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2004)。
专著类:郭淑梅的《炎黄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二》(哈尔滨地图出版社),该书吸纳了来自考古、历史、社会、文化、文学艺术诸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就黑龙江流域多元文化并存,黑水文化作为华夏文明中具有极强吸纳性和包容性的开发性文化等特质进行了深入广泛地探讨。另有于茀的《金石简帛诗经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汪树东的《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然精神研究》(黑龙江省人民出版社)、孙志刚的《瓦解与消融》(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刘敬圻《明清小说补论》(三联书店)、范子烨的《〈世说新语精粹〉解读》(中华书局)、张政文的《康德批判哲学的还原与批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杜桂萍的《清初杂剧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
语言学方面的专著主要有:陈一教的《语法修辞综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李晗蕾的《词格学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富金璧的《训诂散笔》(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徐国庆的《熟语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邹韶华的《论语言规范的理性原则和习性原则》(《语言文字应用》1/2004),认为语言规范的原则可以分别为二,一个是理性原则,一个是习性原则。《语频·语义·语法》(《汉语学习》2/2004),认为语法分析的基础是语,而人们对语义的理解往往带有主观性,见仁见智的情况是常常发生的。周臣的《诊治动宾搭配不当》(《学术交流》4/2004),认为动词谓语与宾语的搭配关系,是受其自身发展规律所制约的,如果违背这个规律,就会出现动宾搭配不当的错误。尹世超的《定性答句否定的隐显与程度》(《汉语学习》3/2004)。 (郑 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