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况

  2005年是全省供销社巩固稳定、深化改革、实现跨越发展的一年。全行业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改革,开拓经营,创新经营体制、机制、业态,整合基层网络,加强管理,化解历史包袱,发挥服务功能作用,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取得显著成效。(1)农合组织由组织创新向功能创新转变。各级联社积极转换职能,大力实施开放办社,推进农合组织建设,不断完善服务组织体系。到2005年底,全省已有11个市(地)、64个县、420个乡镇建立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协会,11个市(地)、55个县、357个乡镇建立了农民经纪人协会,供销社发展的各类农合组织总数达到5 342个,吸收农户60.26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14.3%,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到4.8万人,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省社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专业合作社的意见》,具体提出了发挥农合组织功能作用,要实现组织实体化,运作规范化,生产经营标准化、品牌化,组织体系纳入产业化、网络化,业务指导专业化、具体化的要求。各级农合组织在完善组织体系同时,着重在办实事上下功夫,创新、提高、完善农合组织的服务功能。2005年,全省供销社通过农合组织为农民销售农副产品59亿元,比上年增长l1%,实现助农增收14.2亿元,比上年增长14%。由供销社组建的省农合会,哈尔滨市、七台河市农合会等5个农合组织被省民政厅评为全省先进民间组织。(2)经营总量、经济效益双创历史新高。全省供销社经营总量、经济效益继2004 年大幅增长后继续攀升,实现历史性的跨越,全年经营额达到113.3亿元,同比增长19.6%;实现利润11 767万元,同比增加7 416万元,增长1.7倍,经营总量、经济效益双创供销社历史新高,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全国供销社系统综合业绩考评中,黑龙江省由2000年第26名、2004年第17名跃到第5名,被总社授予特等奖。(3)现代流通经营网络建设实现新突破。全省供销社充分利用商务部开展“万村千乡”建设试点工程的机遇,通过政策引导、行政指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改造供销社原有基层网点,吸纳社会网点加盟,打破几年来的徘徊局面,迅速推进日用工业品连锁经营网络建设,整合发展了l 600余家乡村两级“农家店”,全部通过验收,参与试点的15个市、县社基本建成了覆盖县、乡、村的流通网络,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积极推进农资连锁经营网络建设,全省有30余个市、县社开展了农资初级连锁,连锁门店达到500余个,农资连锁经营额20余亿元。省农资公司在全省建立农资配送中心7个、连锁中心店44个、连锁门店300余个,农资连锁销售13.4亿元。大庆、五常、尚志、甘南、龙江、虎林、鸡东等市、县社依托医药企业发展药品连锁经营,也取得较好的效果。(4)基层社改组改造取得新进展。针对部分基层社在“并轨”过程中出现的资产变现、职工分流、业务终止等新情况、新问题,省社及时召开市地社主任会议加以正确引导,使“并轨”过程成为“三优”重组、功能再造、体制机制创新的过程。各地供销社按照“三引一替代”的总体思路,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基层社改造的多种形式。一些基层社通过产权改造,吸纳职工投资和引进社会资本,改造了基层社的产权结构和基础设施;一些基层社通过引进农民中的能人或农民经纪人,改善了基层社的人才结构;一些基层社通过参与“万村千乡”试点工程,发展一批农家店,重构了基层社乡村服务网络;一些地方通过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拓展了原有基层社的功能。哈尔滨市社召开双城现场会和市郊联社观摩会,总结推广双城、五常、尚志、市郊等联社基础网点改造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的基层社改造。全省继续认真开展示范基层社创建工作,新创建示范基层社76个,示范基层社总数达到190个。基层社亏损面降到4.4%,整体扭亏为盈,实现利润55万元。(5)社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各级联社在实施“并轨”中,因势利导,妥善安置职工,最大限度保全社有资产,顺利地实施了改革攻坚,使一些改不了、改不起的社有企业实现了职工安置和企业改制同步进行。同时,原有一些优势企业通过改制进一步做大做强。黑龙江省农资公司改制后,进一步理顺体制,搞活机制,开拓经营,加强管理,集聚人才,发展连锁经营,扩大联合合作,努力推进多元化发展战略,实现了改革发展的双跨越。2005年,该公司销售额、利润额均大幅增长。投资兴建宁安化肥厂和复合肥厂、肇东编织袋厂,入股山西丰喜公司尿素生产项目,部分项目已投产见效。积极开拓外贸业务,跻身全省对俄边贸50 强。开展农副产品经营,年收购玉米17.4万吨。公司已成为集化肥生产流通于一体、内外贸并举、批零结合、多元化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有效地发挥了全省农资市场的调控作用、行业发展的拉动作用、省直稳定的基石作用和社有企业改革的示范作用。(6)为农服务水平有了新提高。认真执行国家和省化肥限价政策,落实国家和省化肥储备,以低于周边省区的价格,保质保量组织化肥供应,提供优质服务,满足了农民用肥需求。收购农副产品10.2亿元,比上年增长13.9%。生活资料供应22.2亿元,比上年增长11.7%。举办第4届全省实用特色产业项目推介洽谈会,发布项目200余个,达成意向性协议108个,洽谈会的规模、效果、层次及影响均高于往届。省社“龙合网”作用日益扩大,全年发布涉农信息14 000余条,网络文章9 000余篇,宣传了合作经济理念,带动了全行业为农服务信息化建设,促进了农民增收。积极开展多方面、多层次的培训服务,培训农民经纪人1万人,培训合作经济组织领办人4 000人。省社先后举办全省庄稼医生培训班4 期,培训庄稼医生585人。整合技术资源,建立省农化服务中心,免费开展测土配方施肥3.5万公顷,树立了供销社为农服务的良好形象。(7)社有资产状况明显改善。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两个5号文件和全国总社《供销社社有资产监督管理办法》,认真开展“双提升”活动,社有资本运营质量、社有资产监管水平明显提高。积极探索资产保值增值途径,资产监管逐步制度化、规范化。通过化解金融债务,回购长城公司债务,资产负债率下降2.2个百分点,全行业净资产增加2.55亿元,增加3倍多,资产状况明显好转。 (赵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