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粮食销售

  2005年度,全省国有粮食经营企业销售粮食132亿公斤,占省下达目标75亿公斤的176%,其中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销售82亿公斤。销售措施。一是库存粮食销售。对库存中的非陈化粮,凡是能够实现顺价销售的粮食全部由企业自行销售,实现利润全部留给企业,用于解决企业欠发的职工工资和欠交的社保“两金”;不能顺价销售的粮食由省里统一组织竞价销售。同时,对库存中陈粮进行全面质量鉴定。对陈化粮销售,严格执行陈化粮销售政策。全年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库存粮食销售82.4亿公斤,以往年度按保护价(含定购价)收购的“老粮”中可用于口粮的陈粮已基本销售完毕。二是新粮销售。通过强化政策宣传和市场信息、技术指导、铁路运输协调、落实收购资金贷款政策等各项优质服务,引导农民适时以适当价格出售余粮,指导和支持各种所有制粮食经营者入市开展粮食经营。依法为4 200户粮食经营者办理了粮食收购资格许可证,加快培育多元市场主体,拓宽了农民余粮销售渠道。组织国有粮食企业充分发挥场地、烘干设施、库房和信贷资金等优势,积极入市收购粮食,较好地发挥了主渠道作用。截至2006年2月中旬,2005年度农民生产的新粮已实现销售达176.8亿公斤,占粮豆商品量70.3%,比上年同期多销售43亿公斤。其中,国有粮食企业收购89.35亿公斤,占全社会粮食收购总量的50.5%。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新粮收购量达56.8亿公斤,较上年同期增加28.9亿公斤。三是粮食产销合作。2005年,全省通过铁路销往省外的粮食已达191.5亿公斤。组织了“2005·黑龙江金秋粮食交易合作洽谈会”,共达成粮食购销合作及意向协议503项,交易量64.9亿公斤,金额117亿元,参会省份由上年的6个增加到21个。产销合作推进措施。一是进一步坚持走出去,开拓主销区粮食销售市场。主动到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浙江、福建等主销区省市考察、了解粮食市场情况,沟通信息,增进友谊,争取主销区政府及有关方面的支持,落实主销区政府扶持黑龙江粮食产品在当地销售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具体问题,扩大黑龙江粮食产品在主销区的市场份额。二是积极实施引进来战略,把产、销区合作关系进一步落实到县(市、区)间、企业间的粮食购销合同、协议上。在巩固、提高前几年主要由“政府搭台、部门协调”的合作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具体措施,吸引主销区政府和企业来黑龙江省对接洽谈,推动对产销区县(市、区)政府间、企业间的实质性合作。三是产销区合作方式由单纯粮食买卖发展到粮食产购加销一体化经营层次。按照粮食产业化经营思路,推进与主销区的粮食产销合作,由过去单纯粮食买卖发展为主销区开始在黑龙江省就地建立生产、收购、储存、加工基地。继温州市之后,杭州市在密山市建立储加销基地,上海市在木兰县建立了种植基地,主销区来黑龙江省建基地的势头良好。全年先后组织企业与福建省、上海市签订了13.7亿公斤粮食购销合同;与北京市签订2.7亿公斤市级储备水稻采购协议;在黑龙江省与销区七省市共同举办的“2005.黑龙江金秋粮食交易合作洽谈会”上,北京市粮食局与黑龙江省签订的27万吨水稻采购合同中,有7万吨委托黑龙江省粮食企业就地代购代储。四是产销区合作领域由单纯粮食产销合作开始向招商引资、企业资本联合等更宽范围拓展。通过制定实施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吸引主销区市场多元主体参与黑龙江省粮食购销企业改制,推动黑龙江省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10月27-28日,在黑龙江省与七省市共同举办的“2005.黑龙江金秋粮食交易合作洽谈会”上,省外企业与省内粮食企业共达成招商引资合作项目32项,金额达6.8亿元。五是通过落实综合指导服务措施,打造黑龙江省诚信合作的整体品牌。结合黑龙江省粮食流通的实际,全省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粮食经营企业积极开展以“重合同、守信用”为主要内容的“诚信兴商”活动。指导各地粮食部门和企业提前落实好主销区来黑龙江省采购粮食补充地方储备及保证市场供应的优质粮源;指导和监督企业对与主销区签订的粮食购销合作订单、合同,按照约定保质、保量、及时履约。 (付立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