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哲学研究

  2005年,全省哲学界发表论文近210篇,著作8部,学术交流活跃。
    著作类成果:衣俊卿的《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人民出版社),指出日常生活世界与非日常生活世界的区分不仅体现在活动领域上,更主要的体现在内在的活动图式上;衣俊卿的《人道主义批判理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评述》(中国人民大学jL版社);衣俊卿的《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云南人民出版社);衣俊卿的《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再版)》(人民出版社);魏义霞的《七子视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王晓东的《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人民出版社);王国有的《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人民出版社);隽鸿飞、郭艳君合著的《论历史发展的动力》(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学术论文类成果:(l)马克思主义哲学:张奎良的《从矛盾辩证法到和谐辩证法—辩证法的历史变迁》(载《现代哲学》),系统地考察了自黑格尔以来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变迁,提出了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辩证法的新概念。和谐辩证法是对矛盾辩证法的继承和发展,是时代精神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厚的思想积淀,承认对立面的肯定因素、实现对立面的结合和双赢等是和谐辩证法的基本内涵。樊志辉的《马克思哲学研究的诠释视域及其误区》(《求是学刊》 5/2005),提出马克思哲学在东西方的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下的不同诠释,造就马克思哲学的不同历史命运。衣俊卿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演化的内在机制研究》(《哲学研究》8/2005),提出哲学范式不是指某种具体的哲学的分析方法,而是指哲学的总体性的活动方式,涉及哲学理性活动的各个基本方面,是指哲学理性分析、反思和批判活动的最基本的方式和路数。刘伟民的《“以人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黑龙江社会科学》1/2005),认为“以人为本”是一个根本性的实践理念,是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正确的理解和把握以人为本,应该是建立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人类活动合目的性与规律性的有机统一理论基础上。李学丽、陈玉霞的《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关于自然辩证观之比较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7/2005),提出马尔库塞从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分析人手,把马克思的自然范畴限制在社会领域,否认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否认马克思主义自然界的优先性地位的思想是马尔库塞自然辩证观的错误所在,而强调劳动的中介性、人的主体性、实践性等又是他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陈树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的文化哲学沉思》(《哲学研究》3/2005),提出从文化哲学人手,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置于文化哲学范式下加以把握,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视为现代西方先进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王晓广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学术交流》8/2005),提出人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隽鸿飞发表《现实的人:历史发展的动力—对马克思历史动力理论的新阐释》(《学术交流》7/2005)。(2)古典哲学:卿文光的《自然理性的迷误—论18世纪中叶前西方启蒙思想家对儒家学说的主流认识》(《大连大学学报》1/2005),提出18世纪中叶前西方启蒙思想家对儒家思想的赞赏,其哲学基础和根据是他们所信奉的自然理性概念。张政文的《康德黑格尔启蒙观的差异与文化批判》(《哲学研究》12/2005),提出早在启蒙之初,启蒙内部就已埋下了产生危机的根脉,康德黑格尔对启蒙的不同理解已经意味着启蒙日后困苦和危机。陈也奔的《黑格尔哲学的一般方法》(《黑龙江社会科学》5/2005),提出我们在黑格尔这里,看到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其他方法的哲学方法。这是因为黑格尔使用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其他的逻辑。这种逻辑,黑格尔称为辩证逻辑。这种逻辑的方法,使得理念活动的全部内容按照辩证的关系展示出来。(3)现代西方哲学:丁立群的《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及其现代效应》(《哲学研究》1/2005),提出整个两方哲学史乃至现代西方哲学中实践思想都根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是对其实践哲学的不同阐释和发展。张元洪、白雪晖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历史演进研究》(《学习与探索》3/2005),提出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的出现,既是对资本主义现实的回应和反思,又是新时代的呼唤和预言,同时它也改变了西方哲学以理性为中心的单一发展模式,开创了新的哲学思维方式,为两方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胡长栓的《超越现实的形上之思—论哲学问题的存在论本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2005),提出哲学的问题是一个哲学观的问题,哲学活动首要的事情就是寻找哲学的问题。陈树林的《存在的勇气与哲学旨趣—帝利希对存在的勇气究》3/2005),指出哲学家和神学家帝利希对存在的勇气所作的本体论分析的本体论分析及启示》(《哲学研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启示。(4)中国哲学:魏义霞的《仁—在孔子与孟子之间》(《社会科学战线> 2/2005),提出孔子与孟子之间既有相同性又有不同性。孔孟之仁的相同点展示了儒家的独特学术风采和一贯的理论主张,其不同点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两人的学术关系。柴文华的《论中国哲学的综合创新》(《兰州大学学报》 6/2005),提出中国古代哲学的综合创新可以表述为“杂以成家”,它蕴涵了“杂”的存在价值,揭示了整合在哲学创新过程中的意义。张锡勤的《论儒学在近代的命运》(《哲学研究》5/2005),提出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代表。柴文华的《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观》(《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2005),提出作为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的开创者之一的冯友兰,早在20世纪上半叶就形成了自己的中国哲学观,其中既包含对中国哲学的整体看法,又有具体的儒学观、道家观、佛学观等。(5)伦理学及其应用:陈树林的《帝里希的道德观述评》(《哲学动态》2/2005),提出无论我们对道德解释的文化背景和理论视角如何不同,无论我们对道德本身作何种解释,道德与文化、道德与宗教之问内在的、紧密的关系却是无法回避的,也是不容忽视的。(6)科学技术哲学;何明升、白淑英的《论“在线”与“在世”的关系》(《哲学研究》12/2005),提出互联网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技术而在于社会。互联网除了承担技术的基本工具化作用之外,更为人类建构一个可能的世界。朱凤青的《科学真理是一种条件关系》(《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5/2005),提出真理作为人类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断定,任何人都无正当理由提出对一个理论无错误的要求。(7)逻辑学、文化哲学、宗教等问题:丁立群的《过程哲学与文化哲学:生态主义的两个理论来源—与杰伊·麦克丹尼尔教授关于生态伦理和后现代主义的对话》(《求是学刊》5/2005),提出过程哲学认为自然是具有主体性的,这种主体性是生态伦理学的必要前提;文化哲学则认为人类是唯一具有主体性地位的存在。何林的《许茨的主体间性理论初探》(《求是学刊》3/2005),提出在主体间性问题上试图超越意识哲学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刘颖、樊志辉《无神主义的批判与人本主义的诠释—陈独秀宗教思想探微》(《通化师范学院学报》1/2005),提出近代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领导者—陈独秀在科学主义、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宣扬否定一切宗教迷信,特别是基督教,揭露其荒谬性,主张用科学取代宗教的无神主义思想。周来顺的《韦伯的新教伦理思想与中国现代化寻求》(《广西社会科学》4/2005),指出马克斯·韦伯认为,在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背后都存在着一种支撑并维系这一事业成败的无形精神气质,而新教伦理就是维系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精神气质。陈树林发表《文化哲学视阈下的基督教人本主义思想》(《学术交流》5/2005)。宁莉娜发表《论古希腊逻辑方法对生活世界的回应》(《哲学动态》10/2005)。
    学术研讨:2005年9月13—14日,全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工作会议“哲学与当代社会”理论研讨会在哈尔滨市隆重召开,这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牵头,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承办,全国各地的30余名哲学所的所长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所长李德顺就“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根本原则”作了主题报告,指出无论过去、现在、将来,无论有多少新的探索、创造或变化,马克思主义最高原则或根本原则,其实是两条:一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二是“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导向。 (张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