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政治学研究

  著作类朱宇的《中国乡域治理结构:回顾与前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运用治理理论、结构功能分析与制度分析法架构研究体系,从乡村治理层面提出乡域治理,并结合中国国情及当下村民自治的实践,设计了乡域治理三步走的理论模式,即推进村民自治-实行乡镇社区自治-最终实行乡镇地方自治。孙正甲的《生态政治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从政治学发展的需要出发,以现代视角对生态政治诸问题进行了探索,完整地构筑了自然一社会一政治系统、社会一政治系统一政治内系统互融互动的系统。许淑萍的《决策伦理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从分析现实伦理问题人手,围绕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协调和解决这些伦理问题并进行伦理化决策而展开探讨和研究。王巍的《村民自治实践的法律社会学研究》(哈尔滨出版社),采用田野考察的方法,从法律社会学的独特视角,对于农村社会生活中矛盾、纠纷和冲突进行审视和分析,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径。
    学术论文类成果
    (1)关于行政管理学:教军章的《制度伦理及其对政治文明建设价值解析》(《中国行政管理》8/2005),提出双向互融的制度伦理是社会政治文明体系构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它也为弘扬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合理内核并完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供了相应的基础和保证。陈辉的《论引咎辞职与责任激励》(《理论探讨》6/2005),认为责任缺失是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陈辉的《人性视野下的人力资源开发-异化现实及其克服》(《行政论坛》1/2005),认为受管理功利性的影响,人力资源开发实践中存在明显的异化现象。陈辉的《完善社会管理,构建社会和谐发展的能力平台》(《学术交流》3/2005),认为构建和谐社会,核心是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有效性与协调性问题。陈辉的《中国视域下的工具理性批判-来自制度构建视角的分析》(《北方论丛》1/2005),认为当下中国制度构建的工具理性缺失客观上要求现阶段的工具理性批判应首先肯定工具理性的价值,尤其是指明制度构建应运用的工具理性成果,如人性假设、形式理性等。陈松的《试论基层政府决策机制的完善》(《黑龙江社会科学》2/2005),认为创新决策机制十分必要,“信息化 + 调研式”、“听证式+集中式”、“责任性 + 监督性”等多种措施有助于改革和完善基层政府决策机制。王凯发表《(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尚需完善》(《档案学通讯》3/2005)。陈辉的《被动行政现象透析与治理》(《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2005),认为被动行政问题是困扰现行行政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因素。(2)关于政治学:朱宇的《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中国乡制的历史变迁》(《政治学研究》1/2005),认为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的近百年问,中国社会在外敌入侵、内部动荡的痛苦中,跨越了古今之变的历史过程,乡村基层政权也经历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结构性变化。朱宇的《村民自治的生理与病理》(《黑龙江社会科学》3/2005),认为村民自治是村民自发性的民主要求与国家有意识的推动和介入相结合的产物。但是,村民自治中的诸多扭曲现象也令人忧虑。孙正甲的《自然生态政治:当代民主政治的必要延伸》(《黑龙江社会科学》5/2005),认为自然生态政治指延伸到自然界的,以民主的精神、规则、方式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政治形态。王士俊的《执政合法性的证明与执政能力的提高》(《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2005),认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获取执政地位的路径差异对其提升执政能力的路径、方法存在着重大的影响。颜德如的《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定位》(《湖北社会科学》2/2005),认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了保持自身政治制度的活力,为探索出一条渐进的政治改革之路而不断努力,首先应为政治制度合理定位。郭旭的《简论邓小平与我国政治现代化》(《社会科学家》5/2005),认为邓小平同志探索出了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现代化道路,在实践层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为推进我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段绪柱的《政治发展进程中的第三部门作用浅析》(《行政论坛》3/2005),认为政治发展涵盖政治参与、政治民主、政治文化世俗化等具体的内容,第三部门在促进政治参与的有序、高效,供给政府合法性资源,提高政府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张晓峰的《政策异化与现代人的生存困惑》(《行政论坛》3/2005),认为政策科学是以解决“人的问题”为己任的,与“人的问题”相关的社会公共问题构成公共政策的客体,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社会公共问题以解决人的问题的工具或手段。(3)关于政治社会学:李元书的《社会主导阶层与政治发展》(《学习与探索》1/2005),认为社会主导阶层与政治主体、政治文化、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阶级分析方法仍然是分析社会阶级结构、认识利益关系变化、制定国家制度和政策的重要的和必要的方法,但在当代中国不宜过多强调;社会分层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各个阶层的人们的利益、要求和意见,以便制定出反映各个层面的利益和要求的社会政策。李元书的《当代中国社会主导阶层的变化和发展》(《理论探讨》4/2005),认为社会主导阶层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着复杂的内部结构。刘雪松的《儒家文化传统与法治社会中的公民意识塑造》(《北方论丛》2/2005),认为公民意识塑造在转型国家的法治进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历史遗传因素的浓重影响,儒家文化传统对我国公民意识的塑造产生了深层的影响。张继亮的《浅析中国市民社会》(《学术交流》2/2005),提出成熟健全的市民社会能有效地协调国家、社会与公民三者的关系。随着社会的转型,中国的市民社会已经形成。尽管其历时尚短,经验不足,但其发展前景将充满光明。初智勇的《叶利钦时期滨海边疆区的政治制度》(《西伯利亚研究》5/2005),认为叶利钦时期,滨海边疆区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政治法律制度,它既带有民主社会的某些表面特征,又具有极权主义的实质倾向。(4)关于公共政策学:何颖的《政府公共性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科学战线》4/2005),认为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的就是要化解在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矛盾,为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张晓峰的《人的问题: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黑龙江社会科学》1/2005),提出人的问题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公共政策是人的存在方式的体现和存在形式,本质是解决人与世界的对象性关系问题,公共政策问题都是与人的问题紧密相关的社会公共问题。魏义霞发表《创新体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黑龙江社会科学》1/2005)。杨阳发表《构建和谐哈尔滨之我见》(《商业经济》2/2005)。康渝生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刍议新时期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新要求》(《学术交流》4/2005),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底蕴正是对小康社会内在本质的深刻揭示,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只能通过“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来实现。文长春的《公共行政行为失范探究》(《理论探讨》6/2005),认为在公共行政管理中,存在着大量的非规范性行政行为,其对公共行政管理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只有透彻分析公共管理中的非规范性行政行为的表现、危害及其成因,才能相应地提出治理公共行政的非规范性行政行为的措施。张晓峰的《政治理性主义与中国转型时期公共政策中人的问题》(《理论探讨》3/2005)认为,在中国,随着改革的深入,各种失衡也日益显现,根源就在于政治理性主义造成我们在发展观与政绩观上对人的问题的偏离;重提“以人为本”,就是要正确处理改革与人的关系,最终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学术交流活动2005年7月30-31日,由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主办、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的全国“行政伦理与行政能力建设”研讨会在黑龙江大学隆重召开。会议共收到包括来自韩国行政学会的专家学者在内的学术论文60余篇,有代表80余人,韩国国家行政管理学会5位专家参加了这次研讨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郭济作了题为《大力加强行政伦理建设,切实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讲话。专家学者们以主题报告与会议互动相结合的方式,围绕着行政伦理、行政能力建设两个核心议题展开多维度、多层次、全面充分而又热烈细致的讨论。2005年7月29日至8月1日中国首届“财富论坛”在北京召开,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政治所所长朱宇应邀参加了会议,并提交《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政治经济分析》论文。2005年8月2-6日,中国政治学会在包头市召开了以“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为讨论主题的学术年会。中国政治学会常务理事李元书、政治学会理事朱宇出席学术年会。朱宇提交《从城乡统筹看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路径》论文。李元书在小组会上作了题为《和谐社会及其构建机制》的发言。朱宇2005年7月参加了省政法委主持的“军转干部安置(上访)问题”研讨会;10月参加了政法委主持的“政法工作在和谐构建社会中的作用”研讨会;Il月参加省委宣传部主持的“学习贯彻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研讨会,并作了题为《关于解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几个问题的思考》的发言。孙正甲2005年3月18-19日参加省纪委监察厅在哈尔滨市召开的根据欧盟援助“建设廉洁高效政府项目”的活动计划项目研究报告论证会;2005年4月参加了省政府、市政府在松北区联合召开的“关于在哈尔滨市松北区建设欧盟城设想”研讨会;2005年7月1日参加省纪检监察学会在哈尔滨召开的“加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廉洁高效政府”理论研讨会。2005年8月5日,王士俊参加中央宣传部主办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工程”座谈会,作了题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与时俱进问题》的发言。 (高洪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