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
全年科研院所、高校专家学者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编著、译著20余部。
学术交流:1月“中国首届人类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黑龙江大学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戴昭铭、尹世超等出席了这次会议。这次此会议对人类语言学进行学术上的交流和研究,对全球多样的语言文化进行一视同仁的人文关怀,使其共同发展和繁荣,人类语言学研究者也因此被赋予了更浓厚的道义色彩和更重要的社会责任。4月“21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论坛”在徐州师范大学举行,论坛主题为“当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缺失什么”。学者们围绕这一话题进行广泛的讨论和交流。哈尔滨师范大学傅道彬参加了这次会议。10月“第7届中国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大学召开,会议主题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性别”,120余人参加了会议。省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郭淑梅及郑薇、张珊珊,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郭力教授参加了这次会议。
著作类:汪树东的《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然精神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从精神立场角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特质进行探索,对道家自然精神、酒神自然精神、女性自然精神以及后自然精神作了较为详尽的梳理,并对其各自基本特质与界限问题提出独到的见解。伊永文的《行走在宋代的城市》(中华书局),以新颖别致的手法将稗史方志、笔记小说等各类表现手法糅为一体,例举宋代城市生活中的婚育、娱乐、体育运动、饮食、女伎等内容。全书诗、图、文、史相结合,辅之以散文笔调的铺叙,诠释宋代城市社会生活。任海天的《韦庄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刘冬颖的《诗经“变风变雅”考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郭力等的《女性生命潮汐-20世纪90年代女性散文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张奎志的《文学的审美反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张鹤的《镜中之恋》(中国文联出版社)、伊永文的《到古代中国去旅行》(中华书局)、富金壁的《训诂散记》(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崔修文的《把你放在心上》(济南出版社)。
论文类:刘敬圻的《贾政与贾宝玉关系还原批评》(《学习与探索》2/2005),认为《红楼梦》(前80回)展露了贾政直面“贾宝玉现象”的嫌恶、绝望和妥协心态,揭示了他从无比焦躁到无限痛苦再到无奈认同的心理轨迹;凡此,皆受两种“力”的牵制,一是主流文化对男人的价值期待,二是作为自然人寻常人的骨肉亲情。杜桂萍的《清初遗民杂剧的主题建构与叙事策略》(《社会科学战线》2/2005),认为遗民创作群体的杂剧创作表现出深切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力图通过叙事策略的运用达成关怀现实的主题,具有特殊的文学史意义。张安祖的《天宝之风尚党-盛中唐之交诗坛风气之转移》(《文学评论》6/2005),从李肇《唐国史补》“天宝之风尚党”的论断出发,订正了通行文学史论将开元、天宝混而为盛唐气象的说法,对盛中唐之交诗坛风气的转移进行了重新阐释。傅道彬的《周代乡里诗乐活动与世俗生活的诗化》(《学术交流》7/2005),认为乡里是周代基础的政治组织和文化单位;周人的礼乐教化是在乡里的诗乐活动中完成的,诗乐由此全面进入周人的世俗生活;正是基于诗乐的浸染,周代贵族才拥有了以风雅精神为代表的乡党人格。马伟业的《论端木蕻良小说的浪漫主义》(《满族研究》3/2005),认为端木蕻良小说浪漫主义特征表现在自我形象走进作品、刻画神秘气氛及传奇式浪漫英雄、对自然的超越现实的崇拜等方面;小说的浪漫主义是以现实主义为底色的,这是他小说具有独特风格的根本原因。于文秀的《现代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的反思》(《文学评论》3/2005),指出对现代性的盲目推崇和误读误置以及僵化套用等现象存在;同时,由于对现代性的本质特征及其局限性认识不够,因此将它用于建构文学史框架时许多文学现象和文学文本的意义得不到应有的阐释,造成文学研究和文学史写作的困境。张奎志的《文学批评中的“过度诠释”》(《文艺评论》5/2005),认为文学批评中的过度诠释意味着批评的泛政治化、泛道德化、泛心理化、泛文化化,一方面体现着文学向自身之外领域的拓展,使文学具有了更大的包容性;另一方面,当文学批评过分关注文化、心理、道德伦理、精神分析、男女性别时,这也意味着文学走上了远离自身的不归之路。他提出应该坚守文学自身的审美特质和艺术本性,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待文学作品。张曙光的《先锋诗歌的悖论》(《江汉大学学报》4/2005),指出在谈论先锋诗歌时必须谨慎从事,把那些真正具有先锋特点的作品和仅仅是冠以先锋之名的作品区分开来;我们似乎也不好把带有创新性和实验性的作品统称为“先锋作品”,因为创新性的作品和先锋性作品的一个明显区别在于是否打破了某种均衡。郭力的《生命对家园的寻找-女性学者的历史叙述》(《中州学刊》4/2005),认为女性散文中的历史叙述,在对历史的诘问与探询中追问个体生命存在的绝对价值和生命权利,抗拒集体记忆对个体记忆的阉割。王为华、黄任远的《开放的本土意识下的渗透、兼容与独立-黑龙江三小民族创作文学之比较》(《佳木斯大学学报》2/2005),从赫哲、鄂伦春、鄂温克3个民族创作文学人手,探讨他们在开放的本土意识下,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交流与融合,从而印证3个民族的文学异彩交辉、相融并进、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此外,还有罗振亚的《近二十年先锋诗歌的历史流程与艺术取向》(《诗探索》1/2005)和《寻找纯粹:李琦诗歌感知方式的选择》(《文艺评论》4/2005),邹进先的《杜甫诗歌审美意象的新变》(《求是学刊》1/2005),赵琳的《(董西厢)“大团圆”结局新探》(《北方论丛》6/2005),于文秀的《对贺岁片现象的文化解读-以冯小刚电影为例》(《文艺研究》5/2005)和《“文化研究”学派的知识分子理论研究》(《学术界》3/2005),吴光正的《《儒林外史》的末世情怀与自况情结》(《黑龙江社会科学》2/2005),马伟业的《抗日文学对中国新文学的贡献》(《文艺报》9/1/2005)和《影视剧的创作观念应当转变》(《光明日报》4/29/2005),张奎志的《和谐社会文艺创作观念的转变》(《黑龙江日报》12/5/2005),马汉广的《网络文化面面观》(《中国文化报》3/2005),尤杨的《池丽小说的女性情怀》(《黑龙江社会科学》4/2005),刘冬颖的《论贾宝玉习(诗)的文化意蕴》(《红楼梦学刊》4/2005),张敏的《象征:从局部走向整体-象征主义诗艺与传统诗艺纵论》(《学习与探索》4/2005)。马彪的《谈同义复现辞格》(《求是学刊》4/2005),通过对一定量的同类语言材料的调查,对同义反复现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认为这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表达方式-修辞格;同时对有关概念进行了必要的界说、分类,并详细描写了同义反复存在的条件和功用。尹世超的《标题用词与格式的动态考察》(《语言文字应用》1/2005),作为现代汉语社会语言生活监测与研究的一个侧面,对标题用词与格式的一些变异现象进行了动态考察,认为标题用词与格式应用既有相对的稳定性,也有一定的变异性。杜鹃发表《量词“两”考辨》(《北方论丛》3/2005)陈一发表《关于“人造美女”》(《语文建设》3/2005)。 (郑 薇)