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宋长生 1949年11月生,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68年11月参加工作,2004年11月任现职。
副书记:孙升昌 潘乃仓 郑挺秀 张绍骥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宋长生(兼)
副主任:刘凤斌 吕广和 吴殿元 曾凡成 张世玉
市长:孙升昌 1956年5月生,满族,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1973年参加工作,2002年12月任现职。
副市长:张 升 张景儒 郑玉辉 王金萍(女) 王富文 陈亚平 王春武
市政协主席:潘乃仓(兼)
副主席:郎纯惠 张进生 姜 艳(女) 盛玉祥 张兴海 纪万斌 李铁民
【概况】
七台河市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城市群的中心位置,东与宝清县、密山市接壤,西与依兰县毗邻,南与鸡东县、林口县交界,北与桦南县相连,属低山丘陵区,平均海拔高度235米左右。地理位置在东经130°~131°44′、北纬45°~46°37′之间,距省城哈尔滨430公里,距绥芬河口岸和密山口岸分别为240公里和160公里。现辖3区1县(桃山区、新兴区、茄子河区和勃利县),总面积6 22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 797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1.8%。总人口87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9‰。七台河市矿业资源得天独厚,已探明的有煤炭、黄金、石墨、大理石、沸石、膨润土等10余种,尤其以煤炭最为丰富。七台河煤田是国家保护性开采的三个稀有煤田之一,含煤总面积7 200平方公里,保有储量17亿吨,远景储量37亿吨,煤种齐全,品质优良,是国家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东北地区重要的主焦煤和本省重要的无烟煤生产基地。土地肥沃,草场广阔,盛产粮食和亚麻、烤烟、红小豆、白瓜子等特色农产品,勃利县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水系发达,全市有大小河流34条,倭肯河、挠力河水系是松花江一级支流;全市水库21座,其中桃山水库集雨面积2 100平方公里,二期工程即将开工,年蓄水量达到5亿立方米,成为黑龙江省第一大人工水库。生物资源富集,林地总面积3 264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48.2%,主要生长着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有柞、桦、椴、松等20多种,林木蓄积量1 440万立方米;蕨菜、党参、桔梗、刺五加、五味子等山野菜和药用植物300余种,木耳、猴头、榛蘑等食用菌类几十种,都是难得的绿色珍品;鹿、熊、狍、雉鸡等野生珍稀动物栖息在密林中。旅游资源丰富,全市已辟建旅游景区39处,闻名遐迩的吉兴森林公园等人文自然景观都是旅游、度假、休闲的好场所。名优特产品主要有双叶家具、勃农机具、蓝靛果酒、橡木酒具、汇丰鹿产品、红小豆、红辣椒等。
2004年,全市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多项经济指标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实现96.52亿元,增长13%,人均突破1万元。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增长12.8%、16.8%、8.2%。全部工业增加值实现45.35亿元,增长1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26.0亿元,增长32%。经济增长质量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7.9亿元,增长130.3%,纳入省考核的65户地方工业企业实现利税4.2亿元,增长138.6%,GDP对财政贡献率达到8.8%,提高1.6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主导产业优势更加突出。原煤产量达到2 163万吨,焦炭产量和能力分别达到130万吨和355万吨,发电量达到35.1亿度。煤、焦、电三大产业对全部税收贡献率达到77%。非煤产业快速发展。家具、农机等优势产业继续做强,德利能源粉煤灰砌块、宏源矸石砖、日普兽药等一批非煤加工项目即将建成投产。三区一县、七煤公司、大唐七台河发电公司六大经济板块均衡增长,勃利县经济结束恢复性增长,步入发展快车道。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粮食总产量达到4.75万吨,创历史最高记录。主辅换位工程又有新进展,养殖专业村、专业小区、养殖大户分别增加27个、32个、466户,畜牧业产值增长33.6%,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1.7%。全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74万,实现劳务收入2.14亿元。第三产业日趋活跃。招商引资上项目取得重大成果。建立了一站式办公中心,取消不合理收费125项,降低收费标准25项,减轻企业和社会不合理负担4 610万元,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年引进项目615个,到位资金18.5亿元,是加工型项目最多、大项目最多、非煤项目最多的一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01亿元,增长28.4%,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9.6亿元,增长63.5%,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财税收入高速增长,全部税收达到8.49亿元,增长48.4%,增幅提高18.2个百分点;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7.88亿元,增长51.3%,增幅提高24.4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实现3.6亿元,增长42.1%,增幅提高19.9个百分点。三项主要财税指标分别是2000年的2.5倍、2.4倍和2.1倍。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取得明显成效,财政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和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能力增强,实现了没有账外欠款的预算收支平衡。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 403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 143元,增长15.3%。城市建设快速协调发展。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老城区改造,突出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53亿元,增长70%,是建市以来投入最多的一年。建设改造了新兴区“六路两桥两公园”,路桥建设面积是建区以来的总和,城区主干路全部实现了硬覆盖,新建公厕75座,老城区面貌明显改观。铺设供水管网70公里,解决了2.1万户居民不能稳定供水问题。完成七桃路、桃西立交桥及两条道路景观灯、一批大型广告设施建设改造。房屋竣工面积95万平方米,为历年之最。城市管理进一步加强,市容市貌又有新变化。投资300万元对城市进行了航拍测绘,全面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及防洪、消防、旅游等专项规划,为城市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大通道建设取得新的成果。七密、七勃公路完成开工准备,七桦公路完成部分桥涵和基础工程,大四站至吉兴公路、桦林公路竣工通车,新金公路完成主体工程。
【各项改革】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展顺利,桃南粮库经营机制改革和宏伟粮库股份制改造顺利完成,七台河粮库与山东黄淮集团实现合作,企业购销活力明显增强。粮食附营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市区10户附营企业已全部退出国有。全部免征农业税改革接近尾声,减轻农民负担2 985万元。乡镇机构改革精简人员232名,乡镇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完成乡村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乡财乡用县区监管”的财政管理得以顺利实施。初步建立了以县区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七煤公司中小学移交地方改革扎实推进,交接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农村信用社改革进展良好,增资扩股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事业单位改革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与改革相配套的各项政策已经拟定。工贸企业改革取得新进展,丰大饲料、糖酒、烟花三户企业实现退出国有目标。将城市行政执法权和环保权下放至区,区级政府管理权得到加强。
【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67.6亿元,增长13.1%,占全市经济总量的70%;税收3.95亿元,增长34.8%,占全部税收比重的46.5%。其中亿达纳税超4 000万元,美华超2 000万元,天隆、双叶、桃选、隆鹏、凯博达、德利能源、宝泰隆7家超千万元,成为全市增加财税收入、安置就业、推动经济加快发展的新兴力量。以双叶、勃农、德利能源制砖为代表的非煤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并形成优势特色产业群,非煤工业增加值已占工业经济的54%,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小企业群体进一步发展壮大,有15户小企业进入规模以上企业行列,进一步壮大了七台河市工业经济的实力,规模企业历史性地达到80户。
【对上争取】
全市共争取各类资金7.58亿元。大唐公司七台河发电厂二期、桃山水库二期、七密铁路等基础设施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就业和社会保障】
全年安置就业再就业1.4万人,向广东清远等地组织输出城镇劳动力8 46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2%,低于省控指标1.8个百分点。养老、失业、医疗、生育保险扩面和保费收缴发放工作都有新的突破。困扰全市多年的国有企业退休人员项目外工资、国有关停破产改制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两大难题得到解决。及时将1.02万符合低保条件的城镇居民纳入低保,月均补差标准由51元提高到60元。
【沉陷区综合治理】
沉陷区治理工程全面启动,全年投入改造资金3.18亿元,改造了兴华、越秀、正阳3条道路,新建公厕55座,基本解决了老区行路难、如厕难问题。兴建欣源小区,可安置居民4万多户,将一举改变沉陷区群众长期寄居在危房的艰难局面。欣源小区一区建筑总面积31.13万平方米,区内68栋住宅楼、两所学校、1所幼儿园及供热、供气、排水工程全部完成,可安置居民4 050户。小区建设速度快、质量好、配套全、规模大,是房屋建设史上的新业绩。
【环境污染治理】
依法废毁取缔了81家小土焦,保护了资源、净化了环境。市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880万元,搬迁了市矿两座电厂积存了十几年的灰渣,彻底解决了桃山水库饮用水污染和中心区灰渣污染问题。投资1.6亿元对机电厂小区实施居民搬迁、污染治理、改造建设等综合措施,小区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强制实施“四级检验审批”和“达标保证金”制度,有效地控制了焦化污染,焦化企业全部实现了阶段性基础达标。
【安全生产】
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了28. 3%和7%,实现了安全生产最佳年的奋斗目标。地方煤矿连续三年消灭了瓦斯煤尘爆炸事故,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2.42,比省控指标低1.58。七煤公司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67,创历史最高水平。交通、消防没有发生重特大事故。森林防火连续23年实现无火灾事故。解决了部分多年信访积案,化解了国企改革、土地纠纷等一系列群访案件。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社会治安形势进一步好转。进一步肃清和打击了“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非法活动。将1.02万名下岗失业和困难群众纳入低保,提高了70岁以上老人、重病重残和在高中和大学就学家庭低保标准,困难家庭生活得到了基本保证。
【社会事业】
市级财政投资8 000多万元,开工建设了市高级中学科技楼、六中和五小教学楼、疾控中心、市医院门诊楼和传染病区、紧急救援中心、殡仪服务中心、殡仪馆、公墓、气象局雷达业务楼等一批较大社会事业项目,结束了三区中小学校明火炉取暖的历史,是社会事业项目开工最多、投入最大的一年。通过各级财政投入和社会集资,筹集资金1 470万元,新建和购置了75个社区办公场所,社区基础建设实现了重大跨越。
(七台河市政府办公室 曲洪斌 宋宜海 闫玉宣 姜 伟 董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